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原來好萊塢電影是這樣拍的

原來好萊塢電影是這樣拍的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21 03:20:38

在欣賞好萊塢影片時,你首先看到的也是出現在片頭的攝制這部影片的電影公司的标識,比如,夢工廠那個坐在月亮上垂釣的男孩,米高梅的雄獅,華納兄弟标有WB字樣的盾牌等。但你知道隐藏在這些标識背後的故事嗎?夢工廠影業公司标識中那個坐在月亮上垂釣的男孩到底是誰?哥倫比亞影業公司标識中手持火炬的女人又是何方神聖?

原來好萊塢電影是這樣拍的(好萊塢影片标識及背後的故事)1

1.米高梅公司:獅子

1922年創辦,于1981年與連美(United Artists)合并,是一間美國媒體公司,主要包括制作和發行影片和電視節目。一個電影制作公司拍攝了電影史上最出色的影片之一——《亂世佳人》(電影版 電視版),創造出曆久不衰的銀幕經典——007,塑造了不朽的卡通形象——貓和老鼠,發起成立了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并推出了學院獎(即奧斯卡)……要知道,上面幾個成就中的任何一個,都可以讓這個公司不朽,何況幾個神話集于一身。這個公司的雄獅标志一度被當成了美國的象征,它旗下巨星雲集,曾創造每周推出一部電影的神話。這個公司的大号叫米高梅。

這個獅子logo是在1924年由當時工作室的Howard Dietz設計,當時一共請了5隻獅子來扮演logo中的角色,最後選定了一個最為威猛的。

1924年,電影公司宣傳人員霍華德·迪斯為塞缪爾·高德溫的高德溫影業公司設計了“雄獅利奧”标識。他的創作靈感來源于母校哥倫比亞大學的體育隊--雄獅隊。幾年之後,高德溫影業公司與米特羅影業公司以及路易斯·梅耶影業公司合并,組建一家新公司,也就是現在的米高梅,并保留了雄獅利奧這個标識。

自此之後,共有5頭獅子扮演“利奧”這個角色:最初的獅子名叫“斯拉特斯”,統領米高梅1924年至1928年的無聲影片;第2頭獅子名叫“傑基”,是米高梅“雄獅軍團”中第一個被觀衆聽到怒吼聲的成員。由于仍處在默片時代,當雄獅利奧的标識在大銀幕上出現時,相關人員會用留聲機播放傑基的咆哮。值得一提的是,傑基也是在1932年染印法彩色影片中出現的第一頭獅子;第3頭獅子名叫“坦納”,可能也是知名度最高的——當時傑基仍然出現在米高梅的黑白片中;第4頭獅子沒有名字,鬃毛非常濃密,但被使用的時間也非常短暫;第5頭獅子就是自1957年以來一直延續至今的真正意義上的利奧。

米高梅的座右銘是“為藝術而藝術”。

原來好萊塢電影是這樣拍的(好萊塢影片标識及背後的故事)2

米高梅影業公司标識:雄獅利奧

⑴1916年至1924年的高德溫标識--最初的"雄獅利奧"斯拉特斯;

⑵米高梅的第一個正式标識--斯拉特斯,使用時間為1924年至1928年;

⑶第2隻獅子傑基,1928年至1956年“服役”;

⑷第3隻獅子坦納,使用時間為1934年至1956年;

⑸第4隻沒有名字的獅子,1956年到1958年間"服役";

⑹真正的雄獅利奧,"服役期"從1957年一直到現在。

原來好萊塢電影是這樣拍的(好萊塢影片标識及背後的故事)3

2、夢工廠:月亮下的男孩

這是夢工廠的經典logo,底部的SKG代表的是公司的三個共同創始人,S代表斯蒂芬·斯皮爾伯格(影片監制及Amblin Entertainment的創始人),K代表Katzenberg(迪士尼前任首席),而G則是Geffen(Geffen Records的創始人)。是2005年12月,三位創立人決定把它賣給維亞康姆,這樣夢工廠也就歸到維亞康姆的總公司派拉蒙電影公司旗下。這個交易于2006月完成。夢工廠的動畫部門2004年剝離出去成立了夢工廠動畫公司,現在它不屬于維亞康姆/派拉蒙電影公司,但是它電影的世界發行由派拉蒙負責。這個經典logo那個月亮下的男孩其實來自繪畫藝術家Robert Hunt的作品,是夢工廠專門請他來制作的logo,至于那個男孩,很明顯就是Robert Hunt的兒子啦。

