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登曆史上,徐士林可謂知名人物。他在清乾隆年間官至江蘇巡撫,去世後又得到“一代完人”的稱贊,生前生後,皆享榮光。清光緒版《文登縣志》在介紹他時,不惜筆墨,連篇累牍。而時至今日,當地文史研究圈也不斷有與他相關的文章推出。在文登地界,即便不能說他家喻戶曉,但也是廣為人知了。
(▲本文配圖均為文登區澤頭鎮徐家村的場景,該村在膠東民間及闖關東徐姓群體中常被稱作“爬山後徐家”或“爬山後”,實際上,爬山的準确寫法應該是岊山。該村的名氣,與徐士林的地位有着的直接的關系)
此前,我們曾介紹過徐士林的生平,也探訪過徐氏祖居的“徐家村”(澤頭鎮),不過對他的仕途履曆描述得較為簡略。他到底是如何一步步地成為封疆大吏?相信很多朋友都關心此話題。本文就重點圍繞這一點,再次嘗試梳理。為方便閱讀,還是仿照簡曆的模式進行叙述。
徐士林,字式孺,号雨峰,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生于山東登州府文登縣,自幼喜好讀書,在二十八歲(虛歲,下同)考中康熙辛卯科(康熙五十年,1711年)舉人,取得參加會試的資格。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徐士林考中癸巳科進士,時年三十歲。此後,他由教習授内閣中書,在這個崗位上一直待到雍正二年(1724年)。(注:據《清史稿•職官志》記載,内閣中書,正七品,主要負責撰拟、翻譯工作,類似于文字秘書。)
雍正二年(1724年),升任刑部主事,時年四十一歲。(注:主事,正六品。)
雍正四年(1726年),升任員外郎,時年四十三歲。(注:員外郎,六部各司的副職,從五品。)
雍正五年(1727年),由京官外放為安徽安慶府知府,時年四十四歲。(注:知府在乾隆朝之前為正四品,乾隆朝之後為從四品。由從五品的員外郎轉任正四品的知府,且安慶系省城,這可算特殊提拔了。)
雍正十年(1732年),升任江蘇按察使,時年四十九歲。(注:按察使主管一省司法,為正三品官員。按照清代制度,從知府提拔為按察使,中間通常有道員、副使作為過渡。直接升遷的情況并不多見。)
擔任按察使不久之後,徐士林遭遇到一次挫折,他因“失察私鑄”而降為福建汀漳道。(注:道員,正四品)。
乾隆元年(1736年),因道員任上政績突出,升任為河南布政使,時年五十三歲。(注:布政使,掌管一省民政,從二品。)
擔任布政使後不久,徐士林父親徐之淮去世,他卸職丁憂。不過朝廷正值用人之際,他守孝期未滿便被重新啟用為江蘇布政使(署理)。
乾隆四年(1739年)正月,由原籍正式前往江蘇署理布政使,期間還以布政使身份護理巡撫印信,時年五十六歲。
當年四月,進京觐見乾隆皇帝,正式授任江蘇布政使。
乾隆五年(1740年),升任江蘇巡撫,成為封疆大吏,時年五十七歲。
詳細計算時間的話,從考中進士到當上巡撫,徐士林前後用了27年。
乾隆六年(1741年),兩度因病請求緻仕(退休),六月獲得允準。在返鄉途中辭世,享年五十八歲。
滿打滿算,徐士林擔任巡撫實際上隻有一年半左右的時間。
從以上履曆當中,我們可以歸納出以下三點結論:
1、徐士林仕途起點的内閣中書雖然級别不高,但為中樞職務,也算天子近臣。他日後多次獲得越級提拔,與這段經曆不無關系。
2、四十歲到五十歲這十年,是徐士林仕途中的關鍵時期。四十一歲時,他還僅僅是個六品主事,而到了四十九歲時,就已經成為正三品的按察使了。
3、提拔固然需要皇帝的賞識,但自身紮實的政績也是前提條件。徐士林在内閣中書、安慶知府、汀漳道員這三個官位上任職時間較長,期間也取得了突出政績(相關史料很多,在此不一一列舉)。他因此跨越多個台階,最終成為一省巡撫了。(本文作者:耳左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