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肯定或多或少都有
吃過飯後肚子疼的經曆
大多時候覺得是脹氣或岔氣了
挺一挺就過去了
可如果經常這樣,就要注意了❗
在某些情況下
飯後腹痛可能與飲食不當、劇烈運動有關
比如過量食用生冷刺激
或被污染的食物和水等
排除常見外界因素後
腹痛還可能與某些疾病有關,需要引起重視
↓↓↓
飯後老肚子疼,警惕6種病
◉ 消化不良
表現為餐後飽脹、中上腹痛或燒灼感,可分為器質性和功能性消化不良。
器質性一般有組織或器官病變,比如胃腸道潰瘍、惡性腫瘤、糖尿病、肝髒疾病等;功能性就是平時最常提到的消化不良,胃鏡檢查無法發現異常,也沒有器質性病變
建議
45歲以上的人,出現消化不良症狀進行性加重或消瘦、貧血、黑便、吞咽困難等,需全面排查器質性病因;45歲以下、無上述症狀者,可進行胃鏡檢查以及幽門螺杆菌檢測。
◉ 胃潰瘍
多見于季節交替時,主要表現為長期反複發生的慢性腹痛,疼痛多發生在飯後0.5~1小時内,可持續數分鐘至數小時,病情較重者還可出現嘔血、黑便,任何年齡段都可發生,但以40~60歲最為多見。
建議
懷疑胃潰瘍時,患者需及時進行胃鏡檢查及幽門螺杆菌檢測。
◉ 慢性胃炎
幽門螺杆菌感染、自身免疫疾病以及十二指腸-胃反流等因素均可導緻慢性胃炎,以幽門螺杆菌感染最常見。
長期飲用濃茶、烈酒、過于粗糙的食物,也可導緻胃黏膜的反複損傷。但大部分患者通常無症狀,可能出現餐後中上腹隐痛、飽脹、反酸、惡心等。
◉ 胃癌
大部分早期胃癌患者無明顯症狀,少數人可有飽脹感、消化不良等輕微不适,常被認為是普通胃炎而被忽視。
随着病情進展,可出現類似胃炎、胃潰瘍的症狀,比如上腹隐痛,往往在餐後比較明顯。此外,還可出現食欲減退、反酸、惡心嘔吐、黑便及體重下降等症狀。
◉ 慢性腸系膜缺血
常發生在患有心髒病、周圍血管病的老年人身上,典型症狀是腹痛,多出現在餐後15~30分鐘,1~2小時後疼痛逐漸減輕,但定位不明确。
随着疾病進展,症狀可逐漸加重,呈現持續性鈍痛和痙攣性絞痛,蹲位、俯卧位時疼痛可減輕。
◉ 腸易激綜合征
腹痛、腹部不适是腸易激綜合征的主要症狀,可在進食後出現,但較少在夜間發作,排氣或排便後可緩解,以中青年(18~59歲)最為多見。
食物過敏、不耐受等飲食因素、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均可誘發或加重症狀。
除上述疾病外
有些急性疾病
也以飯後腹痛為主要表現
但起病急、進展快,需立即就醫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