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字宋瑞,号文山,宋理宗端平三年5月(1236年6月)生于江西廬陵(今江西吉安),南宋末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愛國詩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與陸秀夫、張世傑并稱為“宋末三傑”。
文天祥雕像
亂世狀元
文天祥出生前兩年,崛起于北方草原的蒙古聯合南宋,共同滅掉金國。在蒙古強大而金、宋弱小的情況下,三國鼎立或許還能對蒙古有所制衡;金國既滅,虛弱的南宋不得不獨自面對虎視眈眈的蒙古。随着忽必烈滅大理,南宋從此陷入了蒙古的南北夾擊中,國勢愈發艱危。
文天祥出生時,南宋和蒙古的戰争已經拉開序幕,但戰火尚未波及廬陵,他在還算平靜的家鄉度過了一段美好時光。文天祥的父親文儀喜愛讀書,也很重視孩子們的學業,想方設法聘請名師對孩子們進行教育。文天祥無論寒暑都要在貼滿格言警句的書齋中與弟弟一起誦讀、寫作、談古論今。年少的文天祥對“忠”就非常景仰,還是童子時,文天祥看到學校祭供的同鄉先輩歐陽修、楊邦乂、胡铨像,谥号都叫“忠”,便立志要向他們學習:“死後如果不側身在他們中間享受祭供,就不是大丈夫。”
1240年,吉州知府江萬裡于白鹭洲創辦書院,聘請宿儒歐陽守道為山長。15年後,贛江春潮初漲時,20歲的文天祥從家鄉來到白鹭洲書院,跟從歐陽守道學習。
與同時代的大多數讀書人一樣,文天祥的人生軌迹就是讀書、參加科舉考試、做官。18歲時,文天祥參加廬陵鄉試獲第一名;20歲時,文天祥參加禮部省試中選吉州貢士;僅僅一年多後,文天祥随父前往臨安(今浙江杭州)參加科舉考試的最高階段——殿試。
此次殿試的考題要求考生闡述一段理學觀點,并對時局提出對策。文天祥針對當時的政務逐漸懈怠這一弊病,以遵循天意不懈怠作答,提出改革方案,表述政治抱負。文天祥的答卷長達一萬多字,他未打草稿,一氣呵成。
按照規定,主考官閱卷後,須将前十名的卷子交由宰臣複審,再呈送皇帝确定名次。文天祥成績名列第七,答卷被送到了宋理宗皇帝的手裡。考官王應麟奏道:“是卷古誼若龜鑒,忠肝如鐵石,臣敢為得士賀。”宋理宗閱畢,對文天祥的觀點和才學大加贊賞,将他擢為第一名,并禦筆寫下一首《賜狀元文天祥已下詩》:“道久于心化未成,樂聞爾士對延英。誠惟不息斯文著,治豈多端在力行。華國以文由造理,事君務實勿沽名。得賢功用真無敵,能為皇家立太平。”
當時的宋朝,在蒙古強大的軍事壓力下已苦撐多年,朝廷非常渴望能有一批有理想、有抱負、有才幹、肯擔當的青年才俊。文天祥的出現,令當權者仿佛看到了希望。
臨危受命
正當文天祥有機會施展他報國救民的宏大抱負之時,其父親不幸病故。古代中國以孝為先,依例制,文天祥歸家守孝三年。
1259年,文天祥接到朝廷授官的诏旨。此時,南宋和蒙古的戰事相當吃緊,而皇上嗜欲怠政、不思振作,官場中佞臣當道。同年,蒙古軍隊進攻南宋。宦官董宋臣遊說皇帝遷都,滿朝文武都不敢說他不對。文天祥時任甯海軍節度判官,上書“乞求斬處董宋臣,使民心一緻”。文天祥多次上書直言,卻受到不少打擊和诽謗。面對官場失意和歲月蹉跎,文天祥曾有詩雲:“修複盡還今宇宙,感傷猶記舊江山。近來又報秋風緊,頗覺憂時鬓欲斑。”從中可見,他始終懷有一腔忠貞報國的赤誠。
