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必修1必修4文言文的知識?高中語文必修一04燭之武退秦師1《左傳》史傳文學,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高中語文必修1必修4文言文的知識?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高中語文必修一04燭之武退秦師1
《左傳》史傳文學
我國第一部叙事詳盡的編年體史書
(一般認為)作者:春秋末期魯國史官左丘明
春秋三傳:《左傳》《公羊傳》《谷梁傳》
《左傳》紀事以時間為經,以史事為緯,按年月日的順序記述史實,長于描寫戰争、記述辭令,并且主要通過叙述人的行動和對話來表現人物。
《左傳》維護周禮,以禮的規範來評判人物,具有強烈的儒家思想傾向。
其紀言文字,“文典而美”,“語博而奧”(劉知己《史通》),不僅是一部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優秀的文學著作。
《左傳》中的名篇很多,現在就讓我們一起學習《燭之武退秦師》——
“秦晉之好”這個成語,相信很多同學都聽說過,現在我們常常用它來祝賀新婚夫婦,寓意百年好合,其實秦晉之好原本是指秦、晉兩國間的聯姻關系。
秦晉兩國的關系在曆史上有一個由親密到矛盾激化的發展過程,二者的聯姻主要發生在兩國的關系比較親密的階段。
春秋時期,晉獻公曾将女兒伯姬嫁給秦穆公。後來晉獻公年邁昏庸,寵愛骊姬。骊姬想立自己的兒子,于是設計害死了當時的太子,又迫使晉獻公的另外兩個兒子(夷吾和重耳)逃往别國避難。
秦穆公扶助夷吾回國成為晉國國君(晉惠公)。但惠公回國後不久就背棄秦國。兩國還發生了戰争,晉國慘敗。後來晉惠公為了修好兩國關系,将兒子公子圉送到秦國做人質,秦穆公也将自己的女兒嫁給了公子圉。
後來晉惠公病重,公子圉私逃回國,這就是晉懷公,秦穆公又當即決定扶持晉獻公的另一個兒子重耳,并把原來嫁與公子圉的那個女兒改嫁給他,這就是後來的晉文公。
今天我們要學習的《燭之武退秦師》就是從既是郎舅又為翁婿的秦穆公、晉文公兩位國君聯合為政開始的。
老師範讀,聽讀課文并正音
燭之武退秦師
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晉軍函陵,秦軍氾南。
佚之狐言于鄭伯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公從之。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許之。
夜缒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晉,唯君圖之。”秦伯說,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
子犯請擊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亦去之。(選自《左傳》)
本文篇幅不長,但情節卻不單一,文章主要講述了在秦、晉圍鄭,鄭國危在旦夕之時,大夫燭之武奉鄭文公之命,隻身前往秦國,說服了秦軍,免去了一場戰禍的故事,共4個段落,按事件發生、發展的順序展開叙述。作為一個文臣,燭之武用遊說的方式令強秦撤兵,他的勇氣和智慧曆來為人所稱道。
下面就讓我們來逐段品讀
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晉軍函陵,秦軍氾南。
朗讀并思考:本段寫了什麼内容?
這一段隻有兩句話,開篇就點明圍攻鄭國的兩位君主,晉侯和秦伯,也就是晉文公和秦穆公,那為什麼稱為侯和伯呢?
這裡的侯和伯指的是爵位,爵位是中國古代帝王對有血緣關系的親族和功臣,授予的一種稱号,是被封賜者社會地位高低和享受物質利益多少的标志。春秋時期的爵位依次可大緻分為公、侯、伯、子、男五級。
文中稱晉文公為侯,秦穆公為伯,即說明了兩位君主當時在地位上的差異。
春秋時期王室衰微,諸侯間常常有争霸之戰,如魯僖公二十八年,晉楚争霸中原,戰于城濮,楚軍大敗,晉文公尊周攘夷,被周襄王任命為諸侯之長,成為了中原霸主。
秦國經曆了襄公、文公兩代諸侯的努力,到了秦穆公時期也開始強大起來,想要東出以圖霸業。
在這種情況下,兩個強大的諸侯國聯合起來圍攻鄭國,那麼圍攻鄭國的理由是什麼呢?文中交代“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
“以”是表示原因的連詞,可以翻譯為因為。可以看到鄭國被圍攻的理由有兩個,其一是無理于晉,鄭是如何對晉無理的呢?
