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激素 |
[關鍵語句]
1.植物體内具有生長素效應的物質有:IAA(吲哚乙酸)、PAA(苯乙酸)、IBA(吲哚丁酸)等。
2.生長素在胚芽鞘、芽、幼葉和幼根中,隻能從形态學上端運輸到形态學下端,屬于極性運輸,也是主動運輸。
3.在成熟組織中,生長素可以通過韌皮部進行非極性運輸。
4.生長素的作用具有兩重性:低濃度時,能促進生長,促進發芽,防止落花落果;高濃度時,能抑制生長,抑制發芽,疏花疏果。
5.不同器官對生長素的反應敏感程度不同:根>芽>莖。
6.植物體内的激素主要有:生長素、赤黴素、細胞分裂素、脫落酸、乙烯等。
第十部分 生物與環境
種群 |
群落 |
生态
系統 |
[關鍵語句]
1.種群密度是種群最基本的數量特征,估算種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有樣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2.出生率和死亡率、遷入率和遷出率決定種群的大小,年齡組成(年齡結構)和性别比例(性比率)也能影響種群的大小。
3.在理想條件下,種群數量增長的曲線呈“J”型,種群增長率保持不變。
4.在環境條件不受破壞的情況下,一定空間中所能維持的種群最大數量稱為環境容納量,又稱K值。
5.群落的特征包括:物種組成、種間關系和空間結構以及群落的演替。
6.群落的物種組成是區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7.種間關系包括競争、捕食、互利共生和寄生等。
8.群落的垂直結構顯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陽光等環境資源的能力。群落的水平結構與地形變化、土壤濕度、鹽堿度、光照強度、生物自身生長特點,以及人與動物的影響等因素有關。
9.群落的演替包括初(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人類活動會改變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10.生态系統的結構包括生态系統的組成成分和營養結構兩方面。生态系統的組成成分有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生産者、消費者、分解者,其中生産者為自養生物,消費者和分解者為異養生物。食物鍊和食物網是生态系統的營養結構,是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的渠道。
11.生态系統具有能量流動、物質循環和信息傳遞三大基本功能。
12.生态系統的能量流動包括能量的輸入、傳遞、轉化和散失。能量流動的特點是單向流動和逐級遞減。
13.物質循環指組成生物體的元素在生物群落與無機環境之間循環反複,具有全球性。
14.生态系統中的信息包括物理信息、化學信息和行為信息。
15.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生物種群的繁衍,以及生物種間關系的調節都離不開信息的傳遞。
16.生态系統的穩定性表現在兩個方面:抵抗力穩定性和恢複力穩定性。
17.全球性的環境問題主要包括全球氣候變暖、水資源短缺、臭氧層破壞、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樣性銳減。
18.生物多樣性包括基因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态系統多樣性。生物多樣性的價值分為潛在價值、間接價值和直接價值。
19.就地保護是保護生物多樣性最有效的手段。
[核心考點]
一、種群和群落
1.種群的特征
(1)種群的特征有哪些?種群的最基本特征是什麼?決定種群的大小和密度的特征有哪些?
提示:種群的特征有種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遷入率和遷出率、年齡組成、性别比例;種群密度是種群最基本的數量特征;決定種群的大小和密度的特征有出生率和死亡率、遷入率和遷出率。
(2)可以用哪些方法調查種群密度?分别适用對象是什麼?
提示:樣方法:植物和運動能力弱的動物;标志重捕法:活動能力強的動物;血球計數闆計數法:微生物;用取樣器進行采集、調查的方法:土壤中的小動物。
2.種群的數量變化
(1)種群數量呈“J”型增長的條件是什麼?寫出J型增長的關系式。
提示:食物和空間條件充裕、氣候适宜、沒有敵害。Nt=N0λt。
(2)解釋種群數量呈“S”型增長曲線形成的原因。
提示:資源和空間有限,當種群密度增大時,種内鬥争加劇,該物種的天敵增加,這就會導緻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當死亡率增加到與出生率相等時,種群的增長就會停止。
(3)什麼是環境容納量?環境容納量會發生改變嗎?(必修3P67)
提示:在環境條件不受破壞的情況下,一定空間中所能維持的種群最大數量稱為環境容納量,又稱為K值。
環境容納量也會随着環境的變化而發生改變。如大熊貓栖息地遭到破壞後,由于食物的減少和活動範圍的縮小,其K值就會變小。
(4)在自然界中,影響種群數量的因素有哪些?(必修3P67)
提示:氣候、食物、天敵、傳染病等。
(5)漁業捕撈在何時進行能有效地保護漁業資源?提示:K/2。
3.群落的結構特征
(1)生物群落的概念和結構特征分别是什麼?(必修3P71)
提示:概念:同一時間内聚集在一定區域中各種生物種群的集合,叫做群落。
結構特征:群落的物種組成、種間關系、群落的空間結構等方面。
(2)種間關系主要有哪幾種類型?(必修3P73) 提示:捕食、競争、寄生、互利共生。
(3)群落的空間結構分哪幾方面?(必修3P74)
提示:群落的空間結構分為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兩個方面。垂直結構表現為具有明顯的分層現象,水平結構表現為群落常呈鑲嵌分布。
4.群落的演替
(1)群落演替的主要類型并舉例。(必修3P79~80)
提示:群落演替分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如裸岩上的演替:裸岩階段→地衣階段→苔藓階段→草本植物階段→灌木階段→森林階段。次生演替如棄耕農田上的演替:棄耕農田→一年生雜草→多年生雜草→灌木叢→樹林。
(2)人類活動對群落演替的影響是什麼?(必修3P81)
提示:會使群落的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進行。
二、生态系統
1.生态系統的結構 (1)生态系統的結構包括什麼?
