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七賢總論
1、人物、時間、地點:作為魏晉風度的開啟,正始之音可以戲稱為“建制派”,旨在人性自然的基礎上重建名教秩序。
另一個源流是“竹林七賢”,則可以戲稱為“反建制派”。
他們旨在高揚人性自由,“越名教而任自然”,取消名教,對官僚體系充滿了厭棄和戒心,并與司馬氏掌控的官僚體系保持距離。
竹林七賢,指的是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阮鹹、王戎。
這是一個無組織、無目的、松散的、意氣相投、報團取暖、以喝酒、彈琴、扯淡、罵娘為主要内容的在野人士活動群體。
用嵇康的話講,是“郢質”關系,所謂“郢質”,是語出《莊子•徐無鬼》的一則寓言。
有點類似于相聲中的逗哏和捧哏。
活動時間大緻在240-263年這段時間裡,起始時間可能與正始知音同時,在263年嵇康被殺時結束。
主要的聚會地點,據記載,大緻有兩個:一個是首都洛陽;另一個是距洛陽東北方向100公裡左右的山陽郡(今河南輝縣境内)。
七人活動,應該并不一定總在一起,因為沒有組織,沒有目的,也就沒有約束。
至于“竹林七賢”的稱号,并非自封,而是後人傳說附會的結果。
至于“竹林”,據陳寅恪的考證,說也是東晉人的附會,洛陽并沒有竹林。
2、竹林七賢的“非正式組織架構”及其事迹簡介:七人當中,按照年齡排序如下:
山濤(205-283)、阮籍(210-263)、劉伶(約221-約300)、嵇康(224-263年),向秀(227-272)、阮鹹(生卒不詳)、王戎(234-305)。
按照他們所說的“郢質關系”,也就是逗哏和捧哏關系,則嵇康和阮籍是逗哏,是七人中的領袖,竹林七賢的靈魂所在;
其餘五人是捧哏,其中山濤是大哥,寬厚長者;向秀熱衷于理論研究,和嵇康走得最近,常常陪着嵇康在大樹下打鐵;
劉伶是酒鬼,和阮籍走得更近,經常一起偷酒喝;阮鹹是阮籍的大侄子,跟着叔叔混的;王戎是小弟,也是經過阮籍發現而帶進圈子裡混的。
下面介紹一下七人的簡單情況,由于嵇康和阮籍在後面有專章論述,這裡隻對二人情況做個速寫:
(1)嵇康和阮籍。
如果在嵇康和阮籍之間做區分比較的話,嵇康是“斂”,而阮籍是“放”。
嵇康基本過着半隐居的生活,很少與人交往,也很少有放浪的言行;
而阮籍則像個遊俠,上蹿下跳,處處碰瓷,從市井到朝堂,沒有他不去的地方,而且行為怪誕放浪,四處招搖,尤其是到朝廷裡面招搖。
套用現代現代話來講,嵇康就是“裝”,把裝進行到底;而阮籍就是“牛”,把“牛”進行到底。
結果兩個人卻有着完全不同的命運,“收斂”的嵇康後來被殺掉了。放浪的阮籍卻沒有被殺。為什麼呢?下節轉本讨論。
(2)山濤。
山濤的年齡最大。
但是才分不如稽、阮;更關鍵的是,他的性格是寬厚長者,應該是作為稽、阮的知音而存在的,自己除了應和着喝酒扯淡以外,在“竹林七賢”的“行為藝術”方面,無所作為。
而且早在嵇康被殺,七賢樹倒猢狲散以前很久,山濤就已經應召參加了司馬昭的政府,而且仕途還頗為順利。
當他升遷的時候,還不忘提攜兄弟一把,拉着嵇康出仕,被嵇康大罵,寫下了著名的《與山巨源絕交書》(山濤,字巨源)。
但是後來嵇康被殺的時候,還是把自己的兒子托付給了這位老朋友。這中間都怎麼回事?我們後面慢慢介紹。