這要追溯到我們之前提到的晉文公重耳因晉國内亂出逃流亡的那段經曆。重耳躲避國禍,這一逃就是19年一路途經了很多地方,在不同國家所受的待遇也是有所差别,當他途經鄭國時,“鄭文公亦不禮焉。”(《左傳·僖公二十三年》)沒有禮遇他,這成為晉文公圍攻正國的第1個理由。第2個理由是“貳于楚”。
“貳”在《古代漢語字典》中有這樣幾個常用義項,第1個是副,與“正”相對;第2個是輔佐,協助;第3個是重複,行為、現象重出,也指從屬兩主。
我們結合書下注釋,“貳于楚”的解釋是依附于晉的同時,又親附于楚。這裡的“貳”應該取從屬兩主的意思。
晉楚城濮之戰時,鄭國地處兩國之間,屬于四戰之地,無險可據,此次選擇了出兵助楚,又因為曾經無禮于重耳,于是與晉結怨。鄭文公也曾派人到晉國請罪求和,并參加了晉文公受周天子冊命與四方諸侯的踐土之盟,但晉鄭之間的隔閡一直沒有消除,此次圍鄭可以說實為城濮之戰的餘波。
兩個理由用了一個連詞“且”相接,“無禮”是對晉文公的冒犯,“貳于楚”是對晉國利益的損害。古時講究出師有名,出兵必須有正當理由,晉的理由看似很充分,但秦為何也參與進來呢?
這是因為秦國當時也要争奪霸權,要向外擴張,攻鄭能夠滿足自己向東擴張需要,所以秦晉聯合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接下來文中寫到了晉秦兩軍的駐軍情況,“晉軍函陵,秦軍氾南。”晉駐軍在函陵,秦軍駐軍在氾水之南。
我們借助地圖來看一下當時的情況,可以看出鄭國也是兩面受敵,情況非常危急了,分析到這兒,我們可以根據内容将第1段概括為晉秦聯合圍鄭。
兩軍圍攻,形勢危急,此時應該輪到扭轉乾坤的燭之武出場了。但第2段緊接着出現的是佚之狐。下面請同學們跟老師一起朗讀第2段,并思考這一段的主要内容。
佚之狐言于鄭伯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公從之。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許之。
鄭國大夫佚之狐對國事的判斷是“國危矣”。語氣焦急凝重,但并不是完全沒有回旋的餘地。他認為“若使燭之武見秦軍,師必退”。佚之狐這個建議包含兩方面的信息,一是推薦了燭之武,二是将問題解決的突破口鎖定為秦,他的建議也被鄭文公采納了。
接下來文中寫道“辭曰”,這裡我們需要解決兩個問題,一個是“辭”的含義,另一個是“辭”這個動作的主語。古文語言很簡潔,省略的情況很多,尤其常省略主語,這個需要我們在理解和翻譯時根據語境進行補充。
“辭”的内容是:“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這個人自稱為臣,根據注釋,“壯”指壯年,“猶”是尚且。這個句子有兩個分句,前一分句說的是我壯年時不如别人,也就是說自己沒有被重視和啟用,後一句說,如今老了,什麼也做不了了。很顯然是在推辭,由此我們可以判斷“辭”是推辭之意,而這個人就是燭之武。看來這個年輕時沒有得到重用的老人,心裡是有怨氣的。那麼面對燭之武的推辭,用人心切的鄭文公會如何應對呢?他說:“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子亦有不利焉。”可以看出,鄭文公此時已經将自己的姿态放得很低了,他稱燭之武為子,子是古代對男子的尊稱,并且表明自己是在請求對方,還為自己之前沒有重用燭之武而道歉,“是寡人之過也”的“是”,是代詞這的意思,指代的就是沒有早點任用燭之武這件事。但鄭文公不可能就此作罷,于是緊接着話頭一轉,“然”是然而的意思。“焉”是語氣詞。我們
可以嘗試着對比一下,“子亦有不利”和“子亦有不利焉”的區别,前者的表達效果更傾向于客觀地陳述事實;同時又有一種咄咄逼人之态,後者則更添一分勸說和請求之意。這種來自君主的且關乎國運的勸說,打動了燭之武,于是燭之武“許之”,接受了任命,第2段寫了燭之武臨危受命的過程。
燭之武作為弱國使臣出使請和了,那麼他是怎麼去的呢?第3段起始就交代他是“夜缒而出”,點明出行的時間是夜裡。這裡我們可以看一下它的篆字字形,左邊與絲線有關,注釋寫得很明确,是指用繩子拴着人或物從上往下送。一個“夜”,一個“缒”,可以看到燭之武出行非常隐蔽,作為使臣卻不能走城門,也側面反映出當時鄭國情勢之危急。
那麼在如此危急的情勢下,燭之武将如何遊說秦國呢?下面請同學們跟着我一起朗讀燭之武遊說的這段文字,在朗讀的同時關注句與句之間的連詞和句首發語詞。
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晉,唯君圖之。”
我們來看一下這段文字中出現的句首連詞和發語詞,兩個表示假設的“若”,一個表示遞進的“且”,另外還有一個發語詞“夫”。下面我們就嘗試着借助這些詞語對這段說辭的内容進行梳理,先來看與第1個假設相關的内容,首先燭之武向秦穆公表明态度,在晉秦合圍之下的鄭國,已然知道自己要滅亡。“既”是時間副詞,可以理解為已經。這裡隐含有接受事實的意味。接下來便假設,如果滅亡鄭國對您秦國有好處,那麼就敢以煩執事,意思是冒昧地用亡鄭這件事來麻煩您。“敢”是自言冒昧的謙辭,自己的國家将被對方所滅,還将這說成是冒昧地麻煩對方,可以看出燭之武面對強秦,首先是在極力示弱,并且抓住了一個“益”字,那麼滅亡鄭國是否對秦有益呢?
