謹以獻給終身緻力于植樹的平凡人!——題記
法國作家讓·喬諾的作品多半作品都是以他的家鄉和周邊地區——阿爾卑斯山和普羅旺斯地區為背景。馬諾斯克的居民至今還為讓•喬諾感到驕傲,當地建有紀念他的讓•喬諾中心,還有一條街名叫讓•喬諾街。
他1953年寫的一篇小說《植樹的牧羊人》,故事并不複雜,甚至平淡無奇,不但沒有什麼高超的藝術展現,也沒有任何跌宕起伏的情節,從頭到尾就是"我"見證了一個"種樹的男人"幾十年如一日的種樹。但是,卻成為教科書中影響無數人的經典教育故事。
故事讓人想起了木心的《從前慢》,"從前書信很慢,車馬很遠,一生隻愛一個人。"
波瀾不驚的日子,細水流年的歲月,任一切都掠過,依然擋不住播種的腳步,就這樣慢慢地播種,慢慢地生長,慢慢地隻愛種樹這一件事。
讓·喬諾就是用這樣的方式為我們講述了一個關于堅持、關于播種的童話故事。
讓·喬諾說,"真正品行出衆的人,得需要幾年觀察:看看他的行為是否無私;動機是否慷慨;還必須在大地上留下明顯的印記。"
這個在大地上留下印記的就是這個"種樹的男人"——艾爾則阿·布非耶。
這個"種樹的男人"最初是個為了生計的牧羊人,阿爾卑斯山下的普洛旺斯高原上一個毫無生命迹象的破落村莊就是他常年生活的地方。
這個執拗的男人,白天牧羊,晚上一顆一顆挑他認為最好的橡樹種子,每天挑100顆,等着第二天種,日複一日,到最後,怕羊毀壞樹苗,轉而養蜂。
一天到晚的事就是種樹,不問他事。
山坡的土地是公有還是私有與他無關,兩次戰争與他無關,名利與他無關,除了種樹之外的任何事都與他無關,在他而言,隻有一個信念:種樹。就隻因為高原沒有樹,正走向死亡,僅此而已。
在這片荒山野地播種三年,埋下十萬顆種子,隻有兩萬顆發了芽,長成樹苗,而在這兩萬棵樹苗之中,又隻有一半能逃過幹旱的氣候和野鼠的啃食,存活下來。
每種下一棵樹,就仿佛人世間就又多了一個親人。
幾十年置身于荒無人煙的地域,一片全長十一公裡,最寬的地方有三公裡的森林改變了這裡的一切。原本幹涸已久的河床水流淙淙,當水回到大地,柳樹、牡丹草、野花等一一複現。
他的事業是堪與上帝媲美的事業。
就如書中所說的一樣:創造有如一種連鎖效應。
這個連鎖效應就是:收獲的不僅僅是森林,還有富足的精神和充實的人生。
"種樹的男人"很少說話,連給"我"打水也是默不作聲,但抵擋不住水的清冽香甜。
也許是妻子和獨生子的去世讓他倍感孤獨而少言寡語,外面世界的一戰、二戰全然不知,孤獨也讓他比所有人都更了解他種的這片森林。
幾十年來做着一樣的事情而沒有質疑、沒有抱怨;猶如神一樣的存在,沒有奢求、沒有私欲。獨自一人在這荒漠中,沒人陪伴,但他也許并不孤獨,反而内心平實而富足,因為他有一顆堅韌而平和的心。
他的動機是慷慨的。
為追求心中的幸福,他耐得住孤獨,平凡而不平凡的一步一腳印走出來的是巨大的震撼。
也隻有無私的心靈,心無旁骛才能接近這樣的理想。
正是無私才讓他不再孤獨,可以選擇詩意般地栖居在這片荒涼的大地上,清苦而簡單地生活。
對于他來說,這就是幸福。
幸福不是一種狀态,而是一種心态。
有一種幸福的境界叫做單純,看似平凡卻又難以到。
但"種樹的男人"做到了,他是幸福的,他成為了這片森林是主人,因為他的幸福有人懂得。
