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時代周報 作者:李馨婷
假如時間回到2015年,還在深圳工廠裡打螺絲的舒立俊一定不會想到,自己會在7年後,成為家鄉一間蒲編工廠的負責人。同樣的,當時在廣東務工的黃明芳,也不會知道,如今的自己會成為家鄉有口皆碑、村民們熱情稱呼的手工藝“師傅”。
蒲編,是舒立俊與黃明芳家鄉湖南湘西鳳凰縣吉信鎮上的傳統手藝,但卻一度因為交通不便、銷路不暢瀕臨失傳。
2015年後,從城市返鄉的舒立俊與黃明芳帶領村民找回蒲編手藝、完成工藝創新,突破了重重困難,将家鄉的蒲編産品,通過電商平台銷售到了全國各地。
在吉信鎮的苗族村子裡,黃明芳與老人們一起編織蒲扇。攝影 | 王鑫
目前,舒立俊工廠的蒲編師傅已經有約80人,初學者還有20多人,培訓班也一直都沒停過,但人手還是跟不上持續增加的銷量:2021年,僅一個夏天,工廠就賣出了20萬把蒲扇。今年,受高溫影響,僅6月份的訂單就增長了三成左右。
在電商平台消費數據的引導下,鎮上的師傅們對蒲扇的設計、工藝進行了改良和創新,産品成功在一二線城市打開市場。鳳凰蒲扇,已經成為很多95後年輕人逛星巴克、迪士尼時的潮流單品。
事實上,舒立俊們的探索,也踏在了國家鄉村振興前進的步伐上。今年4月,文化和旅遊部等六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推動文化産業賦能鄉村振興的意見》,從七個方面擘畫了文化産業賦能鄉村振興藍圖,其中,手工藝便是振興鄉村的重點領域之一。
把傳統指尖技藝轉化為指尖經濟,正成為鄉村振興的一大探路方式。而以拼多多為代表的電商平台,也為有志回鄉進行傳統手工藝創業的人們提供了更多機會。
廠哥回鄉編蒲扇
湖南湘西鳳凰縣氣候溫熱,地勢上多山川河谷。舒立俊與黃明芳生活的吉信鎮,周遭的山上盛産棕樹,棕樹葉就是編織蒲扇的主要原材料。
蒲編,一直是吉信鎮當地苗家的傳統。沈從文的《邊城》、《蕭蕭》等名篇中,就曾多次出現過關于“蒲扇、背簍”描述,很多村民直到現在還是習慣于背着背簍去鎮上趕集。
2015年,因為組建了家庭,舒立俊決定結束在外地的漂泊生涯,返鄉創業。為了調研市場,決定從當地特色手工藝品中尋找突破口的舒立俊,專門去了一趟義烏小商品市場。在發現傳統手工蒲扇不錯的行情後,舒立俊決定專門做蒲扇。
但創業的過程遠非一帆風順。從義烏回來後,滿腔熱血的舒立俊很快碰了壁:因為吉信處于山區,交通不便,蒲扇打不開銷路,當地人漸漸沒有了繼續蒲編的動力。在舒立俊創業初期,當地的老一輩手藝人普遍都六十多歲,蒲編手藝沒落已差不多40年。
前後多次深入苗族村寨拜訪老手藝人後,舒立俊才重新拼湊出了蒲編手藝,并開始招募年輕的手工藝人。也是在那時,因照顧孩子留在家鄉的黃明芳加入了舒立俊的團隊,成為了當地最早從事蒲編的師傅之一。
靠電商打開銷路
組建團隊隻是第一步,銷路很快成為了舒立俊團隊煩惱的第二個問題。
發展業務初期,舒立俊瞄準了景區市場。然而,先後跑遍了烏鎮、婺源、張家界、黃山等一衆景區後,他卻發現訂單量不及預期:景區客戶,每次進貨隻有10把、20把,最多100把,鳳凰古城一年到頭也就賣幾百把蒲扇,舒立俊的團隊最多不虧錢,距離盈利卻還有十萬八千裡。
線下銷路受限,試水網店也并不順利。舒立俊嘗試在某平台開了一家網店,卻堅持不到一年。“每天買兩三百塊錢的推廣,就給兩三百塊錢的單子,再算上物流、退貨的成本,做一單虧一單,實在堅持不下去了。”舒立俊說。
團隊的銷售窘境,到轉戰拼多多後才出現轉機。
2019年,舒立俊輾轉認識了在義烏做電商的趙磊,趙磊從事電商創業十幾年,是拼多多商家“悅小七”的創始人,主要經營各種手工藝品。與趙磊達成合作後,舒立俊開始在拼多多平台出售吉信蒲扇。
産品與平台一拍即合。上線拼多多後,吉信蒲扇的銷量迎來了突破,單日的銷量很快達到數百把,黃明芳和幾位師傅即使連軸轉還是供不應求,以至于有時不得不緊急撤掉産品鍊接。
