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1個節氣,意味着“三伏天”即将到來,大風暴雨天氣常常伴随着暑熱,很容易影響人們的飲食胃口,在這個時候就需要一些消暑和增加食欲的食物。俗話說“民以食為天”,每個節氣都有每個節氣的食俗,小暑同樣也不例外。那麼今天我分享6種小暑時節的傳統美食,應景寓意好,老一輩留下來的傳統,一定要知道。
1、吃三寶
小暑三寶分别是黃鳝、蓮藕和綠豆芽。小暑的天氣炎熱,人體出汗多,消耗大,一般都胃口不是很好,而吃三寶不僅能改善胃口,還能起到滋補、清熱的作用,真不愧是夏日吃貨們的首選。
2、食新
在小暑節氣中有“食新”一說,意思是民間有食新米的習慣,因為小暑前後,正好趕上部分地區的糧食收獲,将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後,煮成米飯祭祀祖先和“五谷大神”,祈求來年獲得豐收。城市裡一般買少量新米與老米同煮,再吃一些新上市的蔬菜等。
3、吃餃子
小暑吃餃子來自于一句諺語:“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而頭伏和小暑的時間很接近,久而久之人們便在小暑吃餃子。伏日人們食欲不振,比平時更加的消瘦,俗謂之苦夏,而餃子比較能勾起人們的食欲,豐富多樣的餡料能夠讓人營養均衡,而且隻需要煮開就可以食用,非常的方便。所以在小暑的時候食用再合适不過了。
4、吃伏面
小暑吃面條是許多地域的關鍵風俗習慣。入伏之時,恰好剛收完了小麥,家家麥滿倉,而面條制作起來會比較簡單,養胃易消化,因此有吃面的習俗,借以慶祝小麥大豐收,也是有嘗新的意思。面條的種類有很多,南方有三鮮面、雞絲面、幹炒面及涼拌面等,而北方地區則是炝鍋面和雜醬面。
5、吃暑羊
魯南和蘇北地區在小暑時節的有“吃暑羊”的習俗。這種習俗可追溯到堯舜時期,夏日濕熱,人們食欲減退,喝上一碗羊肉湯可起到溫中散寒、溫補氣血的作用,使人胃口大開。還有一種說法是,“羊”與”陽”諧音,夏季新陳代謝比較快,陽氣損失較多,吃羊能夠補充陽氣。
6、吃芒果
民間傳統還有小暑吃芒果的說法,因為小暑的前後是芒果成熟的時節,這時候的芒果美味多汁,美味可口,而且芒果的營養價值很高,含有很多的維生素,适量的食用芒果,能起到滋潤肌膚的作用,夏天可以做些芒果汁和芒果泥吃,也能夠帶來很好的降溫解暑效果,但是多吃芒果也會上火,所以要注意用量。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