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為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在公衆号和其他媒體進行轉載,不得進行任何商業應用,如需轉載和商業應用請聯系作者授權。
ISO9001和IATF16949标準篇
9.1.1.1 制造過程監視和測量
組織應對所有新的制造(包括裝配或排序)過程進行過程研究,以驗證過程能力,并為過程控制提供附加的輸入,包括有特殊特性的過程。
注:在一些制造過程中,可能無法通過過程能力證實産品的符合性。對于這些過程,可采用替代的方法,如:批次對規範的符合性。
組織應保持由客戶零件批準過程所要求的制造過程能力或績效。組織應驗證已實施了過程流程圖、PFMEA和控制計劃,包括遵守規定的:
a)測量技術;
b)抽樣計劃;
c)接收準則;
d)計量數據實際測量值和/或試驗結果的記錄;
e)當不滿足接收準則時的反應計劃和升級過程。
應記錄重要的過程活動,如更換工具或維修機器等,并将其當作形成文件的信息予以保留。
組織應對統計能力不足或不穩定的特性啟動已在控制計劃中标識,并且經過規範符合性評價的反應計劃。這些反應計劃應包括适當時對産品的遏制和100%的檢驗。為确保過程變得穩定且有統計能力,組織應制定并實施一份顯示明确進度、時程安排和指派責任的糾正措施計劃。當被要求時,此計劃應由顧客評審和批準。
組織應保持過程變更生效日期的記錄。
制造過程監視和測量包括對新過程的過程研究,還有其過程能力的驗證,然後還要在後續的生産中保持預期的、以及被顧客認可/批準的制造過程能力或績效。既然要保持應有的過程能力或績效,就需要對制造過程進行監視和測量,要不然怎麼保證過程能力和績效啊?監視是偏重于過程的管控,測量是偏重于對結果的确認。要想保持應有的過程能力或績效,就需要控制,不控制怎麼保持啊?既然要保持和控制,就需要監視和測量,不測量怎麼知道是否達到了過程能力或績效?!本文為“質量管理之行”原創,首發于微信公衆号“質量管理之行”。
9.1.1.1條款适用于制造過程,對于制造的定義請參見IATF16949的術語定義。因為制造的性質不同,所以在英語中會對應不同的單詞。這是英語的表達限制,對咱們中國人理解“制造”的意思沒有影響,可以忽略。
制造:制作或加工的過程
---生産原材料;
---生産件或服務件;
---裝配,或
---熱處理、焊接、塗漆、電鍍或其它表面處理服務。
新的制造過程不僅僅是新産品新項目的制造過程,當制造過程發生變更時也需要進行過程研究。結合下文的“組織應保持由客戶零件批準過程所要求的制造過程能力或績效”理解,顧客什麼時候對零件進行批準啊?或者說零件批準過程是什麼意思?這不就是顧客對供應商的PPAP批準嗎。當制造過程發生變更時,一般情況下是不是需要向顧客進行申請?然後進行PPAP提交和批準。制造過程變更後過程能力或績效可能也會變化,也需要顧客重新批準。另外,這個條款還要求“組織應保持過程變更生效日期的記錄”,這也是說明應包含過程變更的情況,所以這個條款中新的制造過程要“合理”地去理解。
過程研究?研究什麼啊?當然是研究影響過程能力的變差(源)啊。在第四版PPAP參考手冊的2.2.11.2中這樣說到:“初始過程研究:初始過程研究的目的是為了了解過程變差,而不僅僅是獲得某個精确的指數值。”初始過程研究是在PPAP批準之前,“新過程”是不是也需要顧客進行PPAP批準啊?!即便不需要提交顧客進行PPAP批準,為了進行産品質量管控,也需要研究過程的變差或影響産品質量的因素。本文為“質量管理之行”原創,首發于微信公衆号“質量管理之行”。
過程能力驗證的目的是什麼?是用來為控制提供附加的輸入。什麼是過程控制的附加的輸入?轉化成通俗的語言就是:依據什麼原則采取控制措施啊?控制到什麼程度啊?過程能力低就需要更嚴格的控制,比如全檢,或增加防錯,所以很多顧客要求CPK小于1.33 就需要嚴格管控。本文為“質量管理之行”原創,首發于微信公衆号“質量管理之行”。
