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書五經》在曆史中的地位十分超然,它甚至還被列為過去諸多朝代科舉的必考書目。古代的文人墨客們也對這些儒家典籍推崇備至,有人曾說“四書五經六藝,後世文章之始也”,将其視為後世文章的源頭和典範。
由此可見四書五經的曆史地位是多麼的崇高!
但是,為什麼《四書五經》的地位能達到這樣的高度呢?
很少有人知道。
我們絕大多數人都知道《四書五經》在我國的古典文學中地位崇高,但是卻很少有人知道《四書五經》為什麼能有這麼崇高的文學地位。
要想明白這個問題的答案,了解古人之所以這麼推崇《四書五經》的原因,我們需要一本一本的分析其典故和内容。
為了讓各位對《四書五經》感興趣的小夥伴們能多了解一下其典故和内容,所以我寫《四書五經》的系列書單推薦。
在關于《四書五經》系列書單的推薦和講解中,上兩期文章我們已經講了《四書》部分的所有書籍和《五經》部分的《詩》和《書》了。
而今天的這一篇文章,我們就接着上一期的文章的步伐,繼續來聊聊《五經》裡剩下的書籍。
《五經》裡的《禮》,就是我們現在講的《禮記》,它又名《小戴禮記》,是中國古代一部很重要的典章制度選集,總共二十卷四十九篇,成書于漢代,是西漢的禮學家戴聖所編寫的。
這本書的主要内容是寫先秦的禮制,充分地展示了先秦時期儒家的哲學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和美學思想。
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資料彙編,同時也是後世文人們研究先秦社會最重要的曆史資料。它的章法謹嚴,語言風格多變,其記載的古代文化史知識及思想學說,對儒家文化傳承、當代文化教育和德性教養,乃至我們現在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都有着重要影響。
比如哲學思想裡的天道觀、宇宙觀和人生觀,教育思想裡的個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學方法和學校管理,政治思想裡的以教化政、大同社會、禮制與刑律,美學思想裡的物動心感說、禮樂中和說,都是《禮記》帶給我們的珍藏。
關于《禮記》的哲學思想,在《禮記·表記》裡有雲:
“君子不以其所能者病人,不以其所不能者愧人。是故聖人之制行也,不制以己,使民有所勸免愧恥,以行其言。”
這句話的意思是:君子不能以自己所能做到的事情去責備别人,也不能以别人做不到的事情便讓人家感到慚愧。君子在制定行為标準的時候,不是以自己為标準,要以大多數人能做到且認同的标準來制定,才能使知道努力的人有所勸勉,不知道努力的人有所羞愧,最終共同去執行。
《禮記》繼承和發揮了先秦儒家的倫理思想,以整體性、相關性的視界來看待社會與人生,它警惕人際關系中個人中心主義的膨脹,認為彼此以自身道義來互相指責是錯誤的,不能以己之所能愧人之所不能。
關于《禮記》的政治思想,在書裡也有這麼一段話: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鳏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這段話是《禮記》裡關于理想社會——大同社會的一個綱領說明,在我們的中小學教材中也特别地刊登了這一篇文章。
這段話中的“大道之行也”,指的是政治上的最高境界,通過人人都能得到社會關愛、人人都能安居樂業、貨盡其用、人盡其力等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為後世每一代執政者的社會目标和社會理念指明方向。
在儒家諸多經典名著中,《禮記》一書可以說是最集中、最全面、最系統地記述和闡釋了儒家思想學說核心内容的一本經典名著了。
這本書裡有許多的篇章都是中國文化史上彪炳千古的典範,除了以上的哲學思想和政治思想之外,書中所記載的稱謂、辭令、服飾、家教、尊老、喪祭、教化和禮俗等在内的古代文化史知識,幾乎囊括了社會生活的所有方面,堪稱中華文明難得的文化寶庫。
好了,說完了《禮記》之後,我們接下來一起來看一下《五經》裡的第四本書:
