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古代如何維護糧價?第四章是“齊家”,家是人生的起點,也是人生的終點,“齊家”就是居家、治家古人認為在居家日常、鄰裡鄉黨中,也有許多智慧,也有許多樂趣“齊家”這一章講述的就是居家時的生計、家規、環境、娛樂以及主賓情趣等内容,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民以食為天古代如何維護糧價?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第四章是“齊家”,家是人生的起點,也是人生的終點,“齊家”就是居家、治家。古人認為在居家日常、鄰裡鄉黨中,也有許多智慧,也有許多樂趣。“齊家”這一章講述的就是居家時的生計、家規、環境、娛樂以及主賓情趣等内容。
治本于農,務茲稼穑。
俶載南畝,我藝黍稷。
稅熟貢新,勸賞黜陟。
本節講述了居家當以務農為最基本的生計。
治本:治生之本,即生計的根本。農是農事的意思。務是緻力的意思。茲是此的意思。稼穑:種植稱稼,收獲稱穑,此處用稼穑代指農事。
俶載:俶指開始,載指從事。南畝:是南邊向陽的田畝的意思。藝是種植的意思。黍稷:黃米稱黍,小米稱稷,是古代中國北方兩種重要的農作物,此處用黍稷來代指各種莊稼。
稅是田稅,國家從老百姓收獲的糧食中抽取的那一部分,這裡作動詞用。熟是指成熟了的糧食。貢新是上貢新收獲的谷物的意思。
勸賞是勸勉賞賜的意思。黜是降級,此處指懲罰。陟是升級,此處指獎勵。
這幾句話總體意思就是,
生計之本在于農業,緻力于耕種收割總沒錯。從南邊向陽的田畝開始幹活,我種下黃米和谷子。交完田稅,給國君獻上新收獲的糧食,國君便勸勉賞賜我們,對勤勞的加以獎勵,對懶惰的施以懲罰。
王者之治,崇本抑末。
古代中國以農業立國,糧食收成是國家的頭等大事,關系到百姓溫飽、社會安定、政局穩定,乃至國家安全。為了鼓勵百姓從事農業生産,曆代帝王都要帶領群臣舉行隆重的祭祀農神的儀式,祈求風調雨順,有一個好收成。祭祀完畢後,皇帝要親耕籍田(即劃分給天子耕作的田,以勸率天下),據稱天子要執耒(後代執犁)三推三返,群臣以次耕,王公諸侯五推五反,卿大夫七推七反,士九推九反。而王後則須親自養蠶。現在北京還有“先農壇”,就是過去皇帝祭祀農神(或稱神農,或稱先農,或稱後稷),是親耕籍田的地方。
農業是古代經濟的根本,西漢孝文帝曾經多次下《勸農诏》,說道謂,“農,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
給百姓以休養生息,輕徭薄賦,勸勉百姓辛勤耕種,繁衍人口,從而實現了漢初的“文景之治”。為了穩定農業人口,中國曆朝統治者都有意識地重農而抑商,“王者之治,崇本抑末,務農重谷。”在中國古代社會階層“士農工商”的劃分中,農被列為第二位,僅次于士大夫,社會地位遠遠高于工商業從業人士。
農業受天氣的影響大,常常受災或歉收。
農業受天氣的影響大,常常受災或歉收。孟子講要施行仁政,“五畝之宅,樹之以桑”,并且“不違農時”,“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如此方能保“黎民不饑不寒”,這才是王道之始。
“王以民為天,民以食為天”,吃飯的事關系重大,對此人們在很早的時候就已經達成了共識。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