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紡織四匹缯布的彩線。資料圖片
在王硇村,無論是兒子娶妻,還是閨女嫁郎,老人們都會準備一種精美花紋的太行土布。送兒子一般是“黑邊鋪底”花紋,女兒則是“紅邊鋪底”花紋,無論哪種,都寄托着“家和萬事興”“和諧美好”的寓意。
這種太行土布,出自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産——沙河四匹缯制作技藝,在沙河多地均有流傳,在王硇村的傳承也未曾間斷。據沙河民俗研究者冀彤軍介紹,大約清朝晚期,四匹缯制作技藝傳入王硇村,曆經發展演變,流傳至今。2007年,沙河四匹缯制作技藝入選河北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
王硇村的一處石樓院裡,四匹缯制作技藝正在這裡上演。生于1983年的村民王香魚,經營着這家“金梭姐妹土布店”。如今,她帶領王硇村的幾十位姐妹,将這項技藝傳承、推廣,使其不斷煥發新的生命力。
所謂“四匹缯制作技藝”,實為一種織布技藝。據王香魚介紹,傳統的織布通常為“兩匹缯”,即織布者腳踏兩塊踏闆,來變換織布機上縱向的“經線”的格式,以産生不同樣式和圖案。而四匹缯則是腳踏四塊踏闆,技藝更加複雜。
“相對于兩匹缯,四匹缯圖案花型更加華美豐富。前者隻有橫紋、豎紋,即‘井’字紋樣,後者可有斜紋,因此變化萬千。四匹缯的布,會更厚實一些,但手感更軟和舒适。”王香魚說。
沙河四匹缯制作技藝,以22種基本色,可以變幻出千餘種絢麗多彩的圖案,一般有“大小點”“棗花”“疙瘩眼”“拉不斷”“寶蓮燈”等等。
王香魚15歲就開始接觸四匹缯制作技藝。技藝由祖上向下傳承,她的外婆傳至母親,母親又傳給她。“當時就看母親腳下4個踏闆來回換,很有節奏感,很有趣,就主動跟着學起來了。”王香魚說。
四匹缯布的制造過程非常原始,全部由手工制成,從采棉紡線到上機織布,曆經大大小小72道工序,其中主要工序有16道:軋花、彈花、整棉絮條、紡線、打線、染線、落線、整花型、整經、做緯、闖杼、套綜、栓機、織布、了機、修布。
盡管工藝流程較為複雜,但在王香魚的精心組織下,村中姐妹們分工明确,配合有序。其中既有五六十歲的中老年人,也有王延如這樣的“90後”,技藝傳承就這樣綿延不斷。
織布時,腳下的四個踏闆從左至右分别為“左出、左進、右進、右出”。聰慧的王香魚已經摸索、總結出一整套“腳法口訣”。
“比如,‘梅花朵朵’圖案,腳法為右進、左進、左出、右出;‘疙瘩眼’圖案,則為右進、左進、右出、右進、左出、右出。不同圖案,腳法不同。”王香魚說。
但并非掌握了口訣,就能織出好布。王香魚說,她初學織布時,母親并不同意,她是偷偷“上機”的,以為記住了花型,就可以“神不知鬼不覺”,可是母親後來還是發現了。
“因為不熟練,所以手部用力不均勻,織布時就影響了布的松緊。松緊不同,布面顔色深淺也不一,所以母親一下子就能發現。”王香魚說。
如今,王香魚已成了王硇村的織布高手。她織出的四匹缯布色彩豔麗,變化萬千,令人着迷。
在王硇村人眼中,四匹缯布透氣性好,穿着涼快。做床單時,“隻有鋪得不耐煩的,沒有鋪壞了的”,不僅美觀,而且十分結實耐用。
王香魚說,酒香也怕巷子深。僅僅依靠旅遊銷售,很難讓更多的人了解四匹缯、欣賞四匹缯。近幾年,她越來越多地将視線轉移向網絡,通過互聯網平台擴大影響力。制作短視頻、直播技藝,忙得不亦樂乎。如今,她在直播平台的粉絲已超5000人。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