《五經》裡的《易》,也就是我們接下來要說的《易經》,它還有一個别名是《周易》,相傳為周文王姬昌所作,是儒家和道家都極為推崇的傳統經典之一。
需要注意的一點是,《周易》并沒有提出陰陽與太極等概念,講陰陽與太極的是被道家與陰陽家所影響的《易傳》,所以很多人以為的“陰陽太極出自《周易》”的這種觀點是錯誤的。
《易經》是闡述天地世間中萬象變化的古老典籍,它從整體的角度去認識和把握世界,把人與自然看作一個互相感應的有機整體,總結這個世界的運行規律及世界中個人的事态發展,被譽為“大道之源”、“群經之首”。
這本書含蓋萬有、綱紀群倫,内容涉及了哲學、政治、生活、文學、藝術、科學等諸多領域,既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人文實踐的理論根源,也是古代漢民族思想、智慧的結晶,對中國幾千年來的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都産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
它是一部無法被超越的哲學典籍,書裡面蘊涵着樸素深刻的自然法則和和諧辨證的哲學思想,迄今為止還一再被許多文學家、哲學家乃至科學家再三研究。
也正是因為易經涵蓋廣泛,既有對自然法則深入且獨到的诠釋,也有的辯駁的哲學思想及邏輯思維,後世的許多文人學子們才将它奉為圭臬。
這些人中不乏蜚聲中外的大家巨掣,比如老子、孔子等等,都曾受到過《易經》的啟發,先秦的諸子百家學派,其理念和宗旨也都或多或少的受到了易經影響。
比如老子就将《易經》的思想精華融入到了《道德經》之中,創造出了一個以辯證思維為核心的哲學體系。他構造出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萬物起源圖式,正是源于《易經》裡記載的事物統一性;而“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也正是源于《易經》裡記載的事态變換。物極則反、對立面相互轉化,老子提出的這些清晰而明确的哲學思想都在易經通過爻辭、對爻象在卦體中的不同位置使用吉兇等結語中有所反映。
孔子也深得易經之道,他提出的關于正名這一政治主張以及關于舉一反三的類推思想,也都在《易經》的推演規律中有所表現,孔子在把《易經》的推演規律明确化之後才提出類推思想,将推演規律擴大到了社會政治領域後才提出了“正名”學說。
被譽為群經之首的《易經》,不僅對中國傳統哲學具有深遠影響,在世界的文化史上,它的地位也極為崇高。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西方科學家做出的成績,有不少被中國古代科學家早就做出來了。這是什麼原因呢?原因之一是古代科學家自幼學習《周易》,掌握了一套古代西方科學家們不曾掌握的一把打開宇宙迷宮之門的金鑰匙。”
美國哲學家卡普拉:可以把《易經》看成是中國思想和文化的核心。權威們認為它在中國二千多年來所享有的地位隻有其它文化中的《吠陀》和《聖經》可以相比。它在二千多年中,保持了自己的生命力。
日本在19世紀下半葉的明治維新時期還特别規定了,不懂易經者,不得入閣。
不僅是在文化史上影響深遠,在現代科學技術方面,《易經》的影響也不小。
歐洲哲學權威C.G捷恩談到世界人類唯一的智慧寶典時,首推的就是中國的《易經》:“在科學方面我們所得到的定律常常是短命的,或被後來的事實所推翻,唯獨中國的《易經》,亘古常新,相延六千年之久依然具有價值,而與最新的原子物理學頗多相同的地方。”
李約瑟也認為《易經》超時代地顯示了宇宙間力場的正極和負極的作用,他曾說過:“中國文明在科學技術史中曾起過從來沒有被認識到的巨大作用。”
說到這裡,《易經》在古今中外的曆史地位,各位應該都很明白了吧!
好啦,因為篇幅的原因,今天這篇文章寫到這裡就暫時先告一段落了,《五經》系列還剩下的最後一本書——《春秋》,我們就留到下一篇文章再來繼續跟大家講解了。
《四書五經》的下一期文章,我們不見不散!
想看關于《五經》部分前兩本書的文章,可以點擊文末的鍊接跳轉到那篇文章進行浏覽!
原創不易,歡迎點贊關注和轉發,這既是對我的支持,也能使各位不錯過下一次的更新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