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高名低能”來形容梁山第42位好漢韓滔,絕對不過分。
梁山之上,韓滔的綽号是響當當的“百勝将”。這個綽号讓人誤以為他是戰場上的常勝将軍。然而,他的武藝稀松平常,戰功也乏善可陳。
除了亮眼綽号,韓滔還有一件東西更吓唬人,那便是他上陣對敵時所使用的兵器——棗木槊。這可不是一種普通的兵器,它曾是中國騎兵發展史上極其重要的一環。
那麼,棗木槊究竟是一件什麼樣的兵器?這種兵器又有何與衆不同之處呢?
01.執槊之人
槊,又稱“矟”,曆來為騎兵重型武器。
韓滔在水浒原著第54回出場時,就手持一柄棗木槊。這是一種以棗木為柄的槊。當時呼延灼征讨梁山,“先鋒将韓滔橫槊勒馬,大罵秦明”。可是這位“百勝将”隻會罵罵人,使槊的本領卻稀松平常。他與秦明鬥不到二十回合,便力怯不支,逃回本陣。
雖然韓滔使槊的本事低微,但曆史上的執槊名将卻屢見不鮮。槊是他們最鋒利的武器,不僅能秒破敵人铠甲,更能讓人膽戰心驚。
南北朝名将高敖曹,就非常善于使槊。《北史·高敖曹傳》說他“昂馬槊絕世,左右無不一當百,時人比之項籍。”高敖曹執槊能以一敵百,有項籍的勇猛強悍。
唐初名将尉遲恭,執槊時有萬夫不當之勇。據《資治通鑒》記載,唐太宗李世民曾高度評價尉遲恭:“公執槊相随,雖百萬衆若我何!”尉遲恭執槊在手,李世民就有了底氣和勇氣。這段話不僅是對尉遲恭絕對忠誠的肯定,更是對他武器、武藝的最高褒獎。
秦瓊秦叔寶,也是一位執槊的絕世高手。《舊唐書》這樣描述了秦瓊的執槊之勇:“叔寶善用馬槊,拔賊壘則以寡敵衆,可謂勇。”槊是秦瓊手中的一柄利器,發起攻擊時如入無人之境。
由此可見,槊是漢唐較為常見的重兵器,因其長柄、鋒利的特點,成為猛将沖鋒陷陣的必備。那麼,槊到底長什麼樣呢?
02.槊的模樣
有人認為,槊就是長杆矛,三國名将張飛所用的丈八蛇矛,實質就是槊。這種說法不管正确與否,但至少可以肯定的是,槊就是長柄、鋒利的騎兵重武器。總體上看,槊一般由鋒利的槊頭和木質的槊柄兩部分組成。
槊頭部分類似長槍,但鋒刃長度可達50厘米。制作精良的槊頭,如寶劍一般擁有8個面,能夠輕易穿透重裝铠甲。某些特制的槊頭還會裝有類似狼牙的鐵釘,看上去讓人不寒而栗。
槊柄的制作則更為考究,好的槊柄甚至需要三年才能完工。其主要目的還是為了增加槊柄韌度,适應騎兵沖鋒時的強大沖力,避免折斷。槊柄一般長達兩米,由柘木、桑木、柞木等上等韌木經反複浸泡、陰幹後再膠合而成。這種槊柄才會具備驚人的韌性。如《水浒傳》中韓滔的槊,就是由棗木制作而成。
03.槊的興衰
目前,學術界的普遍看法是,槊大約起源于漢朝,興盛于南北朝和隋唐。
在魏晉南北朝的亂世,彪悍的重裝騎兵成為主宰戰争走向和王朝命運的決定性因素。各朝都十分注重發展騎兵以及附屬品。因此,騎兵的铠甲、武器都達到了一個曆史峰值。鋒利無比、殺傷驚人的槊,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成為騎兵的标配,走上了曆史前台。曆史上執槊名将也大多集中出現于這一時期。
北宋之後,随着國土喪失,中央王朝再也無力組織強大的騎兵部隊,再加上槊的制作成本昂貴、花費時間較多,不能如刀槍一樣量産,各種主客觀因素都導緻槊不再是戰争的寵兒,地位也逐漸邊緣化。明清時期,火藥火器開始普及,富有傳奇色彩的槊,已基本退出了曆史舞台。
最後,我們将話題再回到韓滔的身上。這位執槊征戰沙場的“百勝将”,用槊戰勝對手的場次實在乏善可陳。他最出彩之處,是梁山攻打大名府時,用暗箭射中索超左臂。在征讨方臘時,韓滔被敵将張進仁殺死,成為第一個戰死的馬軍将領。如此看來,戰場上靠的還是硬實力。綽号再響亮,武器再牛逼,都是花架子,如果本領不行,隻有死路一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