接着,燭之武就鄭國被滅亡這一假設繼續展開,指出秦吞并鄭國的行為是“越國以鄙遠”。“鄙”原來是邊邑的意思,這裡是動詞,把……當做邊邑。“遠”是對秦國來說相對遙遠的鄭國。燭之武向秦伯說明,秦跨越晉國,把遙遠的鄭國當作自己的邊邑是很困難的。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一起來看看當時秦晉鄭三國的地理形勢圖,從地理位置上來看,秦國地處關中,在三國之中位置相對靠西,晉國在秦國的東部偏北,鄭國則在最東側偏南。晉鄭接壤,而秦鄭之間則距離遙遠。之間還有作為天下共主的周王室。
當初晉獻公滅掉虞、虢兩國之後,相當于斷的秦國東進的道路,秦想東進已經非常困難。而此次與晉聯合圍鄭,很大程度上就是為自己向東擴張創造機會,但秦穆公沒有考慮到,即使滅亡了鄭國,秦國也很難跨越遙遠的距離去管轄鄭國的那片土地。不僅如此,與鄭國毗鄰的晉國顯然在占領鄭國土地這件事上有更明顯的優勢。但燭之武并沒有把自己的這個優勢點出來,而是問秦穆公,哪裡用得着滅亡鄭國而給鄰國增加土地呢?“陪”是增加的意思,“鄰”即鄰國,就是晉國,意思是您興兵圍鄭,出兵勞力,其實是為别人做了嫁衣,不僅自己得不到一點好處,而且還幫助晉國擴充了土地,晉國的土地擴張,實力同時也增強了,那麼對于沒有得到好處的秦國,實際上也就相當于削弱了自己,這就是“鄰之厚,君之薄也。”
以上是第1處假設,下面我們來看第2個假設,“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東道主”在這裡的意思是東方道路上招待過客的主人,這個詞我們現在也在用,但意義有了變化,泛指接待或宴客的主人,也用于指一些活動的主辦方,是一個古今異義詞。“行禮”這裡指的是使者,不是現在所說的行李中所帶的東西,也是一個古今異義詞。“共”是通假字,通“供”,是供給的意思。這裡跟同學說明一下,古文中不用本字,而用他字的現象,主要有三種,分别稱作通假字、古今字和異體字。那麼在中學階段我們暫不做具體的區分,都統稱為通假字。“乏困”指的是缺少的資糧。燭之武在這裡,實際上是給秦穆公許了一個承諾:如果鄭國能得以保全,鄭國将成為您秦國在東方的一個盟友,您在有需要東進,經過鄭國之時,還可以提供補給。這對秦來說自然是有益無害的。以上是兩種假設。
接着獨之武又進一步說“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
“嘗”是曾經的意思,說明燭之武此時的分析,已經不再是假設的情況,而是事實了。“賜”是恩惠,指的是秦穆公派兵護送晉惠公,也就是晉文公的兄弟夷吾回國的事,晉惠公回國之後就背棄約定,“朝濟而夕設版焉”,不僅沒有兌現給秦穆公焦、瑕這兩個地方的承諾,還修築防禦工事來提防秦國。朝、夕都是時間狀語,說明晉惠公态度的變化,隻在朝夕之間,這裡顯然有誇張的成分。但秦穆公有恩于晉惠公,晉惠公卻背盟毀約,則是事實。
講完了事實,燭之武就直接表明觀點了,“夫晉,何厭之有?”“厭”是通假字,同“餍”,滿足的意思。“何厭之有”就是有何厭。我們初中接觸過相似的句子是“何陋之有?”燭之武指出晉是貪得無厭的,如何貪得無厭呢?那就是“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這裡面有兩個“封”字,我們結合書下注釋,可以判斷出第1個是動詞,“封鄭”就是使鄭國成為自己的疆界,第2個是名詞,“西封”指的是西邊的邊界,“肆”是延伸、擴張的意思。
