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古人的婚姻,我們一般都會聯想到包辦婚姻,但其實完全這麼說也是不準确的,尤其是宋朝,婚姻締結的過程,一定會讓你目瞪口呆。所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指的是婚姻的締結,以媒人作為中介,由父母出面,指新人自己願意不願意可以不予考慮,這通常被當成是包辦婚姻的起源。古代婚禮通常有六禮,即納彩,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迎親六個環節,而宋朝時期婚姻的程序被簡化為三步,議親,訂親和和成親。所謂的議親指婚姻的準備階段,對應的是納彩和納吉。宋朝關于議親的内容有起草貼,回頂帖,相媳婦三個部分,而相媳婦就是宋朝人在締結婚姻的時候加入的一個新穎的環節,相親,這是在經過媒人說親之後,新人成親之前的一個程序,這樣的相親環節也是新人對自己的婚事。有了一定的自主權,并不是完全意義上的包辦婚姻了。可以說,整個婚姻締結的過程中,最有趣的也當屬相親環節了,那麼宋朝人是如何相親的呢?簡單來說,這種相親僅僅局限于男方的家人來看女方,所以就體現了古時候男尊女卑的觀念。
如果是相中了這個姑娘,就将一個發钗插到這個姑娘的頭上,要是對這個姑娘不滿意,就會留下彩色的綢緞,名曰壓驚來表達歉意。相親成功之後便是定親階段即納征,就是男方家把聘禮送給女方家,宋代男方下家聘禮有三個步驟,下定禮,下聘禮和下彩禮。
定禮是男方正式向女方提出定親時送的禮物,比如珠寶首飾兒,聘禮和定禮是類似的禮物,而彩禮都比較簡單了,一般都是白花花的銀子。之後便是成親及迎親,宋朝關于迎親的程序可以分為四個步驟,催親,鋪房,迎親和儀式。
催親是迎新的前三天男方向女方家送一些新娘子裝扮的物品,鋪房是迎親的前一日,女方到男方家裝飾布置新房,并送來部分嫁妝。迎親是男方派迎親隊伍去女方家迎娶新娘,第四步就是在男方家進行拜天地的儀式,這一系列完成之後,代表着婚姻關系就正式成立了。
我們可能對古人婚姻有一個刻闆的印象,比如認為夫妻之間要正襟危坐,人前不可有親熱之舉,否則就不合理教。其實在宋朝,小夫妻之間表現出親熱也是很正常的。《清明上河圖》中有這樣一個圖景,孫楊正殿的大門前,有一對小夫妻正在買花,小嬌妻親昵地将他的胳膊搭到丈夫的肩膀上。
還有一首宋代民間女子寫的詩詞也表現出了這種情況,說月滿澎湖燦爛燈,與郎攜手至端門,小夫妻出門看花燈,也是手牽手的,宋話本,《鬧樊樓多情周勝仙》還講述了一個女追男的愛情故事,故事中說東京有一個十八九歲的少女叫做周勝仙。有一天,她在茶樓遇見了令他怦然心動的心上人範二郎。
兩人四目相視聚各有情。周勝仙自己思量說,如果我嫁給這一班子弟可是太好了,今日當面錯過,再來哪裡去讨呢?于是他主動的向心上人透露說,我是不曾嫁的女兒。
在那個時代周勝仙可以說是十分勇敢了,這個從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在宋朝是有自由戀愛的,宋朝簡化的婚俗流程在之後一直被沿用,元明清代的民間婚禮大多是按照這幾個步驟進行的,現在的婚禮也是這幾個步驟,分為議親,訂婚和成婚三個步驟。可見宋朝的婚禮文化影響其深遠,一直影響到了今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