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三年十大忠告是真的嗎?責任編輯:華 瑩,原題目略有改變,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未來三年十大忠告是真的嗎?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責任編輯:華 瑩,原題目略有改變
寫在前面的話:
搜狐财經和能鏡要聯合推出《中國能源發展口述曆史》,幾位編輯對國務院原參事、國家發改委能源局原局長徐錠明進行了專訪。
第一次見到徐參事是在振興鹽城北京咨詢委員會的年會上。因為鄉友的這層關系,幸運的我近20年來一直保持與徐參事的學習和接觸,他奮鬥在能源事業數十載,殚精竭慮。先後在大慶、大港、渤海油田工作11年,昨天的茶叙聽他說這11年有包括在基層的油井工作4年。
嗣後,他又先後在石油工業部、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能源部工作。曾任國家西氣東輸工程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能源局局長、國家石油儲備辦公室主任、國家能源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能源法》起草專家組組長、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委員、國務院參事。
能源被稱為工業的血液,在國民經濟的發展中處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國民經濟持續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保障。可貴的是徐參事從領導崗位上退下來之後,他仍為我國能源以及新經濟發展奔走呼号,獻計獻策。
而更加難能可貴的是,近幾十年徐參事緻力于數字經濟、零碳經濟等“新經濟”的研究,且成果頗豐。這些成果在我看來較多驗證了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學科融合的主張。
徐參事對一些專家、學者或隻停留的“術”層面,解讀經濟、社會問題有些看法。在他看來這些問題,惟有上升到文化和哲學層面,才能悟出真谛。在他看來,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都注重知識性、學理性和學術性,但社會科學還必須關切并體現價值性和思想性,用社會科學的價值、思想、道德對加持自然科學,方能掘進到實質,找到本源。
當下學科價值觀的重塑迫在眉睫,這其中需要揭示背後的正當性和正義性,弘揚知性、美德和善意。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的深度融合,愈加凸顯人文科學對人心理行為的思考。研究人性,既包括人的自然性、社會性、精神性、認知性、體驗性、創造性、價值性、獨立性、尊嚴性。
正因為徐參事的文化視角,許多工科知識有了“文而化之”的化腐朽變神奇;也正因為他的“整體關聯、動态平衡、自然合理”的中華哲學視阈,他诠釋了曆次工業革命的進程,是每次科技革命都帶來生産力革命。而生産力革命必然引發生産關系的重大變革,帶來法律、文化、觀念、理念、秩序等精神和價值層面一系列深刻變化。
他自謙自己是位“思想者”,在我看來他是集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從哲學、倫理、文學、史學等解釋的自然科學,我們看到了問題的實質。在他看來文學的“功能”或是“使看不見的東西被看見”。“史學”是讓你看到現象的本身定在那一個時刻,不是孤立的,而是現象背後一點一滴的線索,輾轉曲折、千絲萬縷的來曆。
《徐錠明:關于未來世界的10個觀點和他的一張書單》,是以終為始,面向未來看現在,又是見微知著,貫通今天凝望未來。他所思想的深邃、獨到和前瞻性令我歎服,啟發我們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學科融合的精進,告訴我們一位哲學、工學、文學等“集大成者”不一樣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呈現出一位“思想者”與未來世界“經典對話”。緻敬觀點,緻敬思想,緻敬經典,緻敬未來。
