攚,音wěng,是推、推搡的意思。在魯西南方言中主要是推倒和從後面用力推的意思,比如把牆攚歪、攚車子等。
小時候男孩子調皮,會相互之間打鬧,你推搡我一下,我推搡你一下,但有時候大個子的同學難免會力度過大些,把對方推個趔趄或者仰八叉。被推的同學力量小,也不敢反抗,就會去老師那裡告狀:“老師,某某某同學攚我”,意思是有同學故意的欺負人。
魯西南是平原地區,小時候沒有柏油路,沒有機動車輛,最常用的運輸工具就是地排車,一個人架着兩個車把手,肩膀上挎個襻(pàn)繩,可以拉莊稼、拉土、拉糞等,春節的時候可以拉着孩子老婆去走親戚,農村有結婚的還可以用來拉嫁妝,可以說具有多種用途。如果是拉重東西的時候一個人很吃力,需要一個人拉個偏繩或者從後面去攚地排車。
小時候跟着父母幹農活,駕車子沒有力氣,基本上都是在後面攚地排車。從地裡往打麥場拉麥子、往家拉棉花柴,從家裡往地裡拉糞(農家肥),小時候可沒少攚了地排車子。印象最深的是跟着父母去賣棉花,頭一天晚上将棉花用大包袱包好,高高地堆起來裝在地排車上,第二天還在睡夢中便被父母叫醒,跟着父母在後面攚着一大車棉花去三棉廠賣棉花。
三棉廠距離我們村有十幾裡路,那時候都是土路,坑坑窪窪的,一地排車棉花有幾百斤重,拉車非常吃力,搖搖晃晃、踟蹰前行。我在後面攚地排車一刻也不敢松勁,到了棉廠的時候往往是腰酸腿疼、小腿肚子抽筋。賣棉花的過程是艱難的,排隊、驗水分、驗級、過磅、上垛、領錢,有時候光排隊就得等好幾天,想想真是不堪回首。好在領到了棉花錢之後,父母會給我買個肉盒子或者幾個水煎包,返程的過程當然是輕松愉快而又洋溢着滿滿的幸福。
魯西南地區應該是在中原範圍之内,曆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很多看似方言土語的話語,其實都能夠用文字表達出來。或許這些語言在古代曾是當時的官方語言,隻不過是因為曆史的發展和朝代的變革,很多官方語言就變成了方言土語。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