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夯實大國糧倉的根基

夯實大國糧倉的根基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09 13:24:17

夯實大國糧倉的根基?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指出,“解決吃飯問題,根本出路在科技”“要繼承和發揚老一輩農業科研工作者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優秀品質,拿出十年磨一劍的勁頭,勇攀農業科技高峰”,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夯實大國糧倉的根基?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夯實大國糧倉的根基(做大國糧倉的最美守護人)1

夯實大國糧倉的根基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指出,“解決吃飯問題,根本出路在科技。”“要繼承和發揚老一輩農業科研工作者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優秀品質,拿出十年磨一劍的勁頭,勇攀農業科技高峰。”

在第五個“中國農民豐收節”到來之際,豐收的田野,洋溢着豐收的喜悅。長期以來,一大批糧食生産領域的功勳人物,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把豐收送進農家,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61%,科技成為農業農村經濟增長最重要的驅動力。糧食産量多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10年再上一個千億斤新台階,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糧食和重要農産品供給穩定,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紮根田疇播撒希望,用中國種子保障中國糧食安全

金風送爽,稻谷飄香。水稻是我國第一大口糧作物,雜交稻種植面積占到了一半。袁隆平一生緻力于雜交水稻技術的研究、應用與推廣,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

為了縮短育種周期,幾十年間,袁隆平帶領團隊背着幹糧,在雲南、海南和廣東等地輾轉奔波,開展超級雜交稻攻關,接連實現了大面積示範每公頃10.5噸、12噸、13.5噸、15噸的目标。

2019年,袁隆平被授予“共和國勳章”。頒獎會後第二天,袁隆平匆匆趕回湖南,回去第一件事,還是下田去看他的水稻。

小麥是我國三大主糧之一,小麥育種專家李振聲是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他把小麥與偃麥草遠緣雜交,育成了“小偃”系列高産、抗病、優質小麥品種,被稱為“中國小麥遠緣雜交之父”。李振聲心系小麥育種,甚至連家裡陽台上也種着小麥。

育成“小偃6号”,李振聲團隊花了24年。如今,小偃6号已成為我國小麥育種的重要骨幹親本,衍生品種有50多個,累計推廣3億多畝。現在,李振聲仍然帶領團隊,繼續研究黃淮海鹽堿地小麥生産課題。

我國是玉米生産大國,每年播種約6億畝,産量約5000億斤,這離不開“最美奮鬥者”李登海等一大批科學家幾十年來的不懈努力。

李登海培育的品種是葉子向上長的緊湊型玉米,更加耐密植,利于高産。為了實現玉米育種突破,李登海帶着幹糧鹹菜來到海南,開展玉米育種攻關。李登海團隊育成的120多個緊湊型雜交玉米新品種通過國家和省級審定,在全國累計推廣13億畝。

民以食為天,農以種為先。一顆顆中國好種子陸續湧現,一大批農業科技人員幾十年如一日,艱苦奮鬥潛心鑽研,播撒着豐收的希望,我國糧食綜合生産能力不斷鞏固提升。目前,我國作物良種覆蓋率超過96%,自主選育品種面積占比超95%,良種對我國糧食增産貢獻率達45%以上,糧食供給基礎牢固,糧食供給質量提高。

增産增效增收,“金扁擔”讓農民用好技術種出好糧食

“如何減肥減藥,實現精準施肥?”前不久,在北大荒集團建三江七星農場萬畝大地号,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水稻産業技術體系養分管理崗位科學家周衛在實地網絡課堂給農民們當農技員,答疑解惑。

30多年來,周衛帶領團隊瞄準土壤養分資源高效利用,連續攻克作物硫素和鈣素缺乏、低産稻田改良等難題。2022年,周衛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經過多年的定位試驗,通過數據分析,周衛建立了一套針對水稻、小麥和玉米的“推薦施肥”新方法。“我們新研發的養分專家系統,隻需要輸入往年産量、施肥量等,就能獲取科學施肥方案。”周衛說,目前該系統已在14個省份得到廣泛應用。

中國農科院植保所研究員陳萬權,1983年參加工作以來,長期從事小麥鏽病等麥類真菌病害生物學、監測預警與綜合防治理論和技術研究,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為了将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産力,陳萬權和同事們經常下田間、進農家,用通俗的語言向農民講授科學防病技術。“一次藥劑拌種,省得經常背藥桶”等順口溜,深受農民喜愛。

經過陳萬權和團隊成員的不懈努力,小麥條鏽病綜合防治技術每年推廣應用面積7000多萬畝次,年均挽回小麥損失20億公斤以上,為小麥豐收提供了有力保障。

讓“土蛋蛋”變成“金蛋蛋”!作為國家馬鈴薯産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金黎平30多年堅持幹一件事,科技為筆,田野作紙,為馬鈴薯科技扶貧作出了突出貢獻。金黎平榮獲全國三八紅旗手稱号、全國脫貧攻堅創新獎。

金黎平常年帶領團隊奔波在一線,通過建研發基地、示範推廣新品種新技術開展産業扶貧。金黎平曾牽頭在深度貧困區開展300多項試驗示範,新品種新技術示範推廣近千萬畝,帶動當地馬鈴薯平均增産22.5%,畝均增收540元。

增産增效增收,“金扁擔”讓農民用好技術種出好糧食。一大批農業科學家、農業科技領軍人才等功勳模範,推動農業科技創新成果落地轉化,綠色增産、節本增效技術成果在廣袤田野開花結果。目前,全國耕地平均等級達到4.76,比2014年提高了0.35個等級。化肥農藥利用率均超過40%,使用量連續多年負增長。大國糧倉根基進一步夯牢,鄉村全面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步伐更加穩健。《 人民日報 》( 2022年09月23日 04 版)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