從其一生行迹來看,山濤是最沒有“竹林七賢”精神的,七賢反名教,做些驚世駭俗的舉動,山濤基本沒有;
七賢傲視權貴,山濤與物無杵,受到司馬昭和後來的晉武帝司馬炎的重視,一路做到吏部尚書,成為司馬炎最為倚重的重臣,老臣。
但是,後來的王衍評價山濤說:山公從不以莊老之徒自居,但是行止卻最合莊老之道。
(3)向秀。
向秀在竹林七賢的飲酒高會中,也就是個配合者,此公似乎并不嗜酒,在行為藝術上也無所作為。
但是此公的重要性在于,他是個純粹的理論家,不事家業,除了讀書搞研究,沒别的嗜好。
他最大的理論貢獻,是為《莊子》做注,但是傳說在他死後,無行文人郭象,欺負向秀兒子年幼無知,剽竊了向秀的科研成果。
所以,我們今天也隻能從《莊子郭象注》中,間接地一睹向秀的學術風采了。
另外,向秀單獨陪伴嵇康的時間最長,總是陪着嵇康打鐵鑄劍,而且長期陪伴嵇康探讨學問,嵇康是向秀注《莊子》的第一個讀者,對他有很大啟發。
(4)劉伶和阮鹹:
這二人是把竹林七賢的精神以行為藝術的方式發揮到淋漓盡緻的一對活寶。
劉伶以嗜酒聞名天下。有幾個轶事:
劉伶成日坐個車子招搖過市,車裡放着一壇酒,車後面跟着個書童,手裡拿個鐵鍬,劉伶吩咐書童,等我走到哪兒,喝死了,就随地把我埋了。
又說劉伶老婆怕他喝死,把他的酒都給沒收了,劉伶沒辦法,就給老婆撒謊說,啊呀,我這個嗜酒也不是一天兩天了,很難戒除,必須依靠鬼神的力量,你趕緊給我準備一桌酒菜,咱們好好祭奠酒神,然後我當着酒神發誓,才能斷掉。老婆聽信了,按照他吩咐的照辦了。等老婆一轉身,劉伶拿起酒來,又喝了個酩酊大醉。
劉伶喝酒又喜歡坦褆裸裎,沒個人樣。有一次在家裡脫光了喝酒,被人推門而入撞見,笑話他,結果他說,我以老天為被子,以大地為床,以房子為内褲,你怎麼跑到我的褲裆裡來了?弄得那人反而下不了台。
阮鹹,貌似一個放浪無形的公子哥兒,這人有兩樣:
第一是精通音律。據說後來重臣荀勖為西晉開國制定音律,荀勖也是精通音律,而且自信得很。
結果阮鹹聽了以後,總覺得調子起高了,不合古法,有亡國之音。荀勖不服,把他轟走了。
結果後來有農民挖地挖出一把周代的古尺,用這個古尺把樂器一量,果然不合古律。
荀勖這才服氣。
阮鹹善于彈琴,後世流傳下來的樂器------“阮鹹”(又叫阮),就是以他的命名的。
所以,估計竹林七賢聚會的時候,少不了阮鹹的琴聲來助興。
第二,他的縱酒與各種放浪無形的行為。
家人一起喝酒,隻要有阮鹹參與進來,就馬上換大碗,不然他不痛快。
有一次一頭豬跑過來了,阮鹹就讓這頭豬和家人在一個缸裡喝酒。
又一則,說阮鹹老娘去世,家裡辦喪事,有個遠方的姑姑回娘家來吊唁,在阮鹹家住一段時間,帶了個胡人婢女,阮鹹和這個婢女混在一起,并且央求姑姑走的時候留下這個胡婢,姑姑同意了,可是走的時候,不知咋想的又把這個胡婢給帶走了。
阮鹹聽人禀報立即起身,騎着一頭毛驢就去追,追上以後,與胡婢一起騎着驢回來了。
這已經觸犯了至少兩種禮教了,但是他毫不在乎,說:名教豈是為我輩而設?!
阮鹹的風流放蕩,還和他叔叔一起,進一步影響到整個阮家的家風,延及後世,這是後話。
劉伶和阮鹹是把竹林七賢的精神發揮到淋漓盡緻的,從“行為藝術”的“表現力”來講,嵇康甚至都不如他們兩個,但是既然如此,為啥二人不能算“竹林七賢”裡面的主角呢?