———袁 清
徐錠明:關于未來世界的10個觀點和他的一張書單
編輯:馬斯基 策劃:楊柳樹
版式:一道彩虹
引 子
聽76歲的徐錠明講未來世界,是一種什麼體驗?這麼說吧,就像學業不精的調皮蛋,遇到愛提問的蜘蛛教授,他織出的網,專逮一個個不斷暴露而出的認知Bug。
起初,密集的知識點和判斷力帶來的距離感,有種強大的壓迫感,但在他身邊待得再久些、靠得再近點,磁場一轉,反而變成一種吸引力。
你會好奇,那些知識點是怎麼被他串成線、連成面、又織成體,一個個排隊站在思考和分析問題的框架裡,讓他一張口,就成了一架強勁的觀點發射器。
這天上午,他說了不少話,有時慷慨激昂,有時語重心長,有一些超出了能源和産業領域,進入了哲學領地;有一些壓根兒不像退休大員的口吻,倒更像科幻少年開給未來的藥方。說到興奮處,他頭一揚,定住,像看穿了某個直通未來的秘密。
和他同齡的人很多退休後都去頤養天年了,他卻仍然過着一種富于活力的生活。
他廣泛閱讀、大量寫作,60歲到70歲的十年間,密集讀了700本書。書是他的養料庫、啟示錄,換句話說,書讓他的生命質量反而又提高了——它們是他古稀之年還能站在未來看當下的總補給、探訪世界本質和秘密的真入口。
他把書讀厚又讀薄,在文字裡觀察産業、分析企業,思考現在與未來,尋找規律,融進經驗,轉手就用一條條徐氏“順口溜”解構成創造性理解,做成一個個PPT,發進“美篇“裡,又在早上5點半左右,以「學習資料與君共享」為題,分享在每一個清晨的朋友圈。
這個時候,他不止是國務院原參事,國家發改委能源局原局長,也如艾倫・巴菲特,是個行走的圖書館。他在書裡向很多人汲取精神營養,這個名單很長:星雲大師、馬克思、恩格斯、赫拉利、梁漱溟、錢穆、陳寅恪……以便讓自己的思維開出花來,這個名單背後穿起來的閱讀路線圖,形成了他思考和分析問題的框架,變成了他的方法論、世界觀,他比别人搶先擁有信息優勢,自然也就練就了看到未來的思想。
這次拜訪,起因是為搜狐财經和能鏡聯合推出的《中國能源發展口述曆史》做一次先行溝通小會,兩個小時裡,我們與他敲定好之後的三個訪談方向。
但對于這次見面聊到的其他内容,我們卻始終無法割舍。盡管口語化的聊天稍顯随意,缺少嚴謹邏輯,但我們依然決定将這次見面單獨整理成如下10個觀點和一份有份量的書單。
透過它們,你依稀可以窺見一個終身學習者,如何用成長性思維觀曆史、看未來、思當下、長智慧。
A。看向未來世界的10個觀點
Idea 1 | 互聯網去中心化,本質是哲學問題
互聯網的技術本質是什麼?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互聯網協會第一屆理事會理事長胡啟恒,曾在央視财經頻道大型紀錄片《互聯網時代》中有過表述:所有的你讓我變得堅強,所有的我讓你變得更加有效,這就是互聯網的技術本質。
互聯網的偉大之處就在于去中心化,人人都是編劇、人人都是導演、人人都是攝影、人人都是演員,拓撲連接,六度空間,每個人都很偉大,每個人也都很渺小,但去中心化是技術性表述,它的本質是哲學問題,要了解去中心化,就要學好《共産黨宣言》。
馬克思在《共産黨宣言》中提出“自由人”的概念,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并預見未來是自由人的聯合體,這是馬克思為之奮鬥一生的共産主義理想的最高追求和價值目标,這一目标,在過去無法實現,但在互聯網時代,卻已經真實可觸。
Idea 2 | 如要打開未來之門,先就要改變思維方式
恩格斯講過:世界上最美的花朵是思維的花朵。新的科技帶來新的文化,新的文化帶來新的世界,新的世界帶來新的視角,新的視角帶來新的思維。
世界人口70億,思維方式也不盡相同,如果拿中國人的思維去套用全世界,非但别人不認可,自己還會犯錯誤。現在我們有一種現象——玩着智能化時代的技術,拿工業化時代的鑰匙,滿腦子封建時代的思維方式,想打開數字化的大們,如此,門是打不開的。倘若要打開未來之門,首先就要改變思維方式,要把問題思考得很深,思考到根本,思考到哲學。
