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來曆。清順治年間,稱宋家橋。後有馬、于、劉三姓居此,更名為馬三家子。
據關升飛老師《于洪地名文化之旅》介紹,清初宋姓居此,村前有一小河,搭一木橋,以此得名宋家橋。乾隆年間相繼有馬姓、劉姓、于姓由山東登州府蓬萊縣、萊陽縣等地遷來此地,而原來的宋姓又遷往外地,衆人商議。更名為馬三家子。1907年修京奉鐵路,設馬三家火車站,從此形成河南、河北兩個聚落。沈陽解放後,改為馬三家村。1985年3月馬三家鄉改為鎮後,即改為馬三家居民委員會。
基本概況。馬三家街道位于沈陽市西北郊,于洪區中部。面積108平方千米,轄3個社區、27個行政村。辦事處駐西三家村。沈山鐵路、304國道、G1113公路、蒲河過境。
曆史沿革。1947年11月2日,沈陽市、縣全境解放,市政府成立市郊辦事處,下設區,于洪境内有馬三家子區。沈陽解放後為區、中心區、分區、西郊區政府所在地。1956年改鄉。 1958年改馬三家公社。1964年由皇姑區劃歸于洪區。1983年改鄉,1985年建鎮。 1996年,面積54平方千米,人口2.7萬人,轄永安、小三家、蘭屯、古城子、拉馬台、東甸子、北甸子、大房身、東大林、西大林、靜安、曹台、範屯、邊台、皮台、岔路16個行政村和馬三家、西三家、東卅家、馬站、站南、站東、裕國、西站居委會、蘭家第一、二10個居委會。 2007年8月撤銷鎮建制,設立街道辦事處;人口3.7萬人,轄19個村、4個社區。2019年12月2日将于洪區大興街道撤銷,其管轄範圍劃入馬三家街道。
馬三家火車站。馬三家站是四等站,建于1906年(京奉鐵路)。位于馬三家街道禦道西路,離山海關站400公裡(沈山線),離沈陽站25.2公裡。
馬三家小學
學校教育。于洪區馬三家鎮三十家中心小學建于1913年,校名初為沈陽縣第六區東三十家子村立初級小學校,隻有1名教師,學生不多。1917年校名為區立三十家子國民學校。1935年改為初級小學校。1938年并入僞奉天市富國村立國民(國民優級)學校。1947年起學校曾一度停辦,直到1949年才真正恢複。當時有2個班,67名學生。1954年發展成為完全小學,1958年改為中心小學,以後學校又多次易名,1984年定為馬三家鎮三十家中心小學。1985年10月有18個班,671名學生,57名教職工。
馬三家小學原是一所村辦小學,于2007年底變為于洪區教育局直屬學校。
于洪區馬三家初級中學建于1981年9月,是沈陽市第五十九中學分校,1982年2月獨立,定為現名。建校初有11個班,537名學生,34名教職工。1985年發展到18個班,933名學生,教職工63名。
1989年9月5日,于洪區政府調整高中布局,将沈陽市第五十九中學初中部并入馬三家中學。1993年5月13日,原于洪區馬三家中學撤消,并入沈陽市第五十九中學。
沈陽市第五十九中學 圖源見水印
沈陽市第五十九中學 圖源見水印
沈陽市第五十九中學 圖源見水印
沈陽市第五十九中學 圖源見水印
沈陽市第五十九中學建于1952年春,位于馬三家曹台村,當時校名為沈陽市第二十中學。1955年8月,學校由曹台村遷至馬三家街街東三家村南部。1956年改名為沈陽縣第五中學,1960年(一說為1959年12月)改為沈陽市第五十九中學。1958年,學校增設高中部,變為完全中學,并在高台子村成立分校。從1978年起定為省、市重點中學。建校初有3個班,150名學生,13名教職工。1985年有初、高中21個班,1211名學生,95名數職工。
1987年2月學校成為普通中學。
1989年9月,沈陽市第五十七中學高中部并入,将學校初中部并入于洪區馬三家中學,學校變為獨立高中。
1990年8月,将高中部并入沈陽市第一七〇中學,學校改為初級中學。
1993年5月,原于洪區馬三家中學撤消,并入學校。
1999年11月,學校從原平房校址搬入現址教學樓。
以下為李學增老師拍攝的馬三家子街景。
文字 | 陳鑫
圖片 | 李學增老師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