道理就在于,嵇康和阮籍,都長得高大俊秀,身上固有的一種與生俱來的英雄豪俠之氣,屬于人中龍鳳,即使啥都不幹,往大街上一站,都會令人矚目,所以他兩個不管幹啥,都很容易令人矚目,令人敬仰。
也才會有竹林七賢的巨大社會震撼力和影響力。
而劉伶和阮鹹兩個,則缺乏這種氣質。
阮鹹長啥樣兒不知道;反正嵇康被殺以後,大家紛紛投靠政府的時候,别人都被司馬昭收編了,連酒鬼劉伶都被收編了,唯有阮鹹,人家不要,覺得他太浪了。
劉伶長得五短身材,又黑又瘦,形象猥瑣,性格又沉悶木讷,成日醉醺醺的,搖搖晃晃的站都站不穩,就是個酒悶子。
所以,如果不是跟着稽、阮混,他們兩個隻能受到社會的鄙視和嘲弄。根本不可能帶動社會風氣。
(5)王戎。
在竹林七賢裡,王戎最小,比嵇康小10歲,比阮籍小24歲。
阮籍是因為拜訪王戎他爹,發現王戎很有趣,那時候王戎才不過十五六歲。
結果性情的阮籍,以後再來王戎家,不找他爹,專找小朋友聊天了。
因為這個機緣,阮籍把王戎帶到了竹林七賢的圈子裡了。但是根據當時和事後的事迹來看,王戎雖然聰慧有情趣,但是個又精又俗的機伶鬼兒。
或許連把王戎帶上道兒的阮籍都多少看出來了,有一次還打趣說他是個“這個俗物又敗興來了”。【《世說新語》25.4.】
但是王戎善解人意,又善發談端,缺了他的話,估計竹林七賢中間未免顯得太過沉悶,就不夠放松、不夠情緻了。
王戎年齡小,活得長,後來又有很出衆的心路曆程,成為後來分析第二代放達人士的重要案例,這裡就不展開分析他了。
3、竹林七賢的社會影響:
從後世學術貢獻來說,向秀是最大的理論家,因為他的注解,才使得《莊子》成為人人可讀的東西,為後世魏晉風度的展開,提供了重大理論指導作用。
但是從對魏晉風度的鑄成來說,最大的理論貢獻者應該是嵇康,他以自己所理解的莊子的精神為宗旨,以書信問答的方式,大肆發揚了率性自然的思想觀點。
而且嵇康還有個特點,就是言行高度統一,他怎麼想的,就怎麼做的。
雖然少有驚世駭俗的行為藝術,但是一舉一動,一颦一笑,都會影響到京城的士人的風尚。
尤其是臨死時,一曲《廣陵散》奏罷,慨然赴死的場景,有極強的感染力和穿透力。
從嵇康以下,阮籍到劉伶阮鹹,就主要依靠“行為藝術”了,同樣驚世駭俗。
從對後世魏晉風度的影響來說,我以為“正始之音”不如“竹林七賢”。原因可以有以下兩個:
第一,身體力行的榜樣影響力,總是大于不接地氣的玄理建構。
“正始之音”主要倚重老子,是正兒八經的國家意識形态建構,不能直接涉及個人性情指導。
竹林七賢很大程度上歸本莊子,而莊子是基于個人的進退出處立言的, 來得更為近切。
第二,從大背景來說,名教由于東漢後期的黑暗政治而聲名掃地;
而從曹魏三代皇帝(曹操、曹丕、曹睿),到後來的司馬氏三代四位王(皇)(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尤其是司馬炎),都沒有建構一個有效的制度環境,為名教信仰在人心上的重建服務,反而在事實上起到了負面導向作用。
結果,人心散了,無論是講人性的解放也罷,人性的逍遙灑脫也罷,還是從人性的放縱也罷,士人們都沿着率性自然的路子一路溜下去了。
從此路子看,竹林七賢隻不過恰好開了個頭而已。沒有他們,也會有“松林八賢”,“草地九賢”的。
作者:專欄《探尋魏晉風度的心迹》主講人——徐華
更多精彩講解,進入專欄觀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