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全社交場景限制

全社交場景限制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12 10:56:46

從QQ抖屏到微信強提醒,你有沒有一種被社交産品支配的感覺?

全社交場景限制(社交場景下的萬有)1

2018年的最後一天,微信推出了上線以來的第7個大版本:微信v7.0。在微信v7.0裡,微信推出了三個大功能:即刻視頻,好看和強提醒,分别代表了社交場景下的3個熱點:流媒體、Timeline、即時通訊

作為一個即時通訊行業的從業者,看到“強提醒”這樣的功能在微信上亮相,想和大家聊聊這背後的碰撞和演變。

全社交場景限制(社交場景下的萬有)2

打開新版微信,在你關心的聯系人會話頁面點擊右上角,除了過去的置頂聊天和消息免打擾,新增了一個強提醒開關。打開開關,微信會将對方3小時内發送的第一條消息全屏提醒,并伴随着震動。無論你是打開了微信app。直到你點擊“我知道了”。這樣的設計,讓人幾乎無法錯過這條消息的内容。

全社交場景限制(社交場景下的萬有)3

身邊的許多朋友在第一時間體驗了微信之後跟我讨論,說這樣的交互形式,和之前微信盡量避免打擾的設計思路不同,“讓我想起了被QQ‘窗口抖動’支配的恐懼。”有些朋友這樣說。

從我自己的理解角度,社交産品的設計思路,往往是在“安靜”、“即時”、“豐富”三元素之間平衡的過程。稍不注意,則會顧此失彼:關注即時和豐富而忽視“安靜“的應用,往往會遇到打擾用戶導緻app卸載數據上升的問題。

微信自誕生以來,每個版本的設計理念,的确給人“Less is more”的感覺。甯可犧牲信息的豐富性,也絕不增加用戶的打擾負擔。

全社交場景限制(社交場景下的萬有)4

社交産品三元素

但,微信強提醒和QQ抖屏,除了在交互上給人的強烈感外,幾乎完全不一樣。

“隐力”作用二三事

最早的QQ屏幕抖動,還是十多年前PC時代的桌面QQ。許多人會習慣挂着QQ,同時浏覽網頁、玩小遊戲。當你發出的消息對方遲遲沒有回複時,往往是因為對方沒有注意右下角的閃爍。發送一條屏幕抖動,你的會話框會顯示到最前,同時聲音和屏幕開始抖動,強迫對方看到自己的消息。

所以在功能邏輯上,微信強提醒是主動設置強提醒,而QQ抖屏則是被動接受對方的強提醒。這背後,就不得不提人與人之間的社交關系了。

人是社會化的群居生物,俗話說“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在人與人的社交行為當中,往往暗含着各種各樣的”隐力“,它看不見摸不着,卻無形中影響着人的社交行為:有的人隐力強大,有的人則相反。這就造成了在我們的社交行為中,除了有對等的社交關系外,往往還有不對等的社交關系。而社交應用,作為社交關系的互聯網載體,也将這兩種關系延申出來。

“隐力”顧名思義,是指隐藏在社交關系中的作用力。在不對等的社交關系中,強勢方對弱勢方的“隐力”更強,表現出的主導性會更明顯。更多的會使用“抖屏”這樣的強制提醒功能,确保對方接受自己的信息。

仔細回憶一下,是不是經常在社交網絡上看到“客戶爸爸”、“給大佬遞茶”這樣的表情包,這些本質上也是“隐力“不對等在社交應用上的體現。

那麼問題來了,與現在很多人用QQ辦公不同,早期的QQ更多服務于陌生網友、朋友同學這些對等社交關系下的IM場景,窗口抖動這麼帶有強制色彩,并體現了發送方“隐力”強于接收方特點的功能,是不是會和整體産品調性有出入呢?有些用戶不想被動接收窗口抖動,會不會造成打擾?

其實許多人不知道,窗口抖動的接收是可以關閉的,以TIM(辦公版QQ)桌面端為例,點開設置界面,就有“允許接收窗口抖動”的選項,點擊取消後,就不會收到窗口抖動了。

全社交場景限制(社交場景下的萬有)5

窗口抖動是IM應用内強制提醒的一種嘗試。顯然對于它可能帶來的弊端,開發設計團隊也提供了Plan B,在十多年前那個強調信息豐富投遞即時的年代,這樣做也足夠避免用戶流失了。

與窗口抖動同時,還有另一個IM功能出現,叫做“已讀回執”,已讀回執誕生的背景,是早期IM消息投遞到達率不高,為了确保消息到達,通過已讀回執的形式,确保發送方知道接收方是否收到并打開了這條消息。

随着IM技術愈發成熟,時至今日接入網易雲信這樣的IM雲服務廠商,已經無需擔心丢消息的現象,但這一功能依舊保存了下來。因為這一功能在辦公場景下有了新的應用場景。并且衍生出了“群聊已讀回執”。

說起辦公場景,就不得不說到“釘釘”這款産品。江湖傳聞說,群已讀回執、打卡、DING一下是釘釘用戶最害怕的三個功能,作為辦公IM應用,DING一下這個功能被設計的非常重:DING一下可以選擇應用内、短信、電話的形式強制通知;接收方無需安裝app,甚至無需開啟移動數據就能接收;接收方接到電話,可以直接語音回複。

全社交場景限制(社交場景下的萬有)6

DING一下的應用場景,從催辦流程,緊急找人到重要信息的傳達,都體現了“隐力”作用:當領導傳遞重要指示時,DING一下,無論對方在做什麼都能确保收到消息。而DING一下場景中,發送方的“隐力”顯然更為強大,在不對等社交關系中,占據主動一方。這一點和微信強提醒恰恰相反。

随着移動互聯網的普及,@TA功能也逐漸深入到社交場景當中。最開始是Twitter、FB、微博等Timeline産品,後來逐漸的BBS論壇、即時通訊app也都實現了這一功能。在QQ、微信等應用的群聊場景裡,可以指定@對象為某個用戶或某幾個用戶,對于群主還可以@全員,在微信裡@全員的功能和發布群公告功能合二為一。

比起上面幾種形式,@TA的交互更柔和:除了在聯系人列表頁的紅色字體外,和普通的消息提醒邏輯并沒有太大區别。這是因為@TA的定位是避免重要信息丢失在海量消息中:移動互聯網時代的IM社交,每個人都有大量的群消息,許多群甚至做了免打擾處理,而@人功能可以确保重要信息能正常提醒,而又非完全強制的形式。這也體現了當前互聯網社交生态圈裡,“安靜不打擾”的重要程度在不斷上升。

設計思路的轉變

全社交場景限制(社交場景下的萬有)7

以強制性強弱和設置方在社交關系中的“隐力”強弱,我們建立二維坐标系。可以看到,上面提到的四個IM強制提醒功能各不相同:DING一下和窗口抖動,顯然設置方更為強勢一些,強制性也非常強,@TA作為同類産品,強制性弱,發送方和接收方的“隐力”關系相對平等,而微信強提醒則完全處于另一個象限:設置方處于“隐力”關系弱勢,強制性也非常強。

所幸的是,即便強提醒的産品設計給人一種“自虐”功能的印象,對于提醒尺度上,微信可以說是小心翼翼:設置的強提醒僅對設置後的第一條消息生效;3個小時後沒有收到消息,強提醒自動取消,從功能上,并不會給設置方帶來消息提醒打擾。

全社交場景限制(社交場景下的萬有)8

最後我整理了一下幾種功能的詳細對比,分享給大家~

作者:網易雲信,網易雲信(ID:neteaseim )

本文由 @網易雲信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産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CC0協議。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