1271年,北方蒙古族結束了内部争奪皇位的自相殘殺局面,建立了元朝,繼續把侵略矛頭直指南宋。1273年,蒙古丞相伯顔統20萬大軍攻下襄陽、樊城,以此為突破口,順江而下,兩年不到,便兵臨南宋首都臨安的近郊。蒙古兵所過之處,屍橫遍野,血流成河,農田荒廢,百業凋敝,這是一場空前殘暴的、野蠻的侵略戰争,南宋面臨着亡國滅種的嚴重威脅。但南宋朝廷卻長期為投降派所把持。早在1259年,南宋宰相賈似道便以稱臣、割江北地區和歲納銀絹各20萬兩匹為條件,暗中屈膝求和。而伯顔卻意在滅宋,并未停止南侵。
1275年,賈似道的13萬大軍被消滅,朝廷便再無可用之兵。此時宋恭宗在位,年僅4歲,太皇太後謝氏臨朝聽政,不得不發出“哀痛诏”,号召天下四方迅速舉兵“勤王”。文天祥當時正擔任贛州知府,他“捧诏涕泣”,并立即變賣家産,招募義士,在兩三個月内便組織了第一支“勤王”隊伍近萬人,費盡千辛萬苦,幾經周折趕赴都城臨安,應诏“勤王”。但是,朝中大臣對文天祥并不信任,命其前往平江府(今江蘇蘇州)守衛。後因朝廷部署失策,平江府失守,文天祥才不得不回到臨安。
1276年,元軍圍困臨安,太皇太後看大勢已去,急忙遣使攜帶傳國玉玺和皇帝降表,向伯顔請降。當晚,右丞相陳宜中逃跑,其他主要官員也率兵撤離。第二天早晨,文天祥臨危受命,出任右丞相,與左丞相吳堅等赴伯顔大營議和。
文天祥在伯顔面前慷慨陳詞,據理力争。面對伯顔的恐吓,他面無懼色地回答:“吾乃南朝狀元宰相,但欠一死報國,刀鋸鼎镬,非所懼也!”
降元的南宋守将呂文煥為讨好伯顔,前來勸說文天祥。文天祥怒不可遏,痛斥其為亂賊。呂文煥以自己苦守襄陽6年而朝廷不予施救為自己辯解,文天祥厲聲喝道:“力窮援絕,死以報國,可也。”
文天祥表現出的大無畏氣概,使得伯顔對他不得不另眼相待,并想利用他的聲望去進一步收拾南方殘局。于是,伯顔派人勸降文天祥:“大元将興學校、立科舉,丞相在大宋為狀元宰相,今為大元宰相無疑。”卻遭到文天祥的斷然拒絕。
曠世問答
伯顔見文天祥不肯屈服,便将他扣留在軍營中,其他大臣簽訂降書後于次日返回臨安。之後,文天祥被押往大都(今北京),所幸于途中趁機逃脫。曆盡艱險之後,文天祥泛海南下溫州,輾轉來到宋端宗趙昰的行朝(皇帝臨時駐處)福州。
不料,文天祥依然受到掌政者的排擠,隻以同都督軍馬的身份先後在南劍州(今福建南平)和汀州(今福建長汀)開府,重新組織軍民抗元。文天祥到汀州後不久,福州失陷,小朝廷逃往廣東。他随之轉戰漳州、梅州一帶。1277年5月,文天祥率兵進入江西,在雩都縣(今江西于都)大敗元軍,收複興國、吉州等地,一時聲威頗盛。但元軍旋即大舉反攻,文天祥的妻兒和幕僚被俘,他因有義士替身受捕才幸免于難。
1278年,文天祥帶領殘部,轉戰廣東南嶺一帶。其時,20萬不甘亡國的南宋軍民在陸秀夫和張世傑的率領下輾轉來到崖山(今廣東江門市崖門鎮),南宋軍民伐木建屋,并為小皇帝和楊太後修建了一座名為慈元殿的行宮。一時間,小小的崖山一帶,三千餘座房屋連綿起伏。6月,為擺脫元兵的圍追,文天祥要求赴援崖山行朝,遭到當政者拒絕。12月,文天祥在廣東海豐五坡嶺不幸被俘。元軍主将張弘範下令把他押送到自己駐紮的潮陽。其時,張弘範正在為進攻崖山作最後準備。當張弘範從潮陽趕往崖山時,特意把文天祥也帶上了。