對過程研究而言,有時可以根據曆史數據或以往經驗就能分析和證實過程的變差。對于過程能力的計算就不能根據曆史數據和經驗了,這點要特别注意。變差是已知的,但是變化是不确定的。有标準,還要确保不偏離标準。理論上沒有變化就不會偏離标準,有變化了就進行變化點管理,就能管控風險,所以标準化和變化點管理是确保質量的兩個關鍵。同樣的邏輯,過程研究有時可以參考以往數據和經驗,但是真實的或實際的過程能力還需要計算或驗證。一個過程影響的産品特性可能有多個,有普通特性也有特殊特性,理論上都需要确認過程能力。在實際工作中,僅僅對特殊特性進行檢查嗎?不一定,很多普通的産品特性也需要進行管控或檢查,而過程能力驗證是策劃控制程度的主要依據,你說普通特性需不需要進行過程能力驗證?有人可能會說,這麼多産品特性都需要過程能力驗證,工作量太大!請仔細想一想,是過程能力驗證的工作量大?還是量産後的日常管控或檢查的工作量大?如果某個産品的普通特性的過程能力特别高,并且基于過程研究的結果,可能不需要進行日常抽檢,或者是可以降低抽檢頻率,但是沒有過程能力驗證,怎麼采取合适的控制方法或控制程度?!如果不進行過程能力驗證,有的檢驗項目可能不合理,或者是該控制不控制,不該控制的反而控制了,這樣的工作量不但更多,還沒有相應的作用,這不是資源浪費嗎?本文為“質量管理之行”原創,首發于微信公衆号“質量管理之行”。
對于計量型産品特性,并且能測量出計量型數據,那就計算CPK;如果是計數型的數據,那就采用合格率等方式衡量或評價過程績效。
零件批準過程可以理解為PPAP批準,有的顧客沒有PPAP這種形式,但是會要求供應商提供産品檢驗和試驗的數據單,也是相同的目的。PPAP就是為了确認供應商的質量和産能或交付能力,以規避量産後的質量和交付風險。
這也是标準的特點,站在顧客角度或立場制定要求。在實際工作中,不僅僅是滿足顧客所要求的制造過程能力或績效,還要滿足公司經營的需求,甚至有時公司的要求比顧客還高。
9.1.1.1 條款的“制造過程監視和測量”承接的是8.3.5.2 條款的“制造過程設計輸出”的“過程批準的接受準則”。在項目策劃和開發時,都會有預期的制造過程能力或績效,比如産品的合格率,報廢率等,因為這些影響到産品的成本和利潤。CPK本質上也是衡量可能的風險或概率,即CPK數值能對應超出規格的概率。本文為“質量管理之行”原創,首發于微信公衆号“質量管理之行”。
在實際工作中,不但要從設計上确保過程的能力和績效,還要在項目移交後維持和提升過程的能力和績效。維持被批準的過程能力和績效,就是将策劃的内容落實到實際工作中。過程策劃的結果主要體現在過程流程圖、PFMEA和控制計劃中(請參考工具方法篇的文章,進一步了解這些工具的作用)。如果風險都識别了,該控制的都控制了,控制的程度也合理,當然就能維持被批準的過程能力和績效了。
驗證已實施了過程流程圖、PFMEA和控制計劃?在實際工作中怎麼驗證?一說驗證就容易想到可以用點檢的形式,也可以用審核的形式,但是這樣的說法也很狹義,還是用“确保”比較合理,就算不點檢不審核,隻要能落實就行了啊。如果能确保過程流程圖、PFMEA和控制計劃之間的承接性,并且能确保控制計劃格式和内容的合理性,隻落實控制計劃的内容就可以,因為控制計劃會承接PFMEA,正因如此,所以有的顧客會在量産前的審核時專門确認供應商的PFMEA和控制計劃的實際落實情況。驗證實施隻是要求之一,标準意圖還包括要确保持續實施PFMEA和控制計劃,也就是驗證PFMEA和控制計劃的實施的有效性後,還要繼續保持PFMEA和控制計劃的有效實施,所以2009版16949的8.2.3.1用的是“确保”,對應英文單詞“ensure”,而2016版16949用的是驗證(verify),所以需要有驗證數據,由此2016版16949比2009版16949增加了d)條款“計量數據實際測量值和/或試驗結果的記錄”的内容,能測量和試驗的都要有實際檢測數據,這是很嚴謹的要求,因為用的是“計量數據”,這要特别注意。
一般情況下,測量技術(包括測量方法、測量工具等)、抽樣計劃、接受準則、當不滿足接收準則時的反應計劃和升級過程等這些内容,都是控制計劃中的内容。接受準則指的是控制要求,比如控制計劃中産品特性和過程特性的管控規格,通俗點說就是管控的标準是什麼,控制在什麼範圍之内,要滿足什麼基準或要求,可以用來區分正常和異常,所以不滿足接收準則時要啟動反應計劃。本文為“質量管理之行”原創,首發于微信公衆号“質量管理之行”。
