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是中國曆史上少有的明君,如果你看過吳兢編的《貞觀政要》就會有深切的體會。他深谙兼聽則明偏信則暗的道理,積極讓大臣向他進谏,并能做到聞過則改,貞觀之治的出現和他的虛心納谏從善如流是分不開的。一個人要想發現自己的缺點,光靠自己是不行的,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這就需要一個參照物。所以唐太宗就說: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鑒,可以知得失;以史為鑒,可以明興替。這集我們就來說說鑒字。
鑒,繁體字作鑒,又有異體字作鑑,《說文解字》對鑑的釋義為:大盆也。一曰鑑諸,可以取明水于月。
《說文解字注》指出:鑒分兩種,一種就是後來的鏡,用于照形。一種是鑑,用來取明水。
徐灏《說文解字校箋》中說:鑑古隻作監,從皿以盛水也。因其可以照形,監察之意生焉。其後範銅為之,而用以照形者,亦謂之鑑,聲轉為鏡。
兩家說法正好相互補充,足以參照。的确,鑑,上古見母談部,鏡上古見母陽部,聲母相同,韻母通轉,讀音非常接近。
我們先來說一下關于取明水的鑒。《說文解字注》特别指出:鑑下少一方字,方諸又稱陰燧。根據《周禮》《淮南子》等古書的記載,陰燧是一種在月光下吸收月亮精華彙集取水的一種器具,又說是有大蛤蜊殼做的,有用石頭做得。
另外,鑒也指古代用冰冷藏食物的容器,形狀如同現在的甕。
《周禮·天官·淩人》春時治鑑。淩人專管采冰,藏冰。鄭玄注:如瓶,大口以盛冰,置食物于中以禦寒氣。
再有,鑒也指浴盆。《莊子·則陽篇》:靈公有妻三人,同濫而浴。這裡濫也是鑒,也就是莊子和他的妻妾三人同浴。《說文解字》:濫,泛也。泛濫應該是濫的引申義。
《說文解字釋例》中指經典多借監為鑒,銅鏡銘文多借竟為鏡,鏡是秦漢以後的稱呼。《說文解字》:鏡,影也。《說文解字注》說:金有光可照物謂之鏡。鏡鑒一聲之轉。這明确告訴我們就是銅鏡了。
《詩經·邶風·柏舟》:我心匪鑒,不可以茹。毛傳:鑒所以察形。可見是這裡指鏡子而言,不過很可能不是銅鏡,這個後文還有詳細的說明。
《左傳·莊公二十一年》鄭伯之享王也,王以後之鞶鑒予之。杜預注:鞶帶而以鏡為飾也,今西方羌胡猶然,古之遺服。是說鄭厲公宴請周惠王,惠王賜給他王後用鏡子裝飾的革帶。這裡鏡子并非用來照面,而是用來裝飾。
下面我們從古文字演變的角度,來了解一下鑒字的曆史。
鑒,甲骨、金文均作監。象一人俯身低頭于盛水的容器上照面之形。這就是鑒字的本義:以水照面。這就是“水鏡”——把水作鏡子。
現代人每天幾乎都需要照鏡子,整理儀容。古人同樣需要。古之人短于自見,故以鏡觀面。(《韓非子·觀行》)但他們并不像我們今天用的玻璃鏡,我們今天用的玻璃鏡子,是明末時由外國的傳教士帶進我國的。
《莊子·德充符》引用孔子的話說:人莫鑒于流水,而鑒于止水。早期的人類在湖水或池水邊去照影。《尚書·酒诰》裡說:人無于水監,當於民監。同樣說明,人們最早是以水為鏡的。不過,随着進步,人們可以把水注入木或陶之類的容器來照影。青銅器出現後,人們用青銅器盛水當鏡子用。于是人們就為監字加了金字旁,成為鑒或,所不同的是一個金旁在左,一個金旁在下。後來,古人或許發現在青銅器不盛水時,其光亮的表面也可映照出臉面來,于是銅鏡就産生了并取代銅鏡。
