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我們常說在一個三口之家當中,父親的格局決定了這個家庭的高度,而母親的修養則決定了這個家的溫度,孩子能否健康成長、擁有健全的人格和幸福的童年,多半也都是取決于母親。台灣大學心理學教授洪蘭曾說過:“母親是家庭的靈魂。”
一個母親對待家庭的态度和生活方式裡藏着孩子的未來,不要因為自己一段時間内的無能和糟糕,耽誤了孩子的一生卻還渾然不知。
毫無疑問,天下沒有不愛自己孩子的媽媽,母愛作為世界上最偉大、最無私的情感,對于親子雙方的意義都是難以估量的。
但是在一部分家庭當中,有些熱衷于做以下幾件事的媽媽,會讓老公和孩子都愈發感受到壓力和厭惡,更有甚者,需要讓孩子用自己前程為她的行為買單,卻還一無所知。
一、過度控制,将孩子視作自己的附屬品
說起來,關于原生家庭和親子教育這一類的課題,似乎是中國式教育難繞開的死結。多少孩子由于母親的嚴加管束而發生悲劇,也有人終其一生,都在控訴着母親的過度掌控。
坦白來講,從我高考填報志願、大學選擇專業到畢業選擇工作,都是在母親的一手安排下完成的,從小到大,我聽過的最多的一句話也是:“我都是為了你好”,看似簡短不過幾個字、輕飄飄的一句話,卻讓我感覺異常沉重。
孩子的天性就是向往自由的,隻是有一部分控制欲強的媽媽将孩子看做了自己血脈的延續,自己生命的“未完成式”,所以會選擇去過度地幹預孩子的人生,将自己理想中的生活軌迹複制粘貼到孩子身上,卻從未問過孩子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從精神分析的領域出發,控制欲過強的母親通常都認為自己是沒有錯的,具體表現為對孩子隐私的探究、行動上的限制和引發孩子内疚感的行為。
适得其反的是,過度控制隻會導緻孩子在長大後更加叛逆,甚至會用出格的方式來表達出内心積壓已久的憤怒。
二、過分虛榮,對孩子不切實際的期望
與過度控制的母親有些相似卻又不完全相同的還有過分看重面子的母親,這種類型我們在心理學上将其稱之為“自戀型母親”。
這類媽媽對孩子有着極其嚴苛的要求,認為孩子的優秀是自己能力的彰顯,她們難以接受孩子的失敗,一旦失敗會讓她們感覺到十分地憤怒和丢臉。
在前不久熱播的電視劇《小舍得》當中,蔣欣飾演的媽媽就是一個十分典型的自戀型母親,面對孩子輔導班老師對待孩子采用體罰、辱罵等不恰當的手段時,她想的不是去投訴、舉報這個老師,而是選擇了忍氣吞聲,任由事态發展,原因是擔心孩子的數學成績下滑,為了孩子在班級内部的成績突出,她可以不擇手段。
這樣的母親通常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加之缺乏同情心和情感上的疏離,她們不清楚也不在乎孩子内心的想法和感受,而這會導緻孩子在長大後成為一個同樣自私、精緻利己的人,嚴重的甚至會發展成自戀型人格障礙,難以建立和維系親密關系。
三、過于忽略,造成孩子母愛缺失
德國著名哲學家雅斯貝爾斯曾說:“什麼是教育?教育就是一顆樹搖動一課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親子之間,尤其是媽媽與孩子之間的距離素來難以把握,有些時候需要二者之間像朋友一樣相處,有些時候又需要母親作為孩子堅強的後盾給予最有力的支持。
根據實驗研究表明,孩子們在六歲之前十分需要母親的鏡映,所謂鏡映指的是母親需要像鏡子一樣對孩子的價值、成績和成就做出适當的反應,而孩子在母親的經年累月的‘鏡映’作用下,能夠逐漸完成從“外部肯定”轉變為“自我肯定”的轉變。
由此可見,在幼年階段母親給予孩子的關注和愛是無法取代、難以彌補的,一旦在這個時期母愛缺位,将會導緻孩子缺乏活力,面對問題容易退縮,在建立親密關系方面也會變得非常困難。
母親和孩子之間的相處,猶如手上握着的風筝線,太松風筝飛不起來,而太緊又會讓風筝線繃斷,把握其中的方寸和尺度,尤為重要。
- The End -
作者 | 孫榮
編輯 | 梅菜扣肉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Jean Piaget Biographie. (2020, January 29).
第一心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