人的一生中,你總會不得不面對一個很不爽的現實,就是在你面對權威、長輩、老師等的時候,他們不一定會喜歡你,有時甚至會有意無意難為你。這種情況如果是在你的成年期還好,因為你已經有相對成熟的心理建構和一定的應對能力。
但是對于未成年人來說,尤其在小學或中學時代,孩子的心理還沒有那麼強大,經驗也沒有多少,老師與你的孩子難以相處、或者他/她對孩子有失公平、或者他/她會經常會把你的孩子當反面典型,這對于你來說無疑是非常煎熬的。對于孩子來說也面臨着巨大挑戰,如果沒有很好的應對策略,輕者因此不喜歡一個學科,嚴重的可能會造成孩子厭學,甚至影響孩子的人際溝通信心。
成長的焦慮和困惑
我在做心理咨詢和青少年成長發展咨詢時,經常遇到這種情況。孩子很苦惱、很焦慮,家長很無奈也很氣憤,我也曾多次超越身份去扮演一個中間的調停者。但更多情況是家長和孩子選擇了忽略這事,這種無力且不做為的表現,無視了可能造成更大影響和傷害事情的持續發生。不敢想象,這樣的孩子在步入社會後,他的自信、他的社交能力、他的擺脫困境能力會受到多大的影響。
在這裡,我鄭重申明,無意诋毀老師,我本人也是一名心理老師。但老師首先是個普通的人,所以難免會有經驗和能力的不成熟期,難免會有自己獨特的成長環境,難免會有自己鮮明的個性,難免會有自己堅守的價值判斷,難免會把自己認知和情緒投射到學生身上,難免會因學生本身的問題影響了老師對學生客觀評價。一切都在所難免,沒有誰能說自己是完美的。即使再優秀的老師也很難喜歡每一個學生。
從後果來看,即使你的孩子是老師1%不喜歡的學生,但對于你和孩子來說就是100%。
所以,做為孩子的家長,我們一定要做點什麼。
教給孩子一些實用的策略,讓孩子能夠有禮有節地應對一個可能做事不公、可能帶着偏見和局限的老師,不僅對當下的學習情境十分有用,而且對于鍛煉和培養孩子應對複雜人際環境特别重要。
有時家長聽說孩子和一位老師有矛盾,會忍不住想出面解決問題,這可以理解,也應該支持。但是,就像你無法代替别人去鍛煉身體一樣,孩子生活中的每一個場景,你不可能都在場,而且是多數情況下你不在場。所以你不能替代孩子去化解矛盾。我們要做的是訓練孩子,幫助他們成熟而睿智地應對不公平的、甚至是糟糕的、不合格的權威人物(當下指老師)。
孩子的成長過程,不隻是知識的學習和累積,還有更重要的是學會如何處理各種問題,包括處理與長輩、權威人士之間的矛盾。讓孩子自己去處理棘手的局面,體驗處理的艱辛,從中學習成長,哪怕結果不理想,也遠遠勝過讓家長的代勞或其他人參與。
隻有一種情況,家長必須且及時介入:孩子說某位老師或權威人物對孩子做出非法或者不道德的行為;或者依據孩子的描述,你推斷這些人可能對孩子有身體、心理、言語或情感上的虐待行為。這種情況,即使孩子有些誇大事實,家長也應該立刻進行了解情況并向上級領導或部門反應報告。
以下不同情境下的應對策略供家長們參考。
一、老師專業能力不足或備課不充分
有些老師由于專業知識掌握得不夠透徹,相關邏輯關系也沒有搞清,隻局限在知識點上講課而沒知識體系框架,缺少一定意義上的高觀點。再加上語言表述沒有條理,備課也不充分,重點也不突出,目标也不明确,這會讓學生感到沮喪或者不屑。學生就可能講:“我不知道這節課講的是什麼”、“課堂上我什麼也學不到”、“這老師比我們強不了多少”等。如果這些信息不加修飾地直接傳遞給老師,後果可想而知。
需要成長的老師
