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蒲松齡年譜1980年

蒲松齡年譜1980年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11 20:54:16

作者:汪兵洋

古有蒲松齡,路邊擺茶留客講故事,成就奇書《聊齋志異》;今有京山王克森夫婦,20餘年深入民間探訪故事大王、笑話“簍子”、民間歌師,終于編著頗具民族文化特色的《字謎精粹》。伴随着這本書,王克森和丈夫鄧文曲折的采集經曆也在京山傳開。

王克森從京山縣文化館退休,今年70歲;丈夫鄧文今年75歲,從京山縣委宣傳部離休。早年,兩人都有過農村工作經曆,對民間文學有一種特殊感情。

1985年,年近50的王克森成為縣文化館民間文學專幹,專門負責京山民間文學的收集、整理和出版。從哪裡入手呢?王克森心裡最初并沒有底。一次偶然的機會,王克森帶着孫子到孫子的一個同學家玩。王克森一邊讓兩個孩子一起玩,一邊幫孫子同學的外公搓鞭炮,和老人拉家常,從那裡聽到了很多故事和字謎,其中有些八卦字謎、生肖字謎、天幹地支字謎相當罕見。如“非”字謎:明明兩重天,兩柱在中間,去掉中間柱,是地不是天。在八卦中,“三”稱天,“三三”稱地,如果懂八卦,這個字就好猜了。這些,成為她書中最具特色的一部分。

經驗告訴王克森,字謎不可能單純收集,隻有在廣泛收集故事、民歌的同時淘出來。她想到了京山街頭的三教九流,其中算命盲人為代表。她知道,這些盲人為了糊口,不可能單獨放下生意講故事出謎語。為此,她選擇生意少的時候,有意找盲人算命,然後自我介紹是從事民間文學整理工作的,請“先生”講幾個故事、謎語聽聽。一下子,盲人的話匣子就打開了。

後來,離休的丈夫鄧文和她商議,為提高效率,幹脆晚上到縣城瞎子街附近盲人們集中居住的簡易旅社去收集。同樣,先是找他們算命、買書,和他們混熟了,就說明來意,講一條給他們補償一毛錢,(這相當于當時的一頓早餐錢)。當然,這些錢是不能報銷的,王克森夫婦自己出錢。

這些盲人中,最會講的是來自曹武鎮的羅運典老先生。羅老先生當時已80多歲了,會唱各種民歌、哼各種小調,掌握的字謎也特别多。如他打的“田”字謎,可謂經典:四座大山山靠山,四條大川川對川,四個嘴巴連環套,四個日頭雲中穿。

聽人說,距京山城區四五十公裡外的綠林鎮有個叫劉文佐的很會講故事。王克森輾轉摸到劉文佐勞動的田間地頭,說明來意。但是,劉文佐很忙,不可能放下手中的活來跟她講故事。王克森就蹲下來幫劉文佐扯草,拉起了家常。有人幫忙,有人說話,一來二去,劉文佐放開講起來,講出了故事,也講出了交情,兩人成了朋友,于是約定一天,王克森帶着錄音機,買來酒菜,設宴劉家,由劉文佐邀來附近能說會唱會出謎的民間藝人同樂,一鬧就鬧了3天。

張瑞祥是頗有名氣的民間歌師,特别會唱擺朝古歌、善歌,出字謎。而且出的謎語很有地方特色。

張瑞祥很不幸,兒子英年早逝,80多歲的他還要下田勞作,撫養守寡的媳婦和年幼的孫子。王克森夫婦經常以耽誤工時為借口,三元錢五元錢地資助老人。後來,老人脖子上長了個蜂窩疱,王克森多次把老人請來城區看病,請到家中作客。老人對王克森夫婦的幫助感激不盡,傾其所有地倒出掌握的所有民間文化知識。

京山縣委黨校離休的老幹部韓章孝,是鄧文早年在幹校結識的好朋友,離休後搬到邊遠的三陽鎮農村居住。知道老韓特别會講三皇五帝的故事,會唱幾百首放牛放羊山歌,鄧文特意多次跑到他家,聽老韓徹夜講、唱。

