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如今,天氣預報已經融入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家每次出門前都要看看天氣預報,再決定自己帶什麼“裝備”出門。
最近火熱的《攀登者》電影中,登山隊員在攀登珠峰時,也需要專業的團隊進行天氣預報。
而且現在“空間天氣預報”又發展得熱火朝天。
那麼,天氣預報到底是怎麼報的呢?
很多人會說,天氣預報是氣象觀測員在觀測站測量大氣溫度、風速、壓強、濕度等等很多參數之後進行預報的。
當然,北京市區的一些氣象站可以測量台站附近的大氣參數。
但,想知道物理所附近今天的天氣狀況怎麼辦
那簡單,咱密密麻麻地布站不就完事了?可是……,而且密密麻麻的觀測也不現實嘛。
所以,僅僅有我們現有的觀測數據是不夠的。
這就需要借助優秀的科研前輩們開發的
數值模型
數值模型可以給我們全球所有地方的各個物理參數的值。但是,由于地球大氣狀态是非常複雜的,數值模型基本隻有能力給出來每個物理參數的大緻狀态,精确的狀态是不知道的。因此,隻有數值模型也是不夠的。
人類的智慧是無窮的,我們的前輩們就想出來一個好辦法,把觀測的信息和模拟的信息“融合起來”。這樣,更準确的信息有了,全球的信息也有了,那沒有觀測的地方也就可以實現預報啦。這個方法就被叫做“資料融合”或者“數據同化”。
現在我們從一個簡單的卡通圖來說說“數據同化”是怎樣一個過程。
上面這個動圖展示的就是“數據同化”的操作過程。
紅線就是真實的大氣狀态,也就是我們身邊真真切切感受到的天氣。
我們的數值模型可以給出來大緻相似的結果,但是它的結果還是和真實的大氣狀态差别有點大,也就是灰色的線。
而且随着時間遷移,這個差别可能還會越來越大。這樣給大家預報天氣,那就太不可信了。所以我們在有大氣的觀測數據的時候,就通過借助觀測信息,把數值模型的結果通過一定的算法調整一下。
這樣數值模拟的綠色的“菱形”就變到了和真實狀态更加接近的藍“星星”。這樣,我們就把數值模型的狀态“拉”到比較接近真實的狀态了。
這個時候就可以通過數值模型繼續往後運行,進行天氣預報了。
當然,咱們不管模型的話,模型還是會“越跑越遠”。所以需要我們不斷地使用觀測數據把模型局限在真實的狀态附近。
最後的天氣預報的結果就是像下面這個圖一樣,一直圍繞在真實的狀态附近,這樣的天氣預報也就比較可信了。
這些年我們明顯可以感覺到,天氣預報越來越準确了,這是因為在前輩們的努力下:大氣觀測數量越來越多、精度越來越高;數值模型越來越準确;數據同化算法越來越優秀、效率越來越高。
原标題:大話“天氣預報”
來源:石頭科普工作室
編輯:Tim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