文天祥既是南宋丞相,又是狀元出身;既是南朝最具人望的知名人士,也是抵抗運動的主要領袖。如果能讓文天祥投降并說服張世傑等人也放棄抵抗,必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船隊還航行在廣東珠江口外的零丁洋時,張弘範便逼文天祥寫信勸降。
文天祥的回答卻是一首詩:“辛苦遭逢起一經,幹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裡歎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首光耀天地的《過零丁洋》,特别是詩中最後一句曠世問答(問:人生自古誰無死?答:留取丹心照汗青!),以磅礴的氣勢、高亢的激情,表達出文天祥為了國家安甯而願慷慨赴死的民族氣節和舍生取義的生死觀,被稱為千古不朽的愛國主義絕唱。
國難臣忠
崖山海戰是南宋亡國的最後一戰,戰鬥無比慘烈。宰相陸秀夫背負7歲的小皇帝蹈海自盡,後宮諸臣随之紛紛投海。楊太後在聽說小皇帝遇難的噩耗後,也大哭着随即蹈水自盡。張世傑突圍後遭遇飓風,溺水而死。這樣,“宋末三傑”就隻剩被俘的文天祥了。
元軍船上的文天祥痛不欲生。他眼睜睜地看着宋軍節節潰敗,親眼目睹南宋政權的徹底覆滅。“崖山之敗,親所目擊,痛苦酷罰,無以勝堪。”當時,他也想跳海,但被元軍所阻。
崖山戰後,勝利者張弘範大擺宴席,再次勸降。他對文天祥說,你效忠的大宋已經滅亡了,作為臣子問心無愧了。你一心求死,可即便死了,又有誰記得你呢?如果你能像事大宋那樣事大元,大元的丞相,非公莫屬。
文天祥流着眼淚回答說,國家滅亡卻不能施救,做臣子的簡直死有餘辜,哪還能為了偷生而事二主呢?商朝滅亡了,但伯夷叔齊義不食周粟,是為了盡到自己的忠義,絕不會因國家的存亡而改變。張弘範聽後,深為動容。他不僅在生活上優待文天祥,還把文天祥失散的奴仆想方設法找回來,送到文天祥身邊。更重要的是,他向忽必烈上書,詳細說明不能殺文天祥的諸種理由。
得知文天祥不肯受降後,忽必烈感慨說:誰家無忠臣。并下令把文天祥押往大都。不過,文天祥卻開始了絕食。他計劃七八天後将行至家鄉吉州時,自己就可以餓死盡節、歸葬故裡了。但押送的元軍擔心這個聞名天下的欽犯死在押送途中,便想盡一切辦法要文天祥吃喝,最後用削尖的竹筒硬插進文天祥嘴裡,從另一端灌下流質食物,弄得文天祥口舌受傷,滿嘴是血。絕食8天後,文天祥依然未死,而故鄉已過。既然不能死在故鄉,那就隻好活着。
從1279年10月至1282年12月,文天祥在大都度過了3年2個月的囚禁生涯。起初,元朝以上賓之禮對待文天祥,勸降者絡繹不絕:從在京的南宋君臣到元朝高官,走馬燈似的充當說客。這中間,值得一提的有三次。
第一個是留夢炎。他也是個狀元宰相,德祐元年11月聽到元軍破獨松關,就私自逃跑,不久投降元軍。文天祥對此人無比鄙夷,提筆賦詩“龍首黃扉真一夢,夢回何面見江東”。龍首指的是狀元,黃扉是宰相的辦公場所。
第二個是已被降封為瀛國公的宋恭宗。此時,他也僅是一個9歲的孩童。宋恭宗來到牢房,還沒開口說話,文天祥已經口稱陛下哭拜于地,宋恭宗隻得尴尬地打道回府。