應對策略:教孩子巧妙地、禮貌地、無批評地、尊重地改善老師的工作,讓老師心平氣和地接納理解學生的想法,讓老師的課堂教學變得更有準備、更加條理性、更加明晰。最好的辦法是建議孩子私下約見老師,并做好記錄的準備。把課堂上沒搞清楚的知識點和邏輯關系向老師請教。同時,詢問老師需要做好哪幾步才能确保知識點和考點的掌握、作業能順利完成。讓孩子向老師表達:“我想在您的課堂上好好學習,也讓您滿意,但有時課堂上自己不清楚該幹什麼,也不知道老師會怎麼考核我,以及我怎麼做才能更好些,請老師幫自己列一下要點”。
關鍵點:私下、冷靜、不辯論、不評價、請教、給老師再次發揮的機會。
二、老師處事不客觀、不公平、厚此薄彼
老師在執行校規和班級規則時,像普通人一樣,很難做到一碗水端平,所以會使學生學習的熱情遭受挫折。有時孩子會講:“太冤枉了”、“老師就是偏心”、“老師就是看不上我”、“老師太不公平了”。
沒有威信的老師隻靠威懾
應對策略:指導孩子私下裡用一種愉快而不刺激老師的方式為自己做個辯解,化解老師的怒氣,洗清自己的冤枉。首先私下去找老師,而不能當着全班同學的面與老師對着幹(呈一時之勇,而結下不愉快情結)。如果是老師的懲罰不公,孩子可以先道歉,後申明,再解釋。比如課堂上,孩子課桌上有個其他同學丢的一次性餐盒,老師就批評了他。這時孩子盡量不要當着全班同學的面向老師抗議,這會讓老師覺得權威受到挑戰,可能态度會更強硬,變得更加固執,最終導緻溝通中斷,孩子為此事耿耿于懷。
務必教孩子掌握一種語言模式,“我 ”,而不是“你 ”,比如:我同意您的看法,垃圾不能放在課桌上,這是好的規則。如果我違反了這條規則,我接受您的批評和處罰。但情況不是這樣的。這裡,都是我字開頭,沒有說“你是一個不公平的老師”。這樣說:“我當時沒機會向您解釋,我沒有違反規則,我被您誤會和批評,我覺得這不公平”。
關鍵點:私下、不公開對抗、先道歉、後申明、再解釋,我字開頭、不用你字開頭。
三、老師刻薄無禮、濫用權威、不尊重人
引導教育孩子一點一點學會包容大度。如果孩子陷入了與一位老師的消極對抗或公開對立,要心平氣和勸他能夠主動結束這種無休止的對抗,這種成熟的心态需要慢慢修煉。家長特别有必要說服自己的孩子主動找老師道歉并請求私下面談。非常重要的一點是讓孩子承擔起造成緊張關系和自己有關的那份責任。即使孩子隻有1%的責任而老師有99%的責任,那他也必須為那1%的錯誤承擔100%的責任。
權威有時是不自信的表現
應對策略:引導孩子表達這樣的觀點:“我尊重您,我也想在班級裡有進步,但可能我有些話讓您感覺到了我對您不恭敬……;我覺得當時那樣處理是有一點不公平的,詳細描述當時場景……;我以後一定注意和您說話的态度……”。
關鍵點:積極主動、私下面談、承擔責任、冷靜辯解、态度誠懇。
上面三種情形下的應對策略有幾個共同點是:主動、私下、不指責、不公開對抗、承擔責任、态度誠懇。
當然,我們不要指望孩子如自己期待那樣處理得恰到好處,就像我們成年人一樣,雖然内心想清楚了,實際操作上也不一定特别得體。還有,可能孩子不願意主動找老師處理解決問題,但也不必勉強,僅僅這樣的一個思路和溝通過程,也會對孩子會産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我們處理問題的心态、思路、策略、方法會一定逐漸影響直至内化到孩子的心智當中。
不刻求當下的結果,隻在乎後續的慢慢成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