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黑的首都薩拉熱窩。|視覺中國
從耶路撒“冷”到薩拉“熱”窩,天氣反而變冷了。這是一個冷笑話,從地中海濱的近東地區來到歐洲南部的巴爾幹,緯度高了12度,天氣自然變冷了。這兩座陸路距離相隔3000多公裡的城市,卻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系和很多相似性。也正因如此,很多文化學者和曆史學家将薩拉熱窩稱為“歐洲的耶路撒冷”或“巴爾幹的耶路撒冷”。
和耶路撒冷作為亞歐非三大洲的十字路口一樣,薩拉熱窩也坐落在東西方兩大文明的交彙處。薩拉熱窩市中心的費爾哈迪亞步行街被分為東西兩段,在中間位置有一條“薩拉熱窩東西文化相遇線”。其實并不需要這條線,你就可以看出,這條相遇線以西的歐式風格建築與以東的伊斯蘭風格建築的明顯區别。這裡曾經是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和奧匈帝國交鋒的邊界,數個世紀以來都是多元文化的都市。在這裡,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和諧共存,波斯尼亞的穆斯林、正教徒、天主教徒、猶太人都在這裡居住,教堂、清真寺和猶太會堂林立。
在奧斯曼帝國統治期間,因為比較開明的宗教和文化政策,其治下的廣大區域裡,很多宗教與文化的遺迹都得到了一定的保護。雖然兩次世界大戰和一些區域性戰争與沖突對當地的古迹和文化的傳承有一定影響,然而奧斯曼帝國治下的薩拉熱窩卻呈現出一片文化與商業的繁榮。薩拉熱窩的老城中心區名為巴什察爾希亞,始建于1462年,是薩拉熱窩老城的商務中心和文化中心。從這裡,薩拉熱窩城逐漸延展開來。巴什察爾希亞這個詞來自土耳其語,是“主要”與“市場”兩個詞結合起來組成的。目前這裡也是薩拉熱窩最知名的旅遊景點之一,走在巴什察爾希亞的老城裡,顔色、氣味、商品和帶着頭巾的穆斯林女孩們,給人的感覺非常像一個微縮版的耶路撒冷老城穆斯林區。
最初吸引我去薩拉熱窩的,當然不是童年記憶中的瓦爾特、學生記憶中的斐迪南大公和一戰導火索以及青年記憶中薩拉熱窩的羅密歐與朱麗葉,而是保存在波黑國家博物館的薩拉熱窩猶太哈加達,以及薩拉熱窩南部特雷貝維科山上東南歐地區規模最大的老猶太墓地。薩拉熱窩哈加達是猶太人在逾越節開始的晚餐餐桌上用到的一本圖文并茂的故事書,講述了猶太人出埃及的艱辛過程,幾千年來一直在猶太人中以家庭為單位傳遞着關于猶太民族祖先的曆史與故事。哈加達在世界不同地區的猶太社群中有不同的版本,而薩拉熱窩哈加達的曆史可以追溯到1350年的巴塞羅那,也算是世界各地哈加達版本中的始祖級了。在薩拉熱窩的波黑國家博物館中一處裝有防彈玻璃的有藍色暗室裡,薩拉熱窩哈加達靜靜地躺在中間的透明玻璃櫥櫃裡,讓來參觀的遊客遠遠地瞄一眼它的真容,而可供人們購買的全彩影印版哈加達在薩拉熱窩市中心各大書店都可以找得到。
薩拉熱窩是一座名副其實的山城,在電影《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中,德國黨衛軍上校馮·迪特裡希在片尾站在高處俯瞰陽光下的薩拉熱窩,說出“你看到這座城市了嗎?他就是瓦爾特”,這一幕絕對是我們爸媽那代人的永恒經典。電影中馮·迪特裡希俯瞰薩拉熱窩的拍攝地點就在薩拉熱窩東邊的黃堡。這部電影1972年上映,經過40多年,站在薩拉熱窩的山上俯瞰山澗中綿延鋪開的狹長型城區,竟然和老電影中的景象并沒有十分大的區别。
日落時分,我們爬上城市東邊的黃堡,點上一杯波斯尼亞咖啡,濃烈的味道配上兩塊糖和土耳其軟糖,看着日落黃昏,整座城市被籠罩在血色的柔光中,這景象其實與在耶路撒冷瞭望山上俯瞰全城的景色非常相似,不一樣的是在耶路撒冷喝不到這麼好喝的波斯尼亞咖啡。當然了,土耳其朋友歐雅第一時間就跳出來說,“什麼波斯尼亞咖啡,這是我們奧斯曼帝國輸出給他們的土耳其咖啡好不好。”直到現在,波黑和土耳其的外交和經貿也走得很近,土耳其有名的紅茶品牌Caykur海報在薩拉熱窩老城的店鋪牆上也貼得到處都是。
這世界上有幾座分裂的城市,如耶路撒冷,如曾經的東西柏林,又如現今塞浦路斯的尼科西亞。然而,世界上宗教共存與文化寬容的城市更多,因為隻有多樣和寬容才能帶來真正的繁榮。
作者:關鶴
編輯:陸益峰 吳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