有了穩定的銷路托底,舒立俊與合夥人一口氣貸款了30萬,打算擴大培訓提高産能。但在擴招卻遭遇了質疑:因為沒有接觸過電商,當地村民覺得舒立俊的業務并不靠譜。
但随着持續增加的訂單量給黃明芳們帶來了肉眼可見的不菲收入,再加上當地政府的鼓勵,越來越多的村民開始參與進蒲編産業,并出現“親戚帶親戚,村民帶村民”的現象。舒立俊工廠的産能,開始持續上升。
在帶來龐大訂單量的同時,平台也為當地蒲扇産品的研發帶來指引。
由于失傳太久,當地蒲編手藝的手法和設計都遠遠滞後于市場,悅小七店鋪的消費數據則顯示,蒲扇的用戶普遍集中在北上廣深,而且大都是年輕人。這為舒立俊與村民們指明了方向:要不斷創新,追年輕人的喜好。
以悅小七店鋪中一款采用靛青棉布制作的爆款香包為靈感,舒立俊在蒲扇的包邊中加入靛青、藍染的元素,除了包邊上的設計創新,舒立俊還會定期采購市場上的新式蒲扇,與師傅們一同探索新的編織手法,前前後後嘗試了十餘次,才确定了如今熱賣的時尚樣式。
吉信蒲扇的手藝前後叠代了10餘次,舒立俊在為村民講解新的編織手法。攝影 | 王鑫
鄉村手工藝産業再煥新
乘着電商平台的東風,吉信鎮的蒲編行業發生了天翻地覆的改變。
除了專門負責編織的師傅外,村民們還形成了不同分工,有的專門上山采摘棕樹葉,有的負責棕樹葉的蒸煮晾曬,有的負責蒲扇包邊的加工,整個鎮上參與進來的村民可以達到數百人。
市場導向下,蒲編在吉信鎮已經形成了一條集采摘、蒸煮、晾曬、編織和包邊等工藝于一體的産業鍊。
值得注意的是,蒲編産業的參與者們,都是村裡的寶媽和阿婆,因為需要照顧孩子才留守在家。“編蒲扇不僅可以掙一份收入,還不會耽誤家務和農活。”黃明芳說,老人不是空巢老人了,小孩也不是留守兒童了。
盡管隻是日常的兼職,但村民已經能通過蒲編獲得不錯收入。一個熟練工的月收入能達到3000元左右,收入最高的一位,月收入則最高超過5000元。此外,黃明芳還專門為當地的殘疾人辦了培訓班,前後培訓了20多位殘疾人,幫助他們重拾了生活的信心。
與吉信鎮一樣鼓舞人心的緻富故事,還發生在許多地方。
安徽宣城榔橋鎮,擁有手工制作木梳的悠久曆史。這個數萬人口的小鎮因為下轄70多家制梳工廠,被稱為“中國木梳之鄉”。近年來,榔橋鎮逐步從最初的小作坊式生産,進入産業化發展之路,産業規模也在電商的助力下不斷擴大。
作為榔橋當地頭部的木梳企業之一,“緣木軒”最早入駐拼多多,并很快打開了局面。2019年,“緣木軒”經過平台審核之後獲得了“品牌”黑标,有了品牌認證的加持,緣木軒的銷量更進一步,實現了千萬量級的突破。
“過去一年,平台傳統手工藝品的商家規模增幅超過132%,獲得‘品牌’黑标的商家也幾乎翻了一倍。而這些來自鄉村的匠心産品,其主要受衆均集中在一二線城市。”“拼多多方相關負責人對時代周報記者說道。
在新出台的鄉村振興政策下,當前各個鄉村自的傳統手工藝産業化探索,也正迎來電商平台的新一輪助力。
7月29日,拼多多正式啟動“2022多多新匠造”行動,深入走進湖南鳳凰、安徽宣城、山西祁縣、江蘇宜興、廣西東興、山東章丘、浙江義烏、江西景德鎮等廣闊的鄉村産業帶,推動當地手工産業、非遺産業、第二産業實現數字化升級,助力縣域和鄉村的産業振興。
"多多新匠造"活動頁面
為了推動各地鄉村好物實力出圈,拼多多還同時上線了“多多新匠造”專屬活動,甄選來自優質産業帶的“匠心好物”,包括蒲編、藤編、陶瓷、刺繡、玻璃、木雕、廚具、銀飾、擺件以及傳統手工農副産品等,百億補貼頻道也将對入圍的手工産品進行重點傾斜。
“在廣闊的鄉村地區,傳統手工業一直都是村民增收緻富的重要手段,但很多地區的手工産業常常因打不響品牌,拓不開銷路而導緻産業式微,甚至是手藝失傳。”據“多多新匠造”項目負責人介紹,“2022多多新匠造”行動就旨在通過産業升級、品牌建設、人才培養等方式,重新激活并傳承鄉村的手工産業,帶動村民創富增收。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