燭之武指出晉國有野心,不僅東向開拓疆域,将來也會向西擴張,那麼如何實現呢?燭之武此時又用了一個反問句“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是侵損、削減的意思,“焉”是疑問代詞,哪裡。很顯然此次圍鄭之後,晉國總有一天會将矛頭指向秦國。所以燭之武最後直接點明,“阙秦以利晉,唯君圖之。”“圖”是考慮,考慮什麼呢?當然是考慮要不要圍鄭,如果秦穆公不放棄的話,結果就是阙秦利晉,那麼是誰阙秦誰利晉了呢?很顯然,是秦助晉阙秦,秦助晉利晉。燭之武用這樣的方式提醒秦穆公,圍鄭絕對是一件利人損己的事。
經過燭之武的一番勸說,秦穆公會有怎樣的反應呢?文章接下來寫道“秦伯說,與鄭人盟。”“說”是通假字,同悅,喜悅、高興的意思。秦穆公聽完燭之武的分析很高興,還派了杞子、逢孫、楊孫三個人幫助守衛鄭國,然後才返回秦國。到此,燭之武的遊說已成功告終,我們可以将這一段的内容概括為燭之武說退秦師。
秦穆公突然轉變立場,毀壞了與晉的約定,那麼晉文公會如何看待和應對這些變化呢?下面我們就來看看文章的最後一段,請同學們跟着老師朗讀。
子犯請擊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亦去之。
“因人之利”指的是晉文公經曆了19年的逃亡生活,最後在秦穆公的幫助下返回晉國,并當上晉國國君。“知”是通假字,同“智”,是明智的意思。對于秦的行為,晉大夫子犯非常不平,力主攻打秦國,晉文公則認為不妥,那麼晉文公是出于怎樣的考慮,不僅不怪罪秦國,還撤兵離開鄭國的呢?
文中寫得很清楚,晉文公認為,即使秦國背棄,鄭國無禮,此時也不能行“不仁”“不知”“不武”之事。那麼,何為“不仁”“不知”“不武”呢?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過來損害幫助過自己的人,即“不仁”。秦穆公與鄭結盟,但目前尚沒有與晉國發生直接的沖突,兩國還算是盟友關系,晉一旦出兵,就相當于變友為敵,即“不知”。用混亂相攻取代和諧一緻即“不武”。最終晉國也撤離了鄭國。
這一段内容,我們可以概括為晉師撤離鄭國。
到此,我們對整篇文章晉秦聯合圍鄭,燭之武臨危受命,燭之武說退秦師,晉師撤離鄭國四部分内容的梳理就完成了。
從行文上看,這篇文章雖然短小,但很有特色,首先是多處伏筆照應。秦、晉圍鄭是晉單方面與鄭結怨,而與秦毫無關系,這就為秦、鄭聯盟提供了條件。而秦晉雖然聯合攻鄭,卻是分派出兵,這也為燭之武勸退秦軍提供了可能。
其次,文章情節生動起伏,圍繞燭之武退秦的主體事件,又有佚之狐推薦,燭之武推辭,鄭文公自責,子犯請擊,晉文公撤軍等内容。可以說波瀾叠起。
除了情節有趣,這篇文章最為人所稱道的就是燭之武這一段張弛有度的遊說之辭了。對這一段說辭的欣賞是我們下節課的重點内容之一,現在我們現在做個準備,請同學們合上書,閱讀下面這段話,這些語句都是朱志武說的,隻是順序與人文不同,請同學們體會一下,如果按現在這樣遊說秦國,效果将會如何呢?
調整後的語段
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易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
按這樣的順序,燭之武上來就直斥與秦國關系尚好的晉國貪得無厭,非常唐突,易引起秦穆公的反感,也等同于将鄭秦晉三國都對立起來,即使接下來再叙說晉國如何不講信用,圍攻鄭國會阙秦利晉,估計秦穆公也聽不進去了,更難相信鄭國會成為秦國的盟友。遊說效果大打折扣。同樣的内容僅僅改變表達的順序,效果卻完全不同,可以想見燭之武的這段話,雖然簡短卻是精心計劃,别有深意的。
我們下節課将進行更細緻的分析,同學們也可以自己嘗試其他的排序,同原文做做比較,體會一下燭之武這一段說辭的精彩之處,那麼燭之武的這段說辭,是如何抓住秦穆公的心理從而遊說成功的呢?除了這段說辭,還有哪些原因促使秦穆公撤兵呢?下節課再做深入的探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