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導語:社交是人們的普遍需求,這也是社交賽道依舊十分熱鬧的原因之一。再對社交這一現象進行深究,陌生人社交中,用戶為什麼會被社交對象所吸引?社交平台若想留存更多用戶,又可以怎麼做?本篇文章裡,作者對社交中的“吸引力落差”進行了解讀,一起來看一下。
本文中很多思考,比較散,他們分别來自于社交産品筆記小組内部讨論、個人觀察。
幾百年前,哲學家Jeremy Bentham曾經這樣說:“痛苦與快樂……支配着我們所有的舉止、言行和思想。”我們會不自覺地沉迷于肉體和精神上的快樂,同時也會努力去避免肉體和精神上的痛苦。所以,無論一個人是否痛苦與快樂都是會映射到現實生活中,隻是表達的方式可能不一樣。
前兩天,我跟一個月前在Soul認識的網友聊了起來。這個女孩比較有意思,她不想工作,攢了一點積蓄後就不再工作,在家待着刷手機……
女孩大概在23-25歲之間,在廣州從事銷售工作,工資并不高,家裡在廣州某村,條件一般,有個弟弟在廣州讀大四。前一段時間家裡土地被征收後的錢被父親花得差不多了,目前廣州地鐵延長,家裡房子面臨拆遷。對于父親的大手花銷,她很是苦惱。
雖然已經認識了一個月,除了她所在的城市,之前她沒有跟我說透露實情。這次與以往不同,她向我透露了實情,傾訴了最近的煩惱,并很想征得我的意見。
前一段時間家裡土地被征收後的錢被父親花得差不多了,這次由于建地鐵,家裡房子可能要拆遷,她擔心父親會拿錢再出去花掉。雖然她口頭上問我要不要回鄉下看着父親,但是我猜測她心中已經有了答案,追求征求他人意見隻不過是“走過場”。
我在思考她為什麼到現在才跟我透露了實情呢?我分析有3種原因:第一是我的人設正向、積極,并且與我跟她描述是相符合的;第二是她對生活的很多地方失望,比如說工作、家庭關系等等,對身邊環境産生了厭棄感;第三是她心中已經做好了打算,但是需要人給她信心去實際行動。
同樣,在平台混迹了一段時間後,最終卸載了Soul。
我問她為什麼,她給了下圖回複。
女孩在平台的傾訴所獲得收益已經成邊際效益遞減,最終平台已經不能夠提供讓她産生興趣和留戀的地方。似乎這也是困擾大部分平台的問題,同時也是困擾着現在很多年輕群體的現象。
這讓我突然想起了王德峰老師講過的一段“緣起性空”。
一、緣起性空和鍊接首先我們來談談緣起性空。
緣起性空起源是佛教用語。所謂“緣起”,就是說:世界上沒有孤立存在的東西,也沒有永恒不變的東西,一切都是因緣和合所聚合在一起。所謂“性空”,就是說:因緣和合所生起的假有,本性是空;如果自性不空,則不能有。
舉個例子,在西方觀點中,你眼前的手機是有物質基礎的實物,由分子構成;那麼在佛學看來,西方觀點是本性不空的,手機是各種因緣聚合而成的,也就是各種條件彙合起來才有了你眼前的手機,如果無緣則手機不存在。
人的相遇、相識、相知乃至事物的一切運動變化,都是因緣和合而成,是一種幻象,本身并無自性,不能自我主宰。
在社交賽道中,社交關系的形成是因為各種條件彙集起來的,無法獨立形成。無論是短期關系還是長期關系,都不可能是一成不變,長短關系都是在社交對象中相互穿插。因此,每個人都存在着與他人連接的可能性,我們做社交産品就是要打通鍊接的“最後一公裡”。比如興趣類、内容類、娛樂類等等,都是潛在的鍊接渠道。
用戶願意主動去消費自己的興趣獲得鍊接,但是這種效率比較低下,平台是無法識别興趣還是性趣。社交産品筆記認為,興趣中肯定會摻雜着性趣,荷爾蒙會影響用戶的思考,進而映射到行為舉止上。因此興趣遠遠不隻是興趣,性趣也不隻是性趣。
這個女孩卸載了這款交友軟件,但是這并不是意味着尋找社交關系的終結,或許以後會變成另一種形式出現。
“緣起性空”并不能解釋人們之間為什麼會建立或解除聯系。社交産品筆記提到過這種連接是建立在某一興趣為基礎之上,當然“興趣”這個詞也不能完全表達出聯系的基礎,實際上是“吸引力”。
二、社交吸引力落差提及吸引力,大家可能最耳熟能詳的是“吸引力法則”。吸引力法則指思想集中在某一領域的時候,跟這個領域相關的人、事、物就會被它吸引而來。
通俗來講,這個官方解釋的概念有點偏“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但這種認識是很粗淺,因為它隻能用于解釋廣泛的表象,無法再進一步深層次挖掘現象的本質。為什麼這麼說?有幾個問題可以思考一下:
- 思想集中在某一點的時候能夠形成吸引嗎?
