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稻田來養殖河蟹是将種植業和養殖業相結合的一種養殖方式,它結合了網箱養殖和池塘養殖的優點,彌補了這兩種養殖方式的不足。用池塘來養河蟹的特點是面積小,容易管理,适合于小規模的養殖,但也存在缺乏河蟹生長所需的自然生态環境,産品質量就沒有那麼好。而稻田中既有類似湖泊的水草環境和豐富的底栖生物,又可以像池塘一樣,規劃養殖面積可大可小,水質容易調節,養殖環境也容易控制。因此,稻田養蟹的技術受到了很多養殖戶的重視,重要的是利用種養相結合,實現了稻蟹互利的雙赢結果。
稻田的土質松軟,水溫适宜,營養充足,給河蟹生長提供了良好的環境,溶氧也是來源于多種水生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所産生。稻田中的營養鹽甚至比湖泊還要豐富,這些都是河蟹生長蛻殼期間不可缺少的物質。
稻田中有原生動物23科66種,輪蟲有8科36種,葉足類有4科5種,稻田裡的藻類有23科209種,水生植物有41科209種,這些水生生物大在部分是河蟹喜食的飼料。
稻田養殖河蟹的特點
- 稻田裡的水一般比較淺,隻有3~7厘米,深的也不會超過15厘米,而且水位深淺要根據稻谷不同的生長階段而變化。這對養蟹來說既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不過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養殖河蟹的稻田,加高和加寬田埂,用來提高水位是必須要做的一項工作。
- 稻田裡的水溫很容易受到溫度的影響,在夏季高溫,水裡的溫度可以達到41度,特别是下午的時候水溫最高,到了晚上水溫才會下降。晝夜溫差可以達到5~14度。而河蟹适宜的生長水溫在9~30度,當水溫在9度以下,30度以上時,河蟹的攝食能力會下降,水溫超過35度時,則會出現明顯的不适反應。由于稻田裡的河蟹長期在高水溫中生活,能量消耗比較快,養蟹的成本也會增加,解決稻田水溫最好的辦法就是開挖蟹溝來降低水溫。
- 在稻禾生長茂盛的稻田中,雖然受日光照射的影響比較小,但受到氣溫的影響較大。為了使河蟹順利蛻殼,開挖一些蟹溝外,還要增加換水的頻率,高溫季節幾乎三天就要換一次水。盡管稻田裡的水淺,還好水中的氧氣含量比較充足,在5~10月份期間,溶氧可以達到32毫克/升以上。通過稻田養殖河蟹,還沒有發現因為溶氧不足,引起不适的現象産生。
- 稻田的面積雖不大,但是底栖生物和藻類要多于湖泊。由于田裡的淺水高溫,光照條件良好,有利于底栖動物和植物的生長。稻田裡的生物都是相互依存,形成一個平衡的食物網整體,這個整體對于河蟹生長是有利的,尤其是提供了大量的動物性餌料,滿足了河蟹生長發育所需的營養。
稻田養殖河蟹的一些要求
- 稻田養殖河蟹并不是每一塊田都可以用,應該選擇面積适中,一般3~8畝的面積養殖比較好,但必須是一季早熟或中熟的稻田。對水源要求無污染,來源充足方便,土質最好是黏土,可以保水,防止河蟹掘洞逃跑。
- 加高加固田埂,使稻田能夠保持足夠高的水位,一般要求将田埂加高到60~80厘米,埂寬2米,底寬4米,并壓實以防漏水或下大雨時水漫田埂河蟹逃逸。在土埂2~3米的地方開挖蟹溝,使溝形成“田”字型。若稻田的面積較大,可以挖成“井”字型。蟹溝的面積可占總面積的20%。
- 任何一種養蟹方式,防逃是重中之重,稻田養蟹也要在田埂上安裝防逃設施,采用的防逃設材料要高50厘米,底部還要下埋15厘米。防逃材料要堅固耐用,防逃性能好,安裝時最好到“生土”硬底位置。
- 河蟹為了方便捕撈,進水口最好設在稻田的北方或西方,排水口設在南方或東方比較合适。進水口可以設在防逃牆下面,用水泥管或鐵管,要安裝濾網以防河蟹從進水口逃跑。出水口可以用鐵絲網做成弧形的防逃棚,可以增加過水面積又具有防逃功能。