大家現在都在說數字化,什麼是數字?什麼是數據?什麼是區塊鍊?區塊鍊的初心是什麼?不考慮清楚它們的本質,無法做出正确的判斷和行動。
Idea 3 | 一切經濟都歸結于時間經濟
馬克思還有一個經典洞察:一切經濟都是時間經濟。現在都在講5G,5G的本質是什麼?就是縮短時間。
“秒殺”二字時常被大家挂在嘴邊。關于這個問題,我在新華社一個論壇上曾經做過一次演講,編了一個順口溜:秒殺算什麼,毫微納皮飛,在線相同步,數據賽黃金。
規模化、流水線時代,管理以分、秒來計算,各部門分立存在,管理是管理部門,人事是人事部門,設計是設計部門,财務是财務部門,銷售是銷售部門,材料是材料部門。
但工業互聯網,是毫微納皮飛的時代。柔性化服務、個性化定制,管理、設計、銷售,一個需求變化,各部門都有反應,而生産也将不再需要流水線,甚至,當共享經濟越來越普及,大量産品包括汽車在内将不再收費,取而代之的是知識、數字服務費用等。
工業時代考核的是勞動生産率,而工業互聯網考核的是知識生産率,工業互聯網平台的本質就是提高知識生産率,這些變化,會最終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們的思維方式——從點思維,到線思維,到面思維,到體思維。
Idea 4 | 大數據最重要的是改變了生産關系
曆次工業革命改變的其實都是人性。第一次工業革命,造就的是無産階級,第四次工業革命(工業4.0),造就的是無業階層,社會向無緣社會、單人經濟、一人食、低欲望社會轉變,GDP不會再陡然增長,其中蘊含的關系,也将是互通互聯、雙螺旋發展的競争,是數字智能、網絡協同,人性最終要走向互幫互助、協同共享。
未來的世界沒有一個戰士能單獨打仗,沒有一個設備是單獨運轉,沒有一個行業不能跨界,沒有一個零件不能說話。所以,我們講大數據是技術革命,但更重要的是社會革命,它改變了生産力,但更重要的是改變生産關系。
Idea5 | 未來汽車就是發電廠
現在無人駕駛海輪、無人飛機都已經在海上遊、在天上飛,無人駕駛汽車一旦商業化,也會給交通道路帶來巨大的改變,屆時,道路将要減1/3多,未來汽車不是汽車,是機器人,是AI,他們數量衆多,無線連接起來,是發電廠、是城市能源互聯網中的一個節點。
Idea6 | 《覺悟》講的就是綠色低碳發展
星雲大師的《覺悟》一書,從佛教角度看世界和綠色低碳發展。我十幾年前讀完,看完後,寫了幾句順口溜——自然依賴平衡,生命全在循環,你我互為搖籃,同體共生繁榮,其實這就是此書的主旨。
第一句,自然依賴平衡。世界出了問題,要低碳發展,因為二氧化碳排放不平衡,第二次工業革命以前,地球總二氧化碳含量為280ppm,現在是410ppm,巴黎協定要控制到450ppm以下,讓世界升溫不超過2度,一定要建立這種概念和思考框架,否則沒辦法思考問題。
第二句,生命全在循環。人體九大系統,運動系統、消化系統、呼吸系統、泌尿系統、生殖系統、内分泌系統、免疫系統、神經系統和循環系統,一旦不循環,就會面臨死亡。你我互為搖籃,同體共生繁榮。這其實是在講生物的多樣性,自然豐富多彩,生生不息。
但要看到,二氧化碳并非壞東西,沒有它我們無法收獲糧食,也沒法獲得發展,所以要科學地看問題——碳從哪裡來,能為我們做什麼,帶來什麼問題,如何解決,否則,因為不懂科學、不懂規律,求快求大,就會産生運動式減碳。
Idea7 | 未來經濟必然是自主經濟
沒有自主經濟,沒有平衡經濟,不可能實現可持續發展。為什麼我們搞雙碳,根本原因是大自然不需要人類,人類需要大自然,人類正走在一條不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上,中國最大的問題不是經濟,而是人口的可持續發展,觀點要變,不見得人口就一定要多。
赫拉利三本簡史《人類簡史》、《今日簡史》、《未來簡史》,我總結為三句話:一是終結人類的勞動權利,二是終結人類的自由意志,三是終結人類文明曆史。要看到這種趨勢,看到未來人的工作越來越少,無業階層出現。
以前我們講計劃經濟,以後叫計劃生産,經濟還是市場經濟,但需要什麼,社會給你算好——人要可持續發展,資源不夠,所以就要按計劃生産。按市場經濟運轉。
Idea8 | 閑置就是浪費,使用而不占有
閑置就是浪費,使用而不占有,未來經濟是共享經濟,産品不要錢,但收服務費、使用費,從而根本上改變了生産關系。
