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可以揭示動物的演變過程嗎?□ 南京日報/紫金山新聞記者 馬金,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化石可以揭示動物的演變過程嗎?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 南京日報/紫金山新聞記者 馬金
通訊員 盛捷
5月25日在甯舉行的中國古生物學會第30屆學術年會開幕式上,中國古生物學會正式揭曉第五屆“青年古生物學獎”獲獎者。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殷宗軍、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白濱、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蘇濤、西北大學傅東靜、中國地質科學院蔣子堃和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楚道亮等6位青年古生物學家獲此殊榮。
“從事古生物研究,這份堅持源于熱愛,也來自于科研的進展、院所的支持。”殷宗軍對獲此殊榮非常激動,他說,自己定不辜負偉大的時代,堅持科研創新、勇闖無人區,用古生物學解碼更多人類起源和演化的秘密。
在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讀本科時,殷宗軍了解到,達爾文曾提到一個挑戰進化論的難題:絕大多數現代高等動物的祖先,在5.41億到5.18億年前的寒武紀早期,以大爆發的形式突然出現在地層中,這一現象後世稱為“寒武紀生命大爆發”;而寒武紀之前地球的漫長曆史中,卻缺乏與動物相關的化石記錄。對此,達爾文的解釋是化石記錄保存的不完整性,寒武紀之前的動物可能沒有留下化石記錄。這個解釋在此後100多年裡引起很大争議,被稱為“達爾文之困”。
100多年過去了,“達爾文之困”怎麼還是個謎?2006年,帶着追問,在讀大三的殷宗軍選擇了考研——向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這個全國古生物研究高地發起沖擊,他的目标是甕安生物群。
甕安生物群,主産于貴州甕安北鬥山含磷地層,以磷酸鹽化方式保存着6億年前的化石,被學界視為“動物世界的黎明”。
“2006年夏天,我從北鬥山采了幾百斤石頭,打包發往南京。”在殷宗軍的記憶中,那個夏天非常炎熱,他先用化學方法将幾百斤石頭融化,再在殘渣中一點一點尋找化石,用顯微鏡觀察。終于,找到了大量從未見過的化石,其中一種十分特别,直徑隻有不到1毫米、外形很像現代動物胚胎、表面上長着螺旋狀線圈,這就是後來被稱為“甕安旋孔蟲”的化石。
去年,殷宗軍“出圈”了,他和同事用8年時間,在成噸沙子中發現6億年前的海綿化石,表明貴州可能是地球上最早出現動物的地方之一。他發布的一則“貴州發現6億歲海綿寶寶”短視頻登上熱搜,短短48小時閱讀超3億。
殷宗軍将好的科研形容為“無人區”,将自己的工作形容為拆“盲盒”,“我們需要用顯微鏡一顆沙子、一顆沙子去檢查它究竟是不是我們需要的化石。”
越冷門,越堅持。“做古生物研究,特别要坐得住冷闆凳。”殷宗軍說,獲得榮譽,意味着全新的起點。南京創新氛圍濃厚,很适合做科研。他和團隊将繼續通過一項項研究,讓動物演化的真相逐漸顯現,“達爾文之困”終有一天會徹底解開。
來源: 南京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