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千多年前,古希臘哲學家亞裡士多德曾說:人類是天生社會性動物。這話的意思是,人天然生活在社會關系中,人與人之間需要相互溝通、相互協作,人不能作為個體單獨存在。那麼,人與人之間是如何建立關系,而這些社會關系又是如何影響我們的——這就是社會心理學所研究的問題。
《社會性動物》就是一本研究社會心理學的權威之作,被奉為“美國社會心理學的《聖經》”。這本書的作者是當代最著名的社會心理學家之一埃利奧特·阿倫森。在這本書裡,阿倫森用豐富的數據和案例,深入淺出地讨論了社會心理學的各種重要主題,包括人為何從衆、如何說服他人、人為何會出現認知失調、為何會攻擊他人、如何建立親密關系等等。
從衆,是一種非常流行的社會現象。比如有些人排隊幾小時,隻是為了買一杯“網紅奶茶”。
具體來說,“從衆”指的是:個體在面對群體成員的壓力或是來自他人的影響時,會改變自己的行為或信念。
那麼,人們為什麼會從衆,從衆的目的是為何?
從衆的目的主要有兩方面:
一是通過跟别人保持步調一緻來獲得他人的好感。美國心理學家斯坦利沙赫特曾做過一個試驗,他找來九個人模拟陪審團,其中三個人是事先安排好的,這三個人各司其職,一個負責和另外不知情的六個人唱反調,一個附和,還有一個先反對後附和。試驗結束後,斯坦利沙赫特讓他們相互打印象分,結果發現,那個附和大多數人意見的人分數最高,而唱反調的分數最低。這就說明人們從衆的原因和目的之一,是為了獲得大多數人的好感,避免被孤立。
除此之外,從衆還有一個目的,那就是确保自己做的是對的。在很多情況下,人們不知該如何做選擇時,常常會先看看别人是怎麼做的。就比如,荒野裡的分岔路口,一邊是有腳印的,另一邊是沒有腳印的,那麼大多數情況下,人們會選擇已經有人走過的那條路。
------------
人與人産生的社會關系中,“說服”也是非常常見的一種。因為“說服”涵蓋了兩個方面:說者和聽者。
如何達到說服的目的?如何說服一個人(一個群體),就要看:說的人是誰;聽的人是誰。如果說者具有權威性和影響力,那麼說服的目的才能達到,比如讓牙科醫生代言牙膏,專業運動員代言運動鞋,這在觀衆看來是具有說服力和可信度的。
然而聽者由于文化水平、社會背景、性别等因素的不同,要想成功說服對方,這時候,一般有兩種方式:以理服人、以情動人。有時候,以情動人有着令人難以置信的功效,特别是在一些極端事件,當人們出現恐懼、焦慮等情緒時。
心理學家霍華德利文撒爾做過一項實驗,他找來一群吸煙者,把他們分成三組:第一組被建議要戒煙和做光胸透;第二組看了一部電影,電影講述的是一個經常抽煙的年輕人做胸透後發現自己得了肺癌;第三組看了這部電影後,還看了一個吸煙過多的肺癌患者做手術的短片。實驗結果表明,這群吸煙者的恐懼程度越深,越願意去做胸透。
所以有時候,當人們在權威擺在面前仍無法說服的情況下,可以曉之以理的同時,動之以情,激發起他們内心的共鳴感,說服的概率會更大。
不過即便如此,要達到說服的目的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人們很多時候人們固有的觀念和想法根深蒂固,當他們接收到另一種新的看法時,就會和就有觀念“拉鋸戰”。
---------
當“認知失調”時,人本能地會為自己辯護“認知失調”是一個心理學上的名詞,它指的是人們在同一時間内面臨兩種互相矛盾的、不兼容的認知。這種認知可以是某種看法、信仰、行為等等。
當新認知和舊認知發生沖突時,就會面臨“認知失調”的處境。而在這種情況下,人本能的反應是為自己辯護(為自己的某種行為或觀念找理由)。比如某個證沒考出來是因為題太難而不是自己不努力。
人們通過自我辯護來應對認知失調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改變其中一個認知,二是盡量拉近兩種認知之間的巨大差距。
第一種很好理解,比如一個人有熬夜的習慣,但在因為熬夜生病住院後,他就堅決認為熬夜有壞處,并且為此開始試着戒了熬夜的習慣。
第二種,拉近兩種認知之間的差距的自我辯護來解決認知失調。比如,一個男人千辛萬苦隻為追到心中的女神,終于抱得美人歸,女神成為自己妻子後卻發現,女神身上有很多他不能接受的缺點,這時就在“追到女神是最大夢想”和“女神原來不是自己寫想的那樣”之間産生認知失調。為了減少這種失調,這個男人開始試圖拉近這兩種觀念之間的距離,比如“女神不愛做家務,但她每天打扮得很漂亮,和她一起出門自己也很有面子”,“女神花錢大手大腳,但這能促進自己更加發奮向上,在事業上取得更高的進步”。由此可見,其實修正自己的觀念,有時對人們的身心愉悅更有好處。
