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出現在古代中國神話傳說中,是江河湖海之中統領水族的王者。為什麼龍生九子,個個不同,而且都不成龍,卻紛紛上岸,各自幹起了自己的事情!這就是古人的高明和智慧,那麼,他們現在都在幹什麼工作呢?說起來倒是挺酷的,他們一反常言所說:“龍生龍,鳳生鳳”。古人這麼安排是什麼意思呢!我們先來看看龍王的九個兒子,都是在什麼崗位上、做什麼工作。
老大囚牛,《治世餘聞》雲:“囚牛,龍種,性好音樂。”傳說囚牛是衆多龍子中性情最溫順的,它不嗜殺不逞狠,專好音律。龍頭蛇身的它耳音奇好,能辨萬物聲音,它常常蹲在琴頭上欣賞彈撥弦拉的音樂,因此琴頭上便刻上它的雕像。所以,囚牛最終的工作崗位就在琴的頭部,成為了龍子中的“音樂家”。
老二睚眦,九龍子中最激躁沖動者,瞠怒惡狠,天生嗜殺喜鬥。成語睚眦必報,說的就是他,形象氣量狹小,一點兒怨恨也要報複。老二睚眦便被刻镂在刀環、劍柄上,在兇器的邊緣站崗放哨。
老三狴犴,形似虎,有威力,生平好訟,常見于古代牢門之上,成為獄門上部虎頭形的裝飾圖像,以震懾囚犯。民間有虎頭牢的說法,它是辨明是非、伸張正義的神獸,黎民百姓的守護神。
老四狻猊,形如獅,喜煙好坐,倚立于香爐足上,随之吞煙吐霧。古書記載是外貌與獅子相似能食虎豹的猛獸,亦是威武百獸率從之意。常出現在古代宮殿建築、香爐上。
老五饕餮,嘴饞身懶,好吃好喝,常見于古代烹饪鼎器上,夏商青銅器便可見饕餮紋,為有首無身的猙獰猛獸,是品嘗美味、鑒賞佳肴的“美食家”。
老六椒圖,形似螺蚌,性情溫順,忠于職守,常見于大門上,銜環守夜、阻攔小人,是求學、求子、升職的保護神。
老七赑屃,又名霸下、龍龜等,龜形有齒,氣大好負重,常背負石碑于宮殿中,是長壽、吉祥、走鴻運的保護神。
老八螭吻,又名鸱尾或鸱吻,好張望,常站立于建築物屋脊上,作張口吞脊狀,是宅院守,驅邪納福,安居樂業的神獸。
老九貔貅,又叫辟邪,生性兇猛,專吞金銀大無肛,隻進不出,即能招财,又能守護财富,掌握财運,是招财進寶的保護神。
龍王九子的名稱和排序有多種版本,最終的德行和歸宿都是一樣的。好壞都沒有徹底下崗,變為無用之人,而且在自己的崗位上盡職盡力,這應該是龍王的福氣。為何九子沒有一個成為龍!說法是因為生母都不是龍,所以都成不了龍,依據是九子的生母分别是水牛、豺、老虎、獅子、猞猁、海蛇、烏龜、魚、龜。但古人的胸懷是博大的,隻要能改造成為有用之人,這世界就有其一席之地。于是九子紛紛上岸,各得其所。
龍,是中華民族遠古時期所崇拜的圖騰。在祖先的眼裡,龍是天的象征,代表着健康、善良、遠大、生生不息。同時也是至高無上的權力的象征。故宮裡的一個太和殿,就裝飾了各式各樣的大大小小的龍,共計有一萬三千多條。日常生活中,我們也有金龍獻瑞、龍鳳呈祥、龍飛鳳舞、龍騰虎躍等好詞兒。我們常說的“龍的傳人”,這種說法是在五四運動時期提出來的,以前沒有這種說法,但一經提出,便得到了華夏兒女、炎黃子孫的一緻認可和共同響應。
龍的形象和精神,是不斷發展變化的。明代的龍,有了更加具體的形象,為蛇身、牛頭、鹿角、蝦眼、獅鼻、驢嘴、貓耳、鷹爪、魚尾。龍文化豐富多彩,龍的精神也與時俱進,日趨完美,包容,進取,獨立。龍佑中華,蒸蒸日上。(文/蔡驷讀曆史 圖/源于網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