正如"我"的朋友告訴我:"布非耶顯然懂的比我多。""他比大家都懂種樹的道理,他已悟出幸福之道。"
"我"最後一次見布非耶的時候,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河水汩汩地流入池塘,池塘邊還種了一棵菩提樹。原先的廢墟修複成嶄新的房舍,周圍的菜圃與花園,井然混栽着各式各樣的白菜、玫瑰、韭蔥、金魚草和秋牡丹。"
這美麗的景象像極了"種樹的男人"的心靈。
也許在"種樹的男人"看來,并不是因為愛才種樹,他也許都不知道博愛的意義。
他的行為是無私的。
但在我看來,至少心中有愛,他隐藏的是對逝去的妻子和獨生子的愛,為了愛他甘于清苦、甘于堅持,這是一種德行。
愛就是一種德行。
愛的種子,誰播種誰就能收獲美麗。
"種樹的男人"用一生的堅持給大地披上了綠蔭,也給自己的人生披上了綠蔭。
即使當人們縱情地在這裡獵兔的時候,也不會有人知道這是布非耶的傑作,當然,他也不需要人知道,他更不在乎人知道,他隻需要這裡更美麗。
"天助自助者",生命的美麗就在于此。
你永遠不知道曾經的一個小小的決定,隻是一個小小的信念,堅持下去就會有美麗的花朵開出。
阿爾卑斯山下的普洛旺斯高原是光秃秃的,一棵樹也沒有的黃土高原,河流是幹涸的,村子裡的水井也是幹涸的。
居民忍受不了幹旱搬走了,剩下幾家生活十分艱辛的燒炭工人。
環境本無所謂好或不好,又累又渴的"我"走進廢棄的村莊,風在毫無遮攔的高地上,風吹得人東倒西歪。狂風呼嘯着穿過破房子的縫隙,像一隻饑餓的野獸發出吼叫。
這就是這片荒原的真相。
而當三十多年,"我"重新回到這個地方,尋找當年植樹的牧羊人,這個地方變得生機勃勃,完全不一樣。
連風穿過樹林的響聲都好似高處傳來流水般的聲音,風仿佛有了興緻,何況這裡的人。
他将寸草不生的荒涼土地變成流蜜的迦南地,将福祉帶到荒蕪的人間。
"種樹的男人"的一生是富足的,幸福而美麗。
小河在流淌、村莊在複興、人們在辛勤的勞動、孩子們歡聲笑語,充滿生機和希望。
曾經的那些弱不禁風的小樹已蔚然成林,絲毫也感受不到時間在自己身旁匆匆的流逝,但那個精神健碩的老人卻更老。
他的目光已經習慣了向更遠處眺望,他習慣了沉默,他習慣了用行動代替千言萬語。
誰知道他為什麼種下第一棵樹?誰又知道他為什麼種下這片樹林?我隻是看着他偉大的成果,想象着這一定是充滿希望和快樂的。
蘭德暮年的一首詩,大概是"種樹的男人"一生最好的寫照:
我和誰都不争,
和誰争我都不屑。
我愛大自然,
其次是藝術。
我雙手烤着,
生命之火取暖,
火萎了,
我也準備走了……
回想起動畫片《老人與海》:"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是不可以被打敗"。
在《植樹的牧羊人》中同樣可以看到這種精神,其實,上帝給予生命,也給了你自己把握生命如何度過的權利。
有人說,生命的意義就是有影響。而在我看來,"種樹的男人"的這個影響足以改變世界。
在"種樹的男人"的一生中,我們看到生命無限的可能性。
孔席不暖,墨突不黔,世間先賢,不為物用,大抵如此。
文/裴曉鋒
(圖片來源于網絡,僅為交流,如有侵權,煩請聯系作者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