提示:生态系統的組成成分、食物鍊和食物網。
(2)生态系統的組成成分有哪些?分别包括哪些常見的生物?(必修3P90)
提示: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陽光、熱能、水、空氣、無機鹽等;生産者:主要是綠色植物;消費者:大多數動物,包括植食性、肉食性、雜食性和寄生動物等;分解者:腐生的細菌、真菌等。
(3)食物鍊:草→蝗蟲→蜘蛛→螳螂→食蟲鳥,請分析其中的消費者類型及營養級類型?
提
示:
(4)生态系統的營養結構是什麼?有何作用?
提示:生态系統的營養結構是食物鍊和食物網;它是生态系統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的渠道。
2.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的規律及應用
(1)某一營養級生物同化的能量的去向有哪些?(必修3P94)
提示:
①自身呼吸散失(以熱能形式散失);
②被下一營養級生物同化的能量;
③被分解者分解;
④部分未被利用。
(2)生物攝入的能量都能夠被同化嗎?(必修3P94)
提示:不能。攝入的能量除部分被同化,還有部分未同化而以糞便的形式被分解者分解。
(3)能量流動的特點是什麼?原因是什麼?(必修3P95) 提示:單向流動,逐級遞減。
單向流動的原因:
①食物鍊中各營養級的順序是不可逆轉的,這是長期自然選擇的結果(不逆轉)。
②各營養級的能量大部分以呼吸作用産生的熱能形式散失,這些能量是生物無法利用的(不循環)。
逐級遞減的原因:
①各營養級的生物都因呼吸消耗了絕大部分能量。
②各營養級總有一部分能量未被下一營養級利用。
(4)研究能量流動的實踐意義有哪些?(必修3P96)
提示:
①幫助人們科學規劃、設計人工生态系統,使能量得到高效利用。如将稭稈做飼料喂牲畜,讓牲畜的糞便發酵制作沼氣做燃料,沼渣做肥料,通過這些方法相比直接焚燒稭稈而言能夠實現能量的多級利用,大大提高能量利用率。
②幫助人們合理調整生态系統能量流動關系,使能量持續高效地流向對人類最有益的部分。
(5)碳循環的主要形式是什麼?有何特點?(必修3P101)
提示:碳循環的主要形式是CO2;特點是具有全球性,可以循環反複利用。
(6)CO2進入生物群落是怎樣實現的?(必修3P101)
提示:是通過綠色植物(生産者)的光合作用實現的。
(7)生物群落中的碳以什麼形式存在?以什麼形式在群落内部流動?以什麼形式返回無機環境?是通過怎樣的過程實現的?
提示:生物群落中的碳以有機物形式存在;以有機物形式在群落内部流動;以CO2形式返回無機環境;生物群落中的碳返回無機環境的途徑有:動植物的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化學燃料的燃燒;以CO2形式返回無機環境。
(8)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的關系是什麼?(必修3P103)
提示:兩者同時進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物質作為能量的載體,使能量沿着食物鍊(網)流動;能量作為動力,使物質能夠不斷地在生物群落和無機環境之間循環往複。
3.生态系統中的信息傳遞
(1)生态系統中信息的種類有哪些?(必修3P105~106)
提示:物理信息:光、聲、溫度、濕度、磁力等,如蜘蛛網的振動頻率,蝙蝠發出的超聲波;
化學信息:動物的性外激素,信息素等;行為信息:蜜蜂跳舞、孔雀開屏等。
(2)生态系統中的信息傳遞作用及在農業生産中的應用分别是什麼?
提示:
作用:①生物的生命活動正常進行離不開信息的作用;②生物種群的繁衍離不開信息的傳遞;③調節生物種間關系,維持生态系統的穩定。
在農業生産中的應用有兩個方面:一是提高農産品或畜産品的産量,二是對有害動物進行控制。
4.生态系統的穩定性
(1)生态系統的穩定性的概念是什麼?包括哪兩個方面?(必修3P109)
提示:生态系統所具有的保持或恢複自身結構和功能相對穩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統的穩定性;
包括抵抗力穩定性和恢複力穩定性兩個方面。
(2)生态系統具有穩定性的原因及其基礎是什麼?(必修3P109)
提示:生态系統具有穩定性的原因是生态系統具有自我調節能力;自我調節能力的基礎是負反饋調節方式的普遍存在。
(3)如何判斷抵抗力穩定性和恢複力穩定性的大小?兩者的關系如何?(必修3P110~111)
提示:生态系統的組分越多,食物網越複雜,生态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越強,反之則越弱。生态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越強則抵抗力穩定性越強,同時恢複力穩定性一般越弱。
抵抗力穩定性和恢複力穩定性在不同的生态系統中能力的大小是不同的,而且兩者一般是相反的關系,但在自然氣候惡劣的條件下,兩者往往都比較弱,如北極苔原生态系統。
三、生态環境的保護
1.全球性生态環境問題主要有哪些?(必修3P123)
提示:全球性生态環境問題主要包括全球氣候變暖、水資源短缺、臭氧層破壞、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樣性銳減等。
2.生物多樣性的含義是什麼?生物多樣性的價值有哪些?
提示:生物多樣性指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動物和微生物,它們所擁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種各樣的生态系統;生物多樣性的價值包括潛在價值、間接價值和直接價值。
3.從哪幾個層次上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措施有哪些?
提示:基因、物種、生态系統多樣性;就地保護、易地保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