1994年,導演史蒂文·斯皮爾伯格、迪斯尼影業公司主席傑弗裡·卡森伯格和唱片制作人大衛·格芬聯手創建了一家新的電影公司,取名為"夢工廠";這家新公司最初的标識也是出自3個人之手。斯皮爾伯格希望,夢工廠的标識能夠讓人們回想起好萊塢的黃金時代。最初的時候,他們打算将一幅展示一個在月亮上垂釣的男人的電腦合成圖片作為夢工廠标識,但動畫設計公司"工業光魔"(IndustrialLight Magic)的視效總監、曾參與斯皮爾伯格多部影片創作的丹尼斯·穆倫認為,手繪标識可能是更為理想的選擇。

原來好萊塢電影是這樣拍的(好萊塢影片标識及背後的故事)4

亨特和兒子威廉

在這一建議被采納之後,穆倫便請好友——畫家羅伯特·亨特幫忙,為夢工廠創作标識。有意思的是,亨特一口氣創作了兩個标識,其中一個是按夢工廠的要求創作的,另一個則展示的是一個坐在月牙兒上垂釣的男孩。斯皮爾伯格顯然對垂釣男孩情有獨鐘并最終一錘定音,而餘下的那個标識則成為曆史。這個男孩究竟是誰,很多讀者可能已經猜到答案,他就是亨特的兒子威廉。

我們當前在影片中看到的夢工廠标識是"工業光魔"在亨特畫作基礎上創作的。參與此次标識創作的還有萬花筒影業公司的設計師(負責設計最初的故事闆)、"工業光魔"總監戴夫·卡森和制作人克林特·戈德曼。

原來好萊塢電影是這樣拍的(好萊塢影片标識及背後的故事)5

3.二十世紀福克斯

二十世紀福克斯成立于1935年5月,由默片時代的大公司福斯電影公司和20世紀影片公司合并而成,是30-40年代好萊塢8家大電影公司之一。這張logo最初設計是在1933年,從那以後幾乎沒怎麼改變,隻是對某些字做了小修改。

1935年,20世紀影業公司與福克斯影業公司(當時主要是一家影院連鎖公司)合并成一家新公司--20世紀-福克斯影業公司(連字符随後被取消)。最初的20世紀标識是1933年由著名山水畫家小埃米爾·科薩創作的。合并之後,科薩用"Fox"替換"Pictures,Inc.",便形成現在的标識。除了這個标識外,1968年影片《決戰猩球》末尾處出現的坍塌的自由女神像的繪景也是出自他的手筆。值得一提的是,20世紀福克斯影片的開場序曲《20th Century Fanfare》與标識的知名度也是不分伯仲,這首序曲由阿爾弗雷德·紐曼創作,他後來成為聯藝公司的音樂總監。

原來好萊塢電影是這樣拍的(好萊塢影片标識及背後的故事)6

4.派拉蒙:雪山

作為電影業的老牌巨頭,派拉蒙以群星環繞雪山的标志為人所熟知,事實上,用高山來比喻派拉蒙在電影業的地位也是非常恰當的,在創立的最初三十年,這家公司以衆多的明星,高質量的影片和遍布全美的連鎖影院,一直坐在好萊塢霸主的寶座上。

這座雪山,是他們的logo畫師依據猶他州的一個山峰而畫的。

1912年,阿多夫·佐科爾與影院巨頭丹尼爾·弗羅曼和查爾斯·弗羅曼兄弟聯手創建了FamousPlayers電影公司,也就是派拉蒙影業公司的前身。派拉蒙的雄山标識最初不過是W.W.赫德金森與佐科爾會面時的塗鴉之作,雄山的原型是他小時候生活過的猶他州的本·羅蒙德山(後來的實景标識可能是秘魯的阿特森拉傑峰)。派拉蒙的雄山是好萊塢電影公司标識中曆史最為悠久的。最初的标識共有24顆星,象征派拉蒙當時的24名簽約明星,現在的星數為22顆,但沒有人知道他們為什麼減少星數。此外,最初的繪景也被電腦合成的山峰和星星所取代。

原來好萊塢電影是這樣拍的(好萊塢影片标識及背後的故事)7

派拉蒙:雪山

⑴1914年至1952年使用的第1個雄山标識;

⑵1952至1954年使用的第2個雄山标識,山體盤旋曲折;

⑶1954至1967年使用的第3個雄山标識,選用的是深景版;

⑷1968至1975年使用的第4個雄山标識;

⑸1975至1987年使用的第5個雄山标識,主打藍色;

⑹1987至2002年使用的第6個雄山标識,使用了電腦影像合成技術;

