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留給後人最多的作品乃是他的信劄,而這些信劄也往往能代表一個書法家的最高水平!
王羲之在公元345年左右,也就是永和初年的時候,曾經寫過一封信,這封信的大意是,自己曾經讀過楊雄的《蜀都》以及左太沖的《三都》,對于四川的風土人情極為向往,想前往一遊,正好自己的朋友在四川做官,所以就寫了這樣的一封信。
王羲之行草書《遊目帖》
這封信乃是王羲之的傳世書法當中字數最多的一件,原作在唐朝之前就已經散佚,其摹本在曆史上曾經過許多人的收藏,其中最重要的一個藏家乃是明代初年的大學問家方孝孺,方孝孺曾經為此帖作跋:
“此帖寓森嚴于縱逸,蓄圓勁于蹈厲,其起止屈折,如天造神運,變化倏忽,莫可端倪,令人驚歎自失。”
意思王羲之這本帖既有森嚴的法度,又有秀逸的美感,既有圓勁又有方勁,堪稱是鬼斧神工,天造神韻,看完之後,發現真是人力難為之!
王羲之行草書《遊目帖》
隻可惜的這本帖在清朝末年,被恭親王的兒子載滢流入日本,此帖在上個世紀初,還在日本展出過。
此帖後來毀于40年代的日本戰亂,一直到了2006年,文物出版社向日本的二玄社提出想複原此帖,雙方一拍即合,其底本乃是依照日本影印版的這本帖,上面并且附有全部題跋!
這本帖就是著名的《遊目帖》。
複原的過程曆時一年有餘,每一個細節都極為考究,包括了用紙、用墨、以及钤印和印泥的選擇等等。
王羲之行草書《遊目帖》
在用紙上,這件《遊目帖》的複制用紙乃是結合了台北故宮的黃庭堅《寒山子題居士詩》原作,以及《遠宦帖》和《奉橘帖》等作品的紙張顔色,并且在裝裱的公益上也仿照存世的王羲之作品所制。
在印章與墨迹的色彩以及裝裱的形式上,皆是仿照舊時模樣,最終曆時一年有餘才終于将其還原成功。此作一經問世,便引發了書法界同仁的轟動。
這件作品也是堪稱鬼斧神工,成為了書法界的至寶,學書法的人不可錯過此帖!
王羲之行草書《遊目帖》
王羲之在自己的《書論》當中說道:
“若直筆急牽裹,此暫視似書,久味無力”
意思是寫字的時候,字的軸線不能是垂直的,若是這樣的話,則沒有絲毫韻味可言。這件《遊目帖》在字的軸線上則是左右搖擺,極有動感,是一件節奏感極強的作品,但這種節奏感是隐藏在字法當中的,如果沒有細緻入微的觀察是很難體會到的!
王羲之這件《遊目帖》雜糅了楷、行、草諸體,但一脈天機,一任自然,沒有絲毫違和之感,并且在單字上極為強調字勢的開合,部分字尚且保存隸書意趣,在妍美的理路當中不乏樸拙之貌。
王羲之行草書《遊目帖》
《遊目帖》從整體上的風格來看,屬于中正平和一路,從而不激不厲而風規自遠,所以稱為了後世學書者最值得效法的作品。高明的作品,後世之人學之會千人千面,每個人都能從這片“汪洋大海”當中攫取一瓢,而足以受用終身。
而對于藝術價值不高的作品,學出來則會千人一面,因為本身的内涵和底蘊不足,便沒有了後人發揮的餘地。
這件《遊目帖》氣格妍而不媚,雄健而不狂怪,巧妙而不造作,不愧是書法史上的一件神品!
王羲之行草書《遊目帖》
如今,我們将日本複原成功的這件王羲之《遊目帖》,按照原作大小進行1:1超高清複制,還原出了跟原作毫無二緻的作品,字字清晰與真迹無二。
欲購王羲之此《遊目帖》長卷,請點擊下面惠購:
王羲之行草書《遊目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