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糊”就可以胡作非為!
《我是女演員》悄無聲息的就結束了。
不知道這是啥節目?
不重要!
反正就一選拔女演員(嘩衆取寵)的綜藝節目。
額,沒眼看……
言歸正傳,節目一環節,是讓這些新生女演員們寫個人檔案。
結果一堆人演藝路上的目标寫的是周迅。
節目外問起她們最想合作的女演員,提到次數最多的也是周迅。
好吧,目标遠大也沒啥,可最想的影視劇一溜的古偶,《甄嬛傳》算好的了,《歡天喜地七仙女》可是号稱童年雷劇呀,認真的?
其中最喜歡的劇還有《東宮》、《三生三世十裡桃花》、《楚喬傳》……這閱片量和審美是不是有些差了?
科班出身,藝考不考戲劇史麼?不上鑒賞課麼?連個經典影片的名字都不知道?
正如這位網友所說:閱片量但凡超過500,最喜歡的作品也不會是古偶!
還有更絕的評論:連眼高手低的“眼高”都做不到,就不要走什麼藝術道路了。
或許她們是真心喜歡這些劇吧。
總之,這麼沒有藝術追求,還想成為周迅,是不是有些好笑了?
天才演員衆所周知,電影演員和電視演員之間似乎天生有一種壁壘。
在大熒屏,實力強如影後章子怡、周冬雨,一演電視劇就垮。而電視咖如85花,演電影也避免不了被嫌棄。
唯獨周迅是個例外!
不管是電影還是電視,都備受認可。
看看這獎項,妥妥的大滿貫得主。
也難怪周迅被贊是天才演員,畢竟極少有演員能像她這樣宜仙宜妖,宜古宜今。
其實,認真說起來,還是父母帶給了她足夠的養分。
周迅是家裡唯一的孩子。在70年代,獨生女可是少見,畢竟直到現在仍有重男輕女的現象。
周媽媽是百貨商店的售貨員,周爸爸是衢州電影院的美工,負責畫海報。
近水樓台先得月,周爸會帶着周迅去電影院玩,3歲時,她就開始看電影,畢竟職工子女不要買票。
小小年紀的周迅也喜歡看電影,所以積累下來,她的閱片量極其豐富。
“那時候中國有的電影我都看,從黑白片到超人,到歐洲片,法國片,德國片等,還有印度電影,歌舞的那種。少林寺還有大橋下面,小兵張嘠……我是從小看了這麼多東西的,從小就是在看片,拉片。”
同時,她也喜歡觀察生活,吵架的鄰居,路邊經過的父子倆……
周爸周媽也曾希望女兒琴棋書畫樣樣精通,但周迅不喜歡,他們也沒強迫,更沒有要求她學做家務。
這種自由也讓周迅一直保有少女的天真,和無限的想象空間。
1989年,周迅考上浙江省藝術學校民族舞專業。因為靈氣逼人,課餘時間,她兼職當起了挂曆模特,一張能掙十塊錢。
機遇也就悄然而來。
1991年,著名謝鐵骊導演從一本挂曆中發現了她,是的,周迅的出道之作《古墓荒齋》就是謝鐵骊導演的。
盡管周迅沒有憑借小狐狸嬌娜一角獲得什麼名氣,但謝鐵骊依舊算是她的伯樂。
18年後,周迅憑借《畫皮》中的狐狸精小唯一角拿下最佳女主,從謝鐵骊手中拿過獎杯時,她激動落淚,并表示“沒有謝導就沒有今天的我。”
當然,這是後話。
很多人第一次認識周迅,大概是《大明宮詞》中那個天真爛漫的少年太平公主,其實那時她已經25歲了。
從17歲到25歲,她也不是沒經曆過低谷,酒吧駐唱還曾被人打落牙齒,但她從未讓歲月在自己身上留下什麼凄苦的痕迹。
在片場時,她經常像個孩子一樣在片場到處跑,戲服是白色的,戲拍完了,她的戲服早黑了。
這小精靈模樣,飯姐作為女孩子都要心動了。
李少紅自然看出周迅潛力大,于是決定簽下她。
合同出來了,一般人都得仔仔細細看吧,周迅可不管,嘩嘩就簽了,一眼沒看。
公司想趁着玉女流行時幫她打造下,周迅直接拒絕:“千萬不要,我可能能裝一兩天,可我裝不了太長時間,還是讓我自己該怎麼樣就怎麼樣吧。”
不裝、不作,她就是這樣帶着原始的天真和直覺走入世界,去生活、去工作,或許這也是她一直能保留自身靈性的原因所在。
她也一直小心翼翼地保護着自己的孩子氣,“我覺得能用一種孩子的眼光看世界是一個禮物 。但這并不妨礙我真正變得成熟 。也許我的外表始終如此,但是我的心一刻也沒有停止感受,我像一枚果子一樣慢慢熟透。”
這一點,從她的角色和表演中确實可以體現出來。
《如果·愛》中,不擇手段往上爬、決絕斷情的孫納,
沉浸在美麗回憶中簡單的小雨,
在夢想與現實的交錯,這場戲中戲,周迅無疑是純真和妖娆的矛盾結合體。
《戀愛中的寶貝》中,周迅塑造了一個染上“假孕”心病的女孩,那歇斯底裡、滿口胡言,瘋瘋癫癫讓人心驚。
《李米的猜想》中,當李米找了失蹤男友,隔着銀幕,從喜悅,到羞澀,到驚詫,到失望,到悲傷……周迅的表演實實在在體現了什麼叫百感交集。
