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排輸了,女排精神赢了——這是所有觀戰者最深刻的感觸。
在和意大利比賽的重重困難中,賽點與局點交替;在無所不在的窒息感中,姑娘們拼到最後。
朋友圈中,一位朋友如此寫道:“輸也要輸得蕩氣回腸,如此說來,也隻有女排能做到了。”
即便賽前被分在死亡之組,即便球隊的目标是前六,中國女排還是闖到了半決賽關口。
這就是中國女排。
什麼是女排精神?
而與中國女排并列出現最多的往往是另一個國人熟悉的名詞——女排精神。
當社交網絡熱搜上,大衆熱衷于八卦視點,糾結于顔值和CP時,女排世錦賽這一路有憾無悔的前行又一次讓人們真真切切感受到了精神的力量。
那種直擊人心的澎湃力量,在上周的CCTV5的收視榜上一覽無餘:中國女排的世錦賽比賽占據前四,國足的熱身賽卻隻能位居第五。
而事實上,國人對于女排的關注不分年齡,同樣也不分線上和線下。這種熱愛由來已久。
37年前,當中國女排拿下第一個世界冠軍時,女排精神就成了這支球隊的一個代名詞。
彼時學習女排精神,工人是為超額完成生産任務,大學生則為振興國家。
《人民日報》發表了頭版文章《學習女排,振興中華——中國赢了》,評論員寫道,“用中國女排的這種精神去搞現代化建設,何愁現代化不能實現?”
從三大球的曆史性突破,再到五連冠,那支老女排僅僅用了六年。
老女排在訓練中。
回溯那段艱苦的峥嵘歲月:她們在充滿毛刺的竹棚球場上一次次向半昏迷狀的極限強度挑戰;她們為了保護為數不多的比賽服特地穿上背心;她們在世界大賽的逆境中完成了不可想象的成就……
“中國女排是那個時代的英雄,那是一個十年浩劫之後百廢待興的年代,是一個需要中國人自己站出來,向世界證明中國人行的年代。中國女排用實力和拼搏精神,打敗了一統天下的日本隊和強手如林的美國隊,證明了中國人是不可戰勝的。”
從一路報道中國女排的體育記者到中國奧委會副主席,何慧娴對于那個年代的女排精神有着最深刻的理解。
當年的郎平(右二)。
另一個對女排精神感同身受的是曾經的陪練陳忠和。
他在這個世紀初接手球隊,要求隊員們在訓練和比賽中“吃下這别人吃不下的苦”。
就這樣,他拉扯着女排走出低谷,拿下了雅典奧運會的冠軍。
從某個角度而言,代代相傳的女排精神就是我們這個國家一直在追尋的體育文化。
在一代又一代女排人的青春歲月中,她們淬煉而成的女排精神始終感動着一代又一代人。
裡約奧運,中國女排奪冠。
“陳招娣疼得更厲害了,但她一聲不吭地堅持着!有些人的青春在花前月下度過,而她們的青春是在流汗、疲勞和傷痛中度過,但是她們的青春沒有白白地流逝,她們曾為祖國散發出光和熱!”
五年前,老女排五連冠時期的主力陳招娣将軍因病去世,适逢中國女排又深陷低谷。
這一段著名解說員宋世雄1981年世界杯期間的經典解說,成為當時社交網絡熱傳的經典,也帶人們重新審視并不陌生的女排精神。
袁偉民和老女排隊員們。
在老隊友追悼會結束20天後,郎平第二次接過中國女排的教鞭。
曾經女排精神被濃縮為“拼搏”,是為了登上世界之巅的忘我努力。郎平執教的這五年裡,又給它加入了更多的内涵——創新的管理、科學的體系。
但用她自己的話來說還是萬變不離其宗:女排精神不是赢得冠軍,而是有時候明知道不會赢也竭盡全力,是你一路即使走得搖搖晃晃,但依然堅持站起來抖抖身上的塵土,眼中充滿堅定。
是的,女排精神并沒有格式化的文本定義,但它融入在球隊和球員的每一次訓練中。
它不是心靈雞湯,但卻可以令隊員用作風和拼勁去彌補技術和實力上的不足;它也不是所謂的精神勝利法,而是揭示了絕大多數普通人通向成功的道路。
女排郵票。
當下的中國已無需用金牌去證明自己的強大,但當下的我們更需要去理解品味女排精神。
它早已不拘泥于體育界,甚至可以投射到整個社會領域。它是無私奉獻、勝不驕敗不餒、社會責任感以及腳踏實地一步步去實現的精神。
人是需要一點精神的,社會發展到今天尤其如此。
就像老女排隊員楊希說的那樣——
“人們富裕了、物質生活好了,更需要中國女排這種精神。女排精神就是愛國主義精神,對國家、榮譽的一種責任感,是一種生活的态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