- 吸引是一種特有的鍊接物質嗎?
我們常常說兩個人相互吸引,陷入愛河,最終結婚一起生活下去……
相互吸引的是什麼并不是問題的關鍵,相互吸引能“得到什麼”很關鍵。社交産品筆記發現一般雙方都是從對方得到自己認可或者覺得自己所缺失的那部分東西,我們認為缺失的是自信,或者說是魅力自信。
之所以産生吸引力,再往深一點理解,社交産品筆記認為社交産品中的吸引力是因為産生“落差”的緣故。
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吸引力是由自身無法匹及或者達成對方層級的要求所産生的落差,但是又渴望與對方産生關系,最終歸結為“吸引力落差”。隻有落差才會産生吸引力。
這個概念也應該是社交産品筆記第一次提出來,但是相信每個人都應該在社會中發現過。國内在研究社會的一些群體情感變化的時候釋放了很多信号,比如說,離婚率已經連續17年上升,青少年的抑郁率其實非常高的,這些現象已經屢見不鮮。現實與期望之間造成的“吸引力落差”對陌生人社交的影響正在潛移默化。
三、厭棄與仰望曆來對社交關系的研究一直是很複雜的。社交産品筆記小組在每周内部讨論的時候也經常從各類平台找用戶對象,研究他們在過往的經曆中有什麼共同點是值得借鑒的。
我們總結一類女性用戶的特征是“厭棄與仰望”,她們是因為身邊環境的影響造成了自身缺失魅力自信,這在她們的心中埋下了“落差”的種子。她們深知目前自己所處階層是無法帶來安全感,所以會尋找可以帶來安全感的社交對象來滿足内心的空缺。
首先提一個問題,用戶在社交中什麼時候會呈現更多的不自信?
在我們正常理解中,當用戶想跨過自己現有的層級(階級)的時候,都會通過各類包裝來豐富自己的身上的光環。
最讓大家印象深刻的莫不過是那篇名為《我潛伏上海“名媛”群,做了半個月的名媛觀察者》的文章,“名媛”們通過拼高端酒店,拼高端下午茶來提升自己的層級,希望能觸達或者邁進與更高級的圈層。同時,“名媛”們對自己同一階層的男性是非常厭棄的,但她們并不排斥同級男性會變成“舔狗”。
“厭棄與仰望”就是吸引力落差的一種表現形式,這也是陌生人社交平台一個非常關鍵連接點。
四、用戶的社交平台選擇标準社交産品筆記一直在思考“用戶的社交平台選擇”的問題,直到今天我發現一個特别有趣的現象。
前一段時間,看到一款叫Tell的軟件,類似“漂流瓶 語音房”的設計思路,本想下載試用一下,結果被告知注冊不了,要識别注冊的二維碼轉移到了微信企業群裡。
本以為這個群是個死群,結果群裡開始出現各種傾訴的人,且聊的不是一般的火熱,短短兩個小時就是三四百條消息顯示未讀。
這隻是第37群的情況,其他群未知,顯然這些年輕群體的苦惱已經遠遠超過了我對現有年輕群體的認識。就像我上文提到青少年的社會表現也一直影響着社交平台的産品形态,但從未像現在這樣嚴重。
那麼微信企業群似乎在這時候替代了Tell平台。
其實不然,因為他們隻是在語言上有了交流,但還是沒有鍊接,所以傾訴不一定能做得到鍊接,平台需要的是讓用戶感受到現實與平台之間的落差感,這樣才有可能創造吸引力,由此産生鍊接。這也是社交産品筆記一直在強調的“吸引力落差”。
這個概念現在還需要進一步挖掘,尤其是在用戶的意識形态上。
社交産品筆記最近做了很多國内頭部陌生人社交産品的用戶調研,發現了很多有意思的事,這篇文章隻是一部分,以後社交産品筆記會分享更多出來。後面我們可能會側重一些經典案例,對經典産品的分析。
本文由 @社交産品筆記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産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