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相長是我國古人很早就發現的一條教學規律。不過,從文獻記載的角度看,這條規律最早見于西漢戴聖編撰的《禮記·學記》篇。原文是這樣表述的:“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對于這條規律,人們通常的解釋是教與學可以相輔相成,互相促進、互相提高。從較為寬泛的意義上說,這個解釋倒也無可厚非。但是,仔細品讀一下這個規律所在的原文,筆者認為,教學相長的含義應該有三層。下邊,筆者結合原文一一做一分析。
第一層,從教師與學生的角度看,教學相長的含義應該是,教師的教不僅能使受教者學生獲益良多,提高很多,而且還能使教師本人不斷獲得啟發,不斷提高自己的見解修養。這裡,我們不妨舉兩個發生在孔子與他的兩個弟子之間的教學相長的故事來說明這個問題。
第一個故事發生在孔子與子夏之間。據《論語》記載,一次,孔子和他的學生子夏一起談論《詩經》,子夏問孔子"詩經"中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是什麼意思?孔子回答說:“這是說先有白色底子,然後才畫圖畫”。子夏又問:“那麼,是不是禮樂的産生在仁義以後呢?”孔子聽了之後,非常高興,回答說:"蔔商啊,你真是能啟發我的人。現在我可以同你讨論《詩經》了。"
在這個故事,聰明的子夏從孔子所講的"繪事後素"中,領悟到"仁為先,禮在後"的道理,這反過來又進一步啟發了孔子,所以孔子很高興,認為可以和子夏一塊探讨《詩經》了。
第二個故事發生在孔子和子貢之間。《論語》記載,一次,孔子和子貢談論做人的問題,“子貢曰:‘貧而無谄,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對于子貢的這個回答,孔子大家稱贊,說:“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在這個故事中,子貢從孔子的回答中領悟到,做人必須像打磨美玉一樣,隻有不斷地切磋琢磨,才能達于至境。
第二層,從教師本身的角度看,教師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常常會遇到許多讓自己也很困惑的問題。面對這種問題,一個有責任心的老師絕對不會輕易放棄,他會尋找資料,閱讀書籍,不斷思考,不斷研究,最終使這些困惑得到解決。困惑解決了,教師自身的素養自然而然地也就提高了。
當然,這隻是教學相長這個規律在教師這個角度的最主要的含義。除此而外,從教師本身的角度看,教學相長還有許多含義。對此,北宋著名理學家、教育家張載在《經學理窟·義理》一節中論述得很詳細。他說:“常人教小童,亦可取益:絆己不出入,一益也;授人數次,己亦了此文義,二益也;對之必正衣冠,尊瞻視,三益也;常以因己而壞人之才為之憂,則不敢惰,四益也。”
由此可見,教學相長這條規律在教師這一角度的豐富含義。《學記》說“教然後知困”指的不正是這個含義嗎?
第三層,從學生的角度來看,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隻有不斷地去鑽研、去思考、去閱讀,他就會不斷地發現自己的無知和渺小。這或許就是《學記》所說的“學然後知不足”的真正含義吧。但是,在筆者看來,這恐怕隻是“教學相長”這一規律在學生層面的第一個含義。這個規律在學生層面應該還有第二個含義,這個含義什麼呢?筆者認為,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如果能從教師的角度看問題,或班裡面學得好的同學如果能以“小先生”的身份指導班裡面那些學有困難的學生,那麼,不僅那些學有困難的學生能夠進步,就是指導這些學有困難的“小先生”也會收獲很多。這恐怕就是《學記》“教學相長”的又一層深刻含義。對此,我們依然能從曆史中找到足夠的證據。
據史料記載,在我國古代教育史上,深谙這條教育規律的有兩個人:一個是西漢時期著名儒學家董仲舒,一個是東漢著名經學家馬融。由于這兩個人在當時的名氣都很大,所以,前來求學的人很多,面對這種情況,他兩人便采取這種辦法教授學生:他二人親自教授最優秀的弟子,或先來求學的弟子,接着讓這類弟子教授後來的、或學習比較遲緩的弟子。據說,有些學生在二人的門下學習了多年,連老師的面都沒見過。
就像任何規律在實踐中要發揮作用,都離不開一定的前提條件一樣,教學相長這個規律要在教育教學實踐中發揮其對教育教學的促進作用,依然離不開前提條件。根據筆者的觀察和思考,教學相長這條規律要在教育教學實踐中發揮作用,必須具備兩個前提條件:一個是教師學生要有責任心,一個是教師學生要有追求。
我們先說責任心。假如一個教師對待工作吊兒郎當、敷衍塞責,缺乏責任心,那麼,他能在開展教育教學工作的過程中,不斷地去提高自己嗎?我想,答案絕對是否定的。而且,這類教師我們在現實生活中恐怕并不少見。一個沒有責任心的教師如此,一個沒有責任心的學生同樣如此。
再說追求。許多事情僅靠責任心,提高起來會非常緩慢,甚至沒有提高。所以,責任心在很多時候隻能保證工作的認真程度,但無法保證工作質量的提高。要想保證工作質量的提高,非工作者的追求莫屬。因此,教學要相長,最關鍵、最根本的條件就是教與學雙方都必須有積極主動的追求。隻有教與學雙方都不甘于平庸,都有遠大的理想追求,那麼,教學相長則永遠是必然的。否則,一切還是原來的的樣子。
教學相長是一條很有價值、且實用性很強的規律,它是我們老祖先智慧的結晶。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發現,我們周圍的許多教師或學生,雖然教了一輩子書,或做了很長一段時間的學生,但學識、素養、能力似乎沒有“長”多少;單就教師而言,有的教師年紀越大,教育教學能力反而越差。
這其中的原因在哪裡呢?客觀原因自然有,但根據筆者的經驗,主觀原因、自身的原因可能才是主要原因。所以,各位有志于教育,有志于學習的人,如果你想在這兩個智慧活動中取得優異的成績的話,那麼,就從自身做起,狠下功夫,相信有朝一日,你定會登上你心中的珠穆朗瑪峰。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