采集過程的艱辛,王克森和老伴刻骨銘心。一次,老倆口從三陽鎮農村采風後返程時,已是下午4點多,搭不到回城的客車了。好不容易攔住一輛拖拉機,司機到家後,兩老又被扔在半路上。又等了好久,老倆口又搭上了第二輛拖拉機到三陽鎮上。因為家裡還有一本書急着要校對,兩人當晚必須趕回家,他們又硬着頭皮攔上了一輛應城籍的小轎車,順路到了宋河。兩老幹脆在宋河大橋上攔車。朝着縣城方向,他們幾步一攔地走了幾裡路,不知攔了多少車,都沒有車停下。眼看着雨越下越大,兩人淋成了落湯雞。終于,又來了一輛,可無論他們怎麼招手司機就是不停。兩人沒法,隻好強行站到路中間,人一攔,車一刹一停,這樣相持了好幾個回合,司機終于搖下窗玻璃發怒了:“你們找死呀!”話剛說完,雙方發現是熟人,隻是被雨淋得互相難認了。當晚,兩人回到縣城時已夜深人靜,饑腸辘辘。

今年三四月,老伴鄧文住院,王克森守在病床邊,将老倆口20多年來分類收集整理出的字謎進行了最後的篩選,完成了《字謎精粹》付印前的最後一道程序。

蒲松齡年譜1980年(當代蒲松齡)1

附:

王克森:不亦樂乎入“謎”途

黃明 李少文 鄧先生 (武漢晨報)

[情景秀場]

“四個‘不’字颠倒颠,你猜是個什麼字?……是個‘米’字!‘一家有十口,大口包小口,四口一口吞,一口吞四口’你再猜?……呵呵,是‘田’字!”

采訪王克森,可不是好受的,一上來她就這樣考記者的智力,還不時發出得意的笑聲。70歲的她,一說起謎語,就像變了個人,話多嘴溜,哪有中過風的痕迹?

王老最近很興奮,因為她和老伴曆時20年,“像蒲松齡當年擺茶攤留路人說故事一樣”搜集而成的《字謎精粹》,近日終于面世了。巧合的是,在武漢見到王克森的這天,正是中國第一個“文化遺産日”(每年6月的第2個星期六)。

[自畫像]

很多年以前,京山家家戶戶還流行打字謎,不少後生可是通過猜謎語開始識字的。現在時代不一樣了,這個民俗文化離我們越來越遠。

我至今記得小時候大人給我出過的一個謎面:“一個字有四筆,無橫無豎無勾提,皇帝見了要下馬,孔子見了要作揖。”當時我絞盡腦汁而不得,後來知道謎底竟是那個簡單的“父”字,心裡不由激動起來:原來看似淺顯的字謎,蘊藏着不淺的學問!

1986年,我在京山縣文化館工作,那時國家提出搶救民間文學,包括故事、諺語和民謠,我感覺字謎也是寶貴的文化遺産,從那以後便踏入了“謎”途,開始留心搜集字謎。

無論走到哪裡,我都帶個筆記本,邊聽邊記。漸漸地,筆記本換了一本又一本。而退休後,這事更成了我的主要工作。有一次,我打聽到深山裡有位叫韓章孝的“活字謎”,我隻身跋涉進山,他白天種田,我們隻有在晚上點燈夜話,到離開時我才發現回去的路已沒有車了;還有一位叫張瑞祥的,我為了挖他的“寶”,把他接到家裡住了一段時間,當時他在生病,頭上流膿;我還探聽到京山的瞎子街有不少盲人“有貨”,天天想辦法“纏住”他們給我說謎,甚至使出“金錢攻勢”……

我的熱情也感染了愛人,他平常很節儉,但在這事上非常支持我花錢。這些年下來,我們把民間近5千首謎語記錄、整理了出來,但因為我兩次中風,一直沒能出版。直到今年6月,我們在武漢遇到了老朋友何祚歡,結果他比我們還着急,說“這些民間文化每一分鐘都在流失,再不快些就來不及了!”于是,這本湖北原汁原味的土謎集就問世了。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