盉、簋、甗、戣、罍、鬲、匜、彜、卮、盨、觚、觯、斝……這些漢字能看懂一半,說明你古文字功底不錯。能認得文字又能識别相應的文物器形,那麼,我猜你八成是文博從業者。常去博物館的人也許會有一種感受,這些字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見過多次;陌生的是,不會讀、分不清。
事實上,有些博物館并沒有相應的拼音或注釋,即使有也很難說清它們的意思與用途。
如今,在博物館關注度逐漸提升的同時,我們也期望博物館盡可能在這類藏品的說明牌上加注更多信息,比如拼音、用途、背景等,讓更多的人能真正看懂并了解這些文物。
【 guǐ 】
用于盛放煮熟飯食的器皿,也用作禮器,圓口,雙耳。流行于商朝至東周,是中國青銅器時代标志性青銅器具之一。
【 jué 】
酒器中最常見的一種,有溫酒器、分酒器、飲酒器等不同解釋。夏代已出現,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流行。
【 lì 】
鬲作為一種中國古代煮飯用的炊器,相當于現在煮肉用的鍋,新石器時代晚期已出現陶鬲,商周時期陶鬲與青銅鬲并存。一般為侈口(口沿外傾),三個中空的足,便于炊煮加熱。
【 luánlíng】
古代馬車上系的鈴铛,相當于今天的車喇叭。
以上都是青銅器最基本的知識點
大家快來博物館尋找這些漢字吧!!!
(tyx)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