頂部為2002至今使用的第7個雄山标識。

原來好萊塢電影是這樣拍的(好萊塢影片标識及背後的故事)8

5.華納兄弟:标有WB字樣的盾牌

華納兄弟影業公司1923年4月由哈裡·華納、阿爾伯特·華納、山姆·華納和傑克·華納四兄弟創建。當時總部設在美國紐約,制片廠設在好萊塢附近的伯班克。華納兄弟1917年開始在紐約從事電影的發行放映業務,建立華納公司攝制影片是業務的擴展。1925年接管維泰葛拉夫制片公司,并于1927年攝制、發行電影史上第一部有聲影片《爵士歌手》,從而使華納公司于30年代初進入了好萊塢8大電影公司的行列。而他們的logo也經過了很多代變遷。

實際上,他們出生時并不叫這些名字:哈裡原名叫"赫斯茲";阿爾伯特原名叫"亞倫";山姆原名為"斯穆爾";傑克原名叫"伊特紮克"。在改成"華納"前,他們最初姓什麼現在也已成為一個謎,一些人認為是"溫薩爾"、"溫斯科拉瑟爾"或者"艾克爾鮑姆"。

最初的時候,華納兄弟在吸引優秀演藝人才方面陷入困境。1925年,在山姆的力勸下,華納兄弟拍攝了第一批有聲長片。據說,在聽到山姆的建議時,哈裡曾問到:"有誰願意聽演員們開口說話嗎?"現在看來,哈裡的顧慮顯然是多餘的。有聲長片的推出了産生了"滾雪球"效應,大大提升了華納兄弟的知名度。随着時間的遷移,華納兄弟的标識WB盾牌曾多次經曆修改。

⑴1923至1929年使用的第1個盾牌标識--"BrainShield"(直譯為大腦盾牌);

⑵1929至1936年使用的第2個盾牌标識--"Vitaphone Shield"(直譯為維他風盾牌);

⑶1936至1937年使用的第3個标識--"放大的盾牌";

⑷1937至1948年使用的第4個标識--"WB盾牌";

⑸1948至1967年使用的第5個标識-- "經典盾牌";

⑹1967至1970年使用的第6個标識--"WB-7";

⑺1970至1972年使用的第7個标識--"金尼盾牌"(Kinney Shield);

⑻1972年使用的第8個标識--"WCI盾牌";

⑼1972至1984年使用的第9個标識--"大W";

⑽1984至1998年使用的第10個标識--"盾牌歸來";

⑾1998年至今使用的第11個盾牌标識,采用了電腦影像合成技術。

原來好萊塢電影是這樣拍的(好萊塢影片标識及背後的故事)9

6.哥倫比亞電影公司

哥倫比亞電影集團公司是索尼影視娛樂有限公司旗下的影片銷售公司,由索尼影視(美國)有限公司和哥倫比亞三星國際電影發行公司兩個子公司組成,負責在美國和全球67個國家和地區銷售、發行和推廣spe的電影産品。索尼影視娛樂有限公司在電影業的曆史可以追溯到哥倫比亞電影公司1924年成立。

火炬女人,是1924年由工作室的設計師穿做的,當時有點仿造自由女神像的意思。

原來好萊塢電影是這樣拍的(好萊塢影片标識及背後的故事)10

左圖:1934年使用的标識;右圖:1939年使用的标識。

1919年,哈裡·考恩、傑克·考恩兩兄弟與喬·布蘭迪共同創建了考恩-布蘭迪-考恩電影公司,也就是哥倫比亞影業公司的前身。"考恩-布蘭迪-考恩"的很多早期作品都是低成本影片,被人形象地稱之為"鹹牛肉加卷心菜"。1924年,考恩兄弟買下了布蘭迪的全部股份,将公司更名為哥倫比亞影業公司,用以提高自身形象。

"手持火炬的女人"這個标識是1924年設計的,但這位女模特的真實身份從沒有得到證實,雖然有10多名女性聲稱就是标識中的"火炬女郎"。在1962年的自傳中,貝蒂·戴維斯稱克勞迪娅·戴爾就是這位女模特;1987年,《人物》雜志又将哥倫比亞女演員阿米莉娅·巴切勒推向前台;2001年,《芝加哥太陽時報》則認為在哥倫比亞做群衆演員的簡·巴塞洛缪才是真正的"火炬女郎"。由于哥倫比亞的标識多年來一直處在變化之中,所有3種說法都有可能是正确的。

原來好萊塢電影是這樣拍的(好萊塢影片标識及背後的故事)11

當前使用的"火炬女郎"标識是1993年由邁克爾·迪斯設計的,他受索尼影視娛樂有限公司的委托,讓"火炬女郎"的形象回歸經典。雖然有人指出女星安妮特·貝甯就是當時的模特,但女模的真正身份卻是路易斯安那州的一名家庭主婦和壁畫家詹妮·約瑟夫。迪斯并沒有直接采用詹妮的面部,而是利用電腦生成的特征創造了一張"合成臉"。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