-----------------
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有時和諧共存,但出現矛盾、紛争的情況并不少見。如果你試圖将世界曆史梳理一遍的話,那麼你會發現,将這些曆史串聯起來的,是一場有一場的戰争。人,天生是有攻擊性的,有時,人會對一些殘忍的行為表示習以為常、無動于衷,甚至會認同。比如當美國人被采訪到,美國報複利比亞恐怖主義行徑因此對利比亞這個國家進行瘋狂轟炸,這樣的行為,他們怎麼看。采訪結果顯示,71%的人贊成這種報複式的轟炸行為,隻有31%的人認為這種轟炸式的襲擊會對遏制恐怖主義有效。
在什麼情況下,人更容易做出攻擊性的行為呢?1、人具有攻擊性是一種本能
先來了解一下在社會心理學家對“攻擊行為”的定義:這是一種為了引起他人(某個群體)身體或心理痛苦的一種有意的行為。
由此可見,一種行為是否具有攻擊性,那麼就要看這個人的所作所為,是否是為了造成傷害和引起痛苦。比如有人想要打你,你躲開了沒有被傷到,但這仍然是攻擊行為。然而一個人酒後駕車傷人,這就不算攻擊行為了。
人類具有攻擊性,這是一種本能。英國哲學家托馬斯·霍布斯早在151年就曾表示,人類生來就是殘忍的。理查德·羅爾和洛瑞·舒爾茨在報告中指出,脊椎動物普遍存在攻擊行為,攻擊性是進化而來的,因為攻擊性對生存具有價值。不過,人為了自己的利益的緣故,有時會抑制攻擊性。人會根據特定的情景和社會因素,來遏制自己的攻擊行為。
如果能了解人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更容易做出攻擊性行為,那麼能幫助我們避開一些危險和麻煩。
2、心理學家發現,引發人們攻擊性行為的因素,主要有着三方面:
除此之外,高溫、潮濕、令人作嘔的氣味之類令人不适的環境,以及帶有暴力畫面的視頻、圖畫等,都會引發人們的攻擊性行為。
---------
作為社會性動物,人們在人際關系中會表現出各種各樣的行為,在前面的部分中,我們看到的是人類行為中比較暗淡的那些方面,但其實,人類行為中也有比較溫柔,讓人舒适的一面,比如人與人互相吸引而帶來的幸福、甜蜜等。
親密關系最需要有效交流那麼,如何獲得他人的喜愛,如何吸引他人呢?
先來了解一下“獎賞-代價理論”。如果你希望得到别人的喜歡,那麼你就得讓對方感到愉悅。比如,對方喜歡吃素,那麼你就表示自己是個素食主義者;對方喜歡幹淨整潔,是個完美主義,那麼你就總是以光鮮亮麗的姿态出現在對方面前。不得不說,“獎賞-代價理論”在促成一段關系,培養良好的人際關系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然而如果想永久維持一段親密關系,單靠“獎賞-代價理論”是無法做到的。
那麼,怎麼做才能更好地促進親密關系呢?
心理學家阿特·阿隆做過一個實驗:他讓大學生們進行一對一交流,結果發現,那些能真誠透露自己一些重要信息的人,彼此間的信任度和好感度比那些保守的人要高出許多。陌生之間尚且如此,情侶之間亦不在話下。
由此可見,真誠的交流能促進雙方保持長久的親密關系。不過有時候,太過直接、坦誠,也會戳中對方的雷區。其實,雖然每個人都有軟弱之處,但如果跟親近的分享出來,才能更加深彼此間的關系,才能避免更多的吵架和誤會。
結語人們為什麼會從衆,又是怎麼被說服的,容易出現哪些認知偏差,又容易在哪些情況下産生攻擊行為,以及如何更好地維持我們的親密關系,這些都是社會心理學的核心命題,然而看似高深的理論,卻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了解這些心理學常識,可以讓我們在日常的人際交往中避免很多麻煩和矛盾,幫助我們做出更明智的決策,以及能夠在面臨他人、社會、世界發生的事情時,能以更理智的思想和角度去看待。
《社會性動物》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在于作者阿倫森用嚴謹的态度和方法分析人類的心理和行為活動,更重要的是,我們能在阿倫森身上看到,作為一個社會心理學研究者所背負的社會責任感以及人文關懷。關注人的生存狀況,人的心理和精神世界,關注人本身,是每個學者都應該具備的素質,也是文明進步的标志。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