2016版16949标準之9.1.1.1的e)條款“當不滿足接收準則時的反應計劃和升級過程”相比2009版16949增加了“升級過程”,這是對标準的完善,因為有時按控制計劃的反應計劃處置可能也無法解決問題,所以可能需要“升級過程”。從表面上看,從局部看這很嚴謹,其實從宏觀角度來看,似乎也沒必要,因為升級過程是一個通用的“管理過程”或管理要求,适用于各個活動或過程。但是基于重要的事情可以或需要強調和重複的原則,這個“升級過程”還是應該增加的。比如2016版16949的4.4.1.2 産品安全的h)條款:“包括最高管理者在内的,明确的職責,升級過程和信息流的定義,以及顧客通知”,也強調“升級過程”,因為要确保産品安全相關的問題和信息能傳遞到最高管理者,以維護顧客的利益。
在應用SPC時要記錄“變化點”,用來進行追溯和異常分析,對于制造過程監視和測量來講,它們是一個邏輯。如果變化點沒有記錄,不利于問題分析和追溯,是制程管控很重要的内容,所以放在“制造過程監視和測量”這個條款也算合理。這個“變化點”要形成文件,這也是對2009版标準的補充和完善,讓标準更嚴謹,因為隻有形成文件形式的記錄,才能有利于追溯。
在2009版16949标準中說:“組織應對不穩定和能力不足的特性啟動控制計劃中的反應計劃”這樣的翻譯比較合理,但是按照2016版的翻譯就很難理解(或者說翻譯得不太合适),意圖其實是一樣的。啟動反應計劃的前提是有明确的“接受準則”,穩定是什麼狀态?怎麼定義?能力應該是什麼水平?把這些條件明确後才有可操作性。關于控制計劃中反應計劃的說明,請參考微信公衆号《質量管理之行》中的“工具方法篇”關于控制計劃的文章。
為确保過程變得穩定且有統計能力,表示要确保過程“受控”并盡量消除過程的特殊原因。識别和分析過程變差是過程研究的目的,一般需要通過統計分析,有時還會用“統計受控狀态”形容穩定狀态或正常狀态,所以在IATF的ISO/TS16949:2002指南中,對8.5.1.2“制造過程改進”條款的補充解釋說:“見上述8.1.1”,因為8.1.1的條款是“統計工具的确定”。本文為“質量管理之行”原創,首發于微信公衆号“質量管理之行”。
從IATF的ISO/TS16949:2002指南中可以看出,制造過程的監視和測量是驗證過程的穩定性和能力,滿足初始零件批準要求,并測量或确定是否達到了改進的等級。從基本邏輯來說,測量是為了控制和改進。
IATF的ISO/TS16949:2002指南中說8.5.1.2條款的備注中已經“澄清”了“糾正措施不是持續改進”。2009版16949的8.5.1.2條款的備注2的内容,用通俗的話說就是:制造過程有能力且穩定,還能滿足顧客要求,在此基礎上的改進才是持續改進。在2016版16949的10.3.1條款中對持續改進進行了更嚴謹的定義。
10.3.1 組織的持續改進
組織應有一個形成文件的持續改進過程。組織在本過程中包括以下内容:
a)對所采的方法、目标、有效性和形成文件的信息的識别;
b)一個制造過程改進行動計劃,重點放在減少過程變差和浪費;
c)風險分析(例如FMEA);
注:持續改進是當過程有統計能力且穩定,或者當産品特性為可預測且滿足顧客要求時實施的。
結合9.1.1.1和10.3.1條款去理解,就是研究影響過程能力的變差(源),然後(通過10.3.1條款)去改進變差。這不就是條款之間的相互作用嗎!通過條款之間的相互關系去理解标準是不是更符合實際工作?是不是更有意思?是不是更能體現過程方法的重要性!
每一篇文章都是很認真地去寫,包含了對質量管理的熱愛,也包含了對職業的尊重。不想去抄襲或拼湊文章,隻想踏踏實實地把經驗系統地總結出來,分享給更多熱愛質量管理這個專業或職業的同行。
希望這些文章中的内容能給您幫助,隻要能對您有一點點作用,努力就有了價值!
開放的心态,不要保守,讓更多的人的能力得到提升,這既是自己的價值,也有利于企業和國家,退休後所謂的經驗有什麼用?前人種樹後人乘涼,要有傳承和發展的責任感!希望更多的同行一起去做這件對大家有利的事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