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6号,這個清明假期的第三天,有些不一樣。
麥當勞的嗨翻星期一促銷活動,讓有些從來不吃麥當勞的也加入了其中,而麥當勞微信小程序崩了上了熱搜、冒雨排的幾十米長的隊伍、網絡上傳播的各種吐槽段子,也為麥當勞這個看似通的促銷活動帶來了不普通的熱議和争論。
日記 4.6 雨今天下大雨,M記39元可以恰金桶套餐,我為了占點便宜打着傘去了,最後在路上摔倒了,漢堡和雞腿都TM濕了,真的想哭,社會邊緣人的命運就是這樣嗎?
到底是什麼讓疫情之下的人們為之瘋狂,又到底是什麼引發了這一場引發争議的營銷活動?
麥當勞到底為何成為了麥當勞,我們一起來了解更多麥當勞。

01
一個39元的全家桶
4月6日,星期一,麥當勞會員日。
麥當勞放了個大招,通過其微信、支付寶和APP可以領取一張39元買金桶的優惠券,這一下,引發了瘋狂的一幕一幕。
麥當勞小程序崩了,上了微博熱搜。
現場排隊人山人海,兩個小時的苦苦等待,警察現場拉起警戒線乃至封店。
在這個疫情之下無比謹慎的人們,卻在一個39元的全家桶面前,放下了所有的防備,開啟瘋搶模式。




隻是,有人歡喜有人愁。
一場突如其來的報複性消費讓麥當勞的員工猝不及防,也讓一些人塞滿後備箱大快朵頤,而另一些人則散落接頭充滿遺憾。




當然,最大赢家還是麥當勞,4月6日美股開盤,麥當勞股價達到7.65%的漲幅,引爆了人們狂熱追捧的嗨翻星期一的營銷活動功不可沒。

02
我就喜歡的背後心理

即使疫情之下,嗨翻星期一的參與者們,也向我們呈現了一遍麥當勞的口号,
i'm lovin' it 我就喜歡。
這其中,有營銷因素,有環境因素,也有人的心理因素,控制感、優越感、值得感、親密感、儀式感是我們可以在企業文化活動中去借鑒和關注的。
控制感
這次的疫情從春節蔓延到現在,中間各種跌宕起伏的新聞資訊。從最初期待疫情快速結束,到恐懼害怕、擔憂和緊張,甚至是一種在家無所事事,很多人陷入了控制感的失去危機。而社交媒體的對麥當勞事件的各種宣傳,使得人們的控制感突然找到了一個突破口。
這個行動,本質上就是滿足一下自己的搶購欲就行了。
在危急時刻我們往往并不知道要做什麼,但是好歹得做點什麼,能緩解一下焦慮,獲得一點控制感就行了。
優越感
消費主義裹挾下的消費社會,似乎沒有什麼是不能被搶購的。人們所追求的不是某種物品,而是“别人有我也要有”的心理。
她們不能忍受當周圍的人都擁有的時候,自己居然沒有,甚至在某種情況下,她們需要用擁有某種稀缺性的物品來構建自身的優越感。

值得感
大家在搶購全家桶套餐時,搶便宜不一定是非要低價,搶便宜的本質其實是覺得“值得”。
就好比一個人花大價錢買了一個别人覺得不劃算的東西,這個人會講一堆道理告訴你他買的是對的。他這個購買是“物超所值”的,這是人的本性。京東的湊單免運費、各種商家的各種套餐、增值服務都是利用消費者的這種心理。
親密追求
情感的滿足來源于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重點是交流的本身而不是交流的方式;打字、語音、視頻、寫信、見面、眼神和表情,這都是交流的方式而已。
一起吃全家桶,也讓我們創造了一種情感的交流的氛圍,我們可以和自己的家人、朋友或者是愛人一起感受美味,分享喜悅。
儀式感
在漫長的疫情時間裡,難得有一次機會讓我們打破枯燥。
就像《小王子》裡說的,儀式感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我們也希望通過麥當勞全家桶,給家人、愛人和朋友,一起感受一個不一樣的一天。
儀式感就是花心思把日常的事情變成不日常而産生的一種神聖感,也就是花心思讓自己開心的一種感覺。
03
麥當勞的企業文化

麥當勞是一家現代、銳意進取的漢堡公司。
1955年,全球第一家麥當勞餐廳由創始人雷•克洛克(Ray Kroc)在美國伊利諾伊州芝加哥Des Plaines創立。

截至2017年底,全球有超過37,000家麥當勞餐廳,每天為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6900萬名顧客提供高品質的食品與服務。
麥當勞在BrandZ全球最具價值品牌排行榜連續十一年排名前10名。2019年,麥當勞在該榜單排名第九位,是全球排名最前的餐飲服務企業,品牌價值超過1303億美元。

這個似乎我們早就熟悉但是又似乎知之甚少的公司和品牌到底有着什麼樣的企業文化呢?
而其經營理念中的“物超所值”可能也正是嗨翻星期一營銷活動的文化基因吧。




最後通過兩張圖,也許可以讓我們更懂麥當勞,也更懂麥當勞文化對于公司發展的重要驅動。


行諾加®咨詢(Sinogic)緻力于研究企業文化(OC)與組織發展(OD)模型與方法的落地創新,為企業的文化轉型、組織變革、團隊協同和人才發展等方面提供具有專業指向性的支持和賦能。
公衆号:一節文化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