蟹苗投放的相關事宜
投放蟹苗前,稻田應該進行消毒,主要是殺滅田裡的黃鳝、螞蝗、青蛙等敵害動物。具體的操作方法與池塘消毒的方法相同,先将蟹溝裡的水放幹,暴曬幾天,再放水10厘米左右,用生石灰加水溶化,趁熱進行全田潑灑。生石灰除了可以殺滅細菌,還可以中和田裡的酸性土壤,很多的稻田多年種植,經過腐質作用而偏酸性。
投放蟹苗應根據養殖面積合理規劃密度,一般是每公傾可投放蟹種10~14.5千克,這主要是根據各地蟹種的來源程度來決定。蟹苗不好找,一般放養就要少一些,實行精養模式。如果蟹苗來源容易,可以多放一些苗,實行粗放管理。當蟹苗培育到第二、三期仔蟹後,就可以挖開堤埂,讓其自行爬到大的田塊,此時每公頃的密度是3.8千克。
稻田養蟹,種植水稻的注意事項
養殖河蟹的稻田要選擇耐肥力強,稭稈堅硬,不易倒伏的水稻品種。在插秧之前要在田裡施足基肥,以有機肥為好,比如時效長、效果好的餅肥,其數量為2200~2800千克/公頃,也可以施腐熟的農家肥。
一般是在秧田裡将培育的秧苗往養蟹田裡移栽,在移栽之前,先要施農藥控制病蟲害的傳播,移栽到蟹田之後,就不能用藥防治。通常在水淺的時候進行移栽,田埂旁邊和蟹溝周圍可以提高栽插密度,中間位置的密度就要稀一些,以保證河蟹有足夠的活動空間。
稻田養殖河蟹日常管理的事項
1 、餌料投喂
- 由于要達到河蟹的商品規格,在餌料品種上,仔蟹期以動物性的餌料為主,稍長大一些就可以轉換成植物性的餌料。投喂餌料的原則是根據稻田天然餌料來靈活掌握,一般在蟹種期可以投喂一些苕幹、餅粕等餌料,投喂時間應以傍晚為主。
- 稻田要先肥水再放蟹苗,蟹苗在下田以後每天投喂1~2次豆漿或蛋黃,均勻潑灑,一星期以後,可以改為糊狀的飼料,比如餅糊、菜餅糊、麥糊等,還可以投喂一些剁碎的螺蚌肉、魚肉等動物性餌料。投喂量從蟹苗到三期仔蟹階段為體重的10%~15%,每天分多次投喂。
2、水質調節
- 稻田養蟹在用水方面要考慮河蟹的生存環境,稻谷要求水質清爽、鮮嫩。因此,盡管不曬田,仍應采取定期換水的管理措施,增加溶氧的同時,還可以降低水溫。為了不影響河蟹的攝食,換水一般選擇在上午進行。夏季溫度高,晝夜溫差比較大,應盡量将水位調整到最高水平。
3、稻谷施藥除蟲
- 養殖河蟹的稻田,一般不施農藥,河蟹就有殺滅病害幼蟲的作用,稻田裡養殖河蟹本來蟲害就要少,但還不能徹底清除。因此,在使用農藥殺蟲時,應選擇毒性低的藥物,嚴格控制用藥量。用藥後如果河蟹出現不良反應,應立即采取換水措施。
4 、敵害防治
- 稻田養殖河蟹敵害較多,黃鳝、老鼠、青蛙都會感染河蟹的安全,平時應當加強巡田管理,檢查防護設施有沒有出現老化破損。及時清除稻田裡腐爛變質的殘餌,以免引來敵害動物。
水稻收割與河蟹的捕撈
收割水稻的季節一般要比捕撈河蟹的時間要早,在收割稻谷前,可以通過灌水,将河蟹引到蟹溝裡暫存。待稻谷全部露出水面後就可以收割。為防止稻草中仍有河蟹,在收割時注意要對河蟹做好保護措施。
河蟹捕撈時間不能太遲,一般是在10月份之前完成。捕撈方法與池塘裡捕撈差不多,主要是利用反複進水排水,使河蟹進入溝中,并從溝中的出水口處捕撈,對于稻田裡的河蟹,可以徒手捕捉。一般一兩次排水還不能将河蟹捕盡,應多次進出水并用燈光誘捕和徒手捕捉相結合。
小結:
稻田裡養殖河蟹,與傳統的湖泊圍網養殖有很大的區别,這種養殖方式雖有很多的優勢,水稻和河蟹在生長期間互惠互利,減少投資支出。但特别要注意稻田的環境變化,加強田間管理,給河蟹創造良好的生長環境。每個階段投喂優質的餌料,為河蟹的生長發育提供豐富的營養補充,才能達到傳統養殖方式的産量。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