《畫皮》裡的小唯,情緒激烈時絕望的嘶吼、空洞的眼神,那種深情與絕望,周迅演得令人刻骨銘心。
《如懿傳》裡,被貼身丫鬟阿箬誣陷時,周迅從震驚、茫然到不知所措,憤怒,嘴唇抽動,始終沒有掉出一滴眼淚,堪稱表演教科書。
這些年,周迅運用自己的天賦,遊刃有餘地穿梭在各類角色中。
後天努力可是,如果你覺得她隻靠天賦就支撐到了如今,那也是大錯特錯了。
李少紅曾評價周迅“是靠演戲和戀愛認識世界的” ,其實是有失偏頗的。
或者說早期的周迅是這樣。
周迅不是科班出身,那時她幾乎是一張白紙,隻憑外在和直覺,就能吃住鏡頭。
楚楚動人的青澀女孩、叛逆的少女她都能hold得住。
可若隻靠靈氣支撐,自有耗盡的一天,她還哪能有後來的榮耀。
周迅也曾認為自己是野蠻生長的,但電影學院院長不這麼認為,“你錯了,你是學院派的,你從小看那麼多電影,那麼多演員。”
後來她也覺得自己不是不努力的人,除了小時候看片,她對戲極其認真。
比如演“寶貝”時,她準備了很長時間,卻無法和導演的想法一緻,當導演說她不對,她就非常緊張,不斷和導演交流以進入角色,而真的進入那種狀态,一度很難出戲。
還有一次拍曹保平導演的哭戲,周迅哭得很感動,導演說“很好很好“,可第一條沒過,因為他要的不是這個。她被導演逼着,一遍遍地演,感覺才出來。
周迅覺得“演員有機會的話都要去感受一下曹保平導演,他把我掐到牆角,開啟了另外的那個東西。”
秦海璐曾開玩笑說,自己和周迅如果都要拍八個月的戲,得簽一年的合同,她自己是前四個月需要做人物的功課,周迅是後四個月需要療養自己從人物出來。
周迅也一直在體驗生活,畢竟演員是一個長久的職業,固步自封隻能是死路一條。
拍《香港有個荷裡活》時,導演讓她去香港貧民窟的鐵皮屋待一段時間。
“那個味道我現在都還記得,就是有點發黴的,那種南方潮潮的味道。香港夏天特别熱,是真熱啊……我覺得,唉,不容易。” 這種體驗被她灌入到角色裡。
演《戀愛中的寶貝》時,周迅去精神病院體驗過,拍《紅處方》時,她去看過吸毒的女孩。拍《巴爾紮克與小裁縫》時,她早早就去湖南鄉下待着,和當地人一起吃飯,聊天……
當生活成為演戲的一部分,自然能演活角色。
“到了一個生命階段,人會有疲勞期、厭煩期,對一個東西不會永遠熱忱到百分之一百。”于是疲勞期來了,她兩三年不拍戲,到各地尋找自我,還去過紐約看舞台劇、歌舞劇。
她不怕被遺忘、沒熱度,更不亂拍戲掙快錢。
憑借《如果愛》,周迅拿了很多獎,可想而知,找她拍戲的人有多少。可那些劇本都不是她想要的。
所以她沒有趁熱打鐵,反而推了很多戲,就想要等一個好的角色,後來才有了《李米的猜想》。
這是如今多少演員沒辦法做到的事,無縫進組撈快錢的有,還有些人沒事都要炒作一波,就怕沒流量,哪敢随便離開圈子去感受生活。
這或許就是很多戲不接地氣的原因所在吧。
周迅也曾迷茫過,随着年齡漸長,她慢慢成熟,少女感自然不如以前,誰也沒有辦法抗拒自然規律,網上因此有人嘲諷,甚至辱罵她又老又醜。
特别是《如懿傳》剛播出時,鋪天蓋地的“臉僵”、“人胖”、“裝嫩”朝她湧來。
周迅自己也一度不能接受自己老去,有段時間她在家裡天天哭,好天氣也不能讓她心情好。
不過,她慢慢說服了自己:“别人總是希望你能停留在一個青春美貌的階段,尤其是女演員,卻忽略衰老是所有人都不可抗拒的事情。”
在後期用實力證明,她演如懿完全夠細膩,夠生動。
飯姐也才明白,少女如懿不換年輕女演員,是因為或許皮囊易得,但周迅過人的悟性和敏銳,她的表演永遠都是一般人達不到的深度,導演是想追求角色的完美吧。
後來周迅沒有再接少女角色了,她說自己是比較實誠的人,演少女是覺得自己可以回到那個年紀的狀态,而不是往上靠,如果演不了就不會拒絕。
這些年她又在嘗試突破,比如《第十一回》裡的金财鈴,素面朝天、穿着洗變形的寬松大T恤、淩亂的燙卷短發……讓人懷疑,這是周迅?
如今周迅俨然已經達到了靈氣、天賦、經驗積累以及自我和解的融合,這是演員最理想的表演狀态。
所以圈内無數人誇贊她,或想和她合作。
孫紅雷說,希望每一部電影都和她合作。
黃磊說,和周迅合作最默契。
段奕宏、李宇春、彭昱暢、陳學冬等也崇拜周迅。
所以,想成為周迅不是不可以,除了天賦和魅力外,你是不是能做到她為戲那樣去拼命、去學習、去體驗、去等待……自己掂量掂量吧。
作者:KH
責編:zeria
往期精選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