Uber怎麼來的?Airbnb又為何出現?必須要思考它們的初心是什麼,是如何重構生産關系的,事實上,曆次工業革命,表面是工業革命,實際背後都是社會革命。
平衡經濟、自主經濟、共享經濟,綜合起來,就是智慧經濟,實質是數字經濟。要走向三個方面,數字化的服務經濟、數字化的實體經濟、實體的數字化經濟,不是人們說的虛拟經濟問題。
Idea 9 | 無業階層正在形成
以2016年3月15日阿爾法狗戰勝李世石為标志,人類已經進入智業時代。第一次工業革命形成無産階級,第四次工業革命形成的是無業階層,大量的人将失去工作,人類社會開始由多數人養活少數人的時代,進入少數人養活多數人的時代。
現在發生在美國等西方國家的一些紛亂,本質上跟第一次工業革命中失去工作的人砸爛機器一樣,因為科技的發展使他們已經失去工作或面臨失去工作的風險。
西方世界某些地方正在為此試點新的工資制度UBI, Universal Basic Income即“全民基本工資”,由政府無條件向每個公民定期發錢,旨在使每個人擺脫貧困,鼓勵他們參與市場經濟并保證他們最基本的需求,包括食物,住房和衣物。這不僅需要西方國家采取措施,也需要引起我們的重視和研究。
Idea 10 | 必須向數字王國移民
未來的數字王國,有四種人,原住民,移民、難民、禍國殃民。我們很多人都還停留在難民的階段,一定都要向數字王國移民,不移民沒有辦法發展數字經濟,沒有數字貨币的數字化不可想象,沒有數字經濟的數字貨币也不可想象,沒有區塊鍊,更是無法想象,盡管很多人對區塊鍊依然充滿誤解或者概念模糊。
目前,中國互聯網用得好的還是消費互聯網,工業軟件、芯片等依然依賴進口,這些發生的根本原因還在于我們思維方式沒有轉變,沒有真正構建互聯網思維,欠缺數學思維、市場思維、生态思維和熵論思維,尤其後者,倘若在一個封閉社會中,不斷增加摩擦,會帶來毀滅性的後果。
B。一份書單
事實上,由于黃斑變性,徐錠明的左眼幾乎已經看不見了,右眼的視力也降到很低,他把字号調到2号,依然堅持在電腦上閱讀。
他讀有用之書,也讀“無用之書”,他鑽到書裡,又總能跳脫出來,用理性保持判斷力。
以下書籍是我們聊天時,他提到的,我們一一整理出來。它們都是他某一階段的精神燃料,讓他能夠點燃手裡的火把,盡量照出一個真實的世界。
No.1
《人類簡史》、《今日簡史》、《未來簡史》
作者:尤瓦爾·赫拉利(Yuval Noah Harari)
終結人類的勞動權利,終結人類的自由意志,終結人類文明曆史,未來人的工作越來越少,無業階層出現。
No.2
《三體》、《北京折疊》
作者:劉慈欣、郝景芳
一個國家的科幻水平決定科技水平,不看怎麼知道未來要去哪裡,未來的世界決定于年輕一代的想象力。
No.3
《陶威爾教授的頭顱》
作者:亞曆山大·别利亞耶夫
這本科幻書,始讀于我的小學時代,看得我目瞪口呆,一顆“科技無限”種子就此種下。
No.4
《理性、真理與曆史》
作者:希拉裡·普特南
世界公認的人工智能前沿書籍。
No.5
《特别狠心特别愛》
作者:沙拉
中國教育和猶太教育的理念和精華。
No.6
《鄉下人悲歌》
作者:J.D 萬斯
美國當今的階級分析法。一位現在美國生活的年輕人推薦,不看此書不懂美國。
No.7
《吾國與吾民》
作者:林語堂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此書在美國連續幾年位居榜首,美國人讀此書,會跟着笑、跟着哭。講中國故事的大師級範本,非《吾國與吾民》莫屬。
No.8
《中國人的精神》
作者:辜鴻銘
在他那個年代,流傳一句話,德國人到中國來,可以不看長城,但不可不看辜鴻銘。
No.9
《這個世界會好嗎》
作者:梁漱溟
即将過六十歲生日的前清民政部員外郎、學者梁濟問兒子梁漱溟:“這個世界會好嗎?”正在北大當哲學教師的梁漱溟回答:“我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裡去的。”
No.10
《覺悟》、《得失》
作者:星雲大師
從佛教視角看待世界的發展和運轉。
No.11
《代溝》
作者:瑪格麗特·米德
人類學家,試圖從社會文化的角度來解釋代溝問題,根據文化的傳遞方式,提出了世代問題上的三種文化類型:前喻文化時代,并喻文化時代、後喻文化時代,正是這些社會文化的差異,導緻了“代溝”的産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