1977年,為配合龍羊峽水庫施工進行了考古發掘,最早的銅鏡就出土于青海省齊家文化尕馬台遺址,距今約4000年左右。銅鏡上有七星紋飾,背部有圓形拱紐,邊緣有兩孔。此前1976年,在距今3300前的安陽殷墟遺址婦好墓中曾出土了4面紋飾銅鏡。婦好,是商王武丁的妻子,深受武丁寵愛和信賴,是一位能征善戰的女将軍。監在經典中是常用字,有照面之意,引申出借鑒,監視義。比如:
《詩經·大雅·蕩》:殷鑒不遠,在夏後之世。(借鑒)
《論語·八佾》:周監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借鑒)
《大雅·烝民》:天監有周,昭假于下。(監視)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周人的天道觀,不再像商人那樣迷信,而是強調周天子代天行政,要考慮到百姓的實際感受。
水靜猶明,而況精神!聖人之心靜乎!天地之鑒也;萬物之鏡也。(《莊子·外篇·天道》)莊子則從個人修養的角度強調,強調要學習聖人的内心,要像鏡子一樣。學會調息靜心,專注如一,則萬物澄明,自然神清氣爽。
周初,武王分封諸侯,為了控制商朝遺民,防止叛亂,将商朝的王畿分為三個區域,派自己的三個弟弟管叔、蔡叔、霍叔分别管理,來監視商王的兒子武庚,稱為三監。後來管蔡二人夥同武庚發動叛亂,周公為此還發動了東征。
《戰國策》裡有《鄒忌諷齊王納谏》的故事,說他“朝服衣冠,窺鏡”時,分别問了自己的妻子、小妾、客人自己的容貌和城北徐公相比如何。都說他更帥一些。結果見了徐公本人,發現自己顔值查了一大截。他這才意識到他問的這些人和他有利害關系,有意偏向他,使他受了蒙蔽。因此他向齊王進谏,講了自己的經曆和體會。齊王下令天下吏民都可以向他提意見,并且可以得到賞賜,齊國因此強大,别國來朝。
還有個破鏡重圓的故事,出自唐代孟棨《本事詩·情感》。南北朝時南北朝陳朝太子舍人徐德言的妻子是後主陳叔寶的妹妹,她被封為樂昌公主。當時陳朝的政治混亂,徐德言自知安危難保,就他對妻子說:“憑你的資容才藝,如果國家滅亡,你必定會流落到權貴人家。這樣我們就永遠不能見面了。如果咱倆情緣未盡,希望能再次見面,我們之間應該有件信物才好。
于是徐德言找來一面銅鏡。打破後一分為二,各自拿着其中的一半。與妻子相互約定說:“将來一定要在正月十五日在都市上叫賣,我如果在的話,就憑這半個銅鏡去找你。”
後來,陳國滅亡了,徐德言的妻子果然流落到了越公楊素的家裡,非常受寵。徐德言辛苦流離,勉強到了京都洛陽。正月十五日他到市場上探訪,正好有個仆人在叫賣半個鏡子。出價很高,旁邊的人都嘲笑。徐德言把那個仆人帶到自己的居所,擺下飯食,講了自己的身世。并拿出自己珍藏的另一半銅鏡,恰好和仆人叫賣的吻合如一。于是,他就寫下了一首詩:鏡與人俱去,鏡歸人不歸。無複嫦娥影。空留明月輝。陳氏得到消息,哭着不吃飯。楊素知道了實情,非常的感動,就叫來徐德言,把陳氏還給他,并贈給他們很多東西。聽到的這事的人都感慨不已。後來,楊素邀徐德言和陳氏一塊兒飲酒。席間讓陳氏寫首詩。陳氏的詩是:今日何遷次?新官對舊官,哭啼俱不敢,方驗做人難。後來陳氏和徐德言一同回到江南,白頭偕老。
劉歆《西京雜記》裡說,當年漢高祖起兵抗秦,率先進入鹹陽城。他派人巡視各府庫,結果發現了一面神奇的鏡子。鏡中人像是倒立的,還在鏡中看清自己的腸胃和五髒。更神奇的是,鏡子還能找出人體病根所在。據說秦始皇用此鏡發現宮中有人心懷異常心邪念,這些人就被殺掉了。後來這面寶鏡落到了項羽手裡,就沒有下落了。于是就有了秦鏡高懸這樣一個詞語,比喻官員判案公正廉明,後來又改成明鏡高懸,常常挂在衙門兒的正堂之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