第三個是元朝重臣平章政事(平章政事相當于副丞相,是從一品的高官)阿合馬。他命文天祥下跪,文天祥毫不示弱,作揖就坐回答道:“南朝宰相見北朝宰相,豈能下跪?”阿合馬故意問:“你何以至此?”文天祥回答:“南朝早用我為宰相,北人到不了南方,南人也到不了北方。”阿合馬回顧左右說:“此人生死由我定。”面對阿合馬的生死威脅,文天祥直言:“亡國之人,要殺便殺!”一番針鋒相對後,原本趾高氣揚的阿合馬隻得默然離去。
勸降不成,文天祥被帶上木枷,關入土牢。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年)春,他突然接到女兒的來信,才知道3年多杳無音訊的妻子、女兒都在大都。文天祥知道這是元朝打出的感情牌,隻要自己投降便可與家人團聚。他強忍着悲痛,拒絕給女兒回信。在給自己妹妹的信中,文天祥談及此事:“人誰無妻兒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到這裡,于義當死,乃是命也。”
浩然正氣
獄中的生活很苦,可是文天祥強忍痛苦,寫出了不少詩篇,氣壯山河的不朽名作《正氣歌》就是在獄中寫就的。
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年)3月,元世祖任命和禮霍孫為右丞相。和禮霍孫提出以儒家思想治國,頗得元世祖贊同。于是,元世祖問群臣:“南方、北方宰相,誰是賢能?”臣答:“北人無如耶律楚材,南人無如文天祥。”于是,元世祖下了一道命令,打算授予文天祥高官顯位。文天祥的一些降元舊友立即向文天祥通報了此事,并勸說文天祥投降,但遭到文天祥的拒絕。
1282年12月8日,忽必烈親自召見文天祥,他還想做最後的努力。文天祥對元世祖仍然是長揖不跪,元世祖也沒有強迫他下跪,隻是說:“你在這裡的日子久了,如能改心易慮,用效忠宋朝的忠心對朕,朕可以封你為宰相。”但是,面對忽必烈開出的優越條件,文天祥卻道:“天祥受宋恩,為宰相,宋亡,唯可死,何生。”末了,忽必烈無奈地問:汝何所願?文天祥對曰:願賜之一死足矣。
次日,文天祥被押解到大都城南的刑場。大都的百姓不顧官府的禁令,紛紛趕來為文天祥送行,多達萬餘人,以緻道路擁塞。監斬官問:“丞相還有什麼話要說?回奏還能免死。”文天祥喝道:“死就死,還有什麼可說的?”他問監斬官哪邊是南方?有人給他指了方向,文天祥向南方跪拜,說:“我的事情完結了,心中無愧了!”于是引頸就刑,從容就義,年僅47歲。文天祥死後,人們在他的衣帶中發現一首詩:“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唯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
“經綸彌天壤,忠義貫日月。”文天祥胸懷忠貞報國之夢,臨危受命,他舍生取義的愛國精神和視死如歸的浩然正氣一直為後人所稱頌和敬仰。明朝名臣、民族英雄于謙贊詞曰:“殉國忘身,舍生取義。氣吞寰宇,誠感天地。孤忠大節,萬古攸傳。”清朝乾隆皇帝贊道:“若文天祥,忠誠之心不徒出于一時之激,久而彌勵,浩然之氣,與日月争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