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的喪葬文化中,有“頭七”的說法。所謂“頭七”,就是逝者過世後的七天裡不可下葬,需停靈于靈堂上,直到頭七一過,這才掘土下葬。由于地方風俗的不同,有些地區的喪葬流程并不遵循“頭七”,但至少要停靈三天。
實際上,這種習俗很是令人費解。
因為,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失去生命體征的肉體已經開始腐爛。若是冬季氣候幹冷倒還好說,若是濕熱的夏天,停屍三天或七天,遺體恐怕會被微生物分解而散發出臭味。且看當年秦始皇嬴政死于沙丘後,李斯、趙高秘不發喪,最後,不得不用鹹魚掩蓋屍臭。
根據考證,停屍三天的風俗,始于東周早期。在醫學領域,扁鵲的地位比華佗還高,被奉為古代醫學的開山鼻祖。傳說,年輕時的扁鵲來到虢國,發現全國的老百姓都面帶悲傷,于是,他便詢問路人發生了什麼事。
路人告知扁鵲,虢國國君的公子幾天前不幸因病離世,是以舉國上下都在哀悼。扁鵲是一名醫者,自然會對國君公子的死因好奇,他問路人公子是因何疾病過世的,熟悉内情的路人告訴他幾天前公子血氣不通,所以,邪氣在體内積累過多,這才暴斃的。
扁鵲行醫多年,曾見過因氣血不暢而假死的狀況,他覺得公子所患之疾與早年自己遇到的病例差不多,于是,便求見虢國國君,說自己或有可能讓公子還魂。扁鵲對國君說道,可以先看公子的腹股溝處是否有溫度,如果有的話說明人還可以救活。
幸虧公子還未下葬,所以,國君立即派人檢查,發現公子的腹股溝處果然還有餘溫。接下來,扁鵲在公子的周身大穴上插了幾枚金針,太子氣血順暢後,竟奇迹般地“複活”了。人們聽說這件事後,紛紛感慨幸虧虢國國君不忍心與公子陰陽兩隔,所以多停了幾天靈,否則,虢國公子難免會被活埋入土,到時候就算他還有救,也會被憋死。
關于這種假死被活埋的情況,在東周時期的确出現過。
我們知道,周代的醫學領域尚不發達,人們的觀念還沒從“信巫”轉變為“信醫”。在當時還沒有腦死亡這一概念,一旦人出現了假死的狀況,沒有了呼吸和脈搏,就會被判斷為死亡。病人假死後,大夫或巫師便直截了當地宣布病人死亡,安排家屬準備後事。
所以,在這一時期如果未經停靈這一步驟,遺體便會被封入棺木,埋進土裡。假死的病人若悠悠醒轉,無疑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隻能在地下被困死,釀成人間悲劇。
在《左傳》中就有記載:
“冬,晉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出绛,柩有聲如牛。蔔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将有西師過轶我,擊之,必大捷焉。”
顯然,晉文公這老爺子隻是假死,所以,靈柩中才會傳來聲音。但蔔偃卻自作聰明,一如既往地将這一現象作為“預言”,引導晉人打了一場勝仗。
殊不知,向來理性的他竟看走了眼,就是因為晉文公未死,所以才會在棺材裡大喘氣,但卻被視作“君命大事”的表征,着實悲哀。
當然,停靈這一習俗,除了防止逝者假死外,還有一種人文關懷的因素在裡面。
人一旦死去,那麼這個人的存在便會在世界上消失,人們對他的回憶亦會随着時間被抹除。所以,不論親朋好友曾與逝者有過多麼美好的回憶,它們都在斯人已逝過後消散。因此,人們想借停靈的時光,好好緬懷與逝者之間經曆的一切,鞏固這些回憶,讓它們留存得更加長久。當然,其中亦有一部分僥幸心理起作用,親朋好友希望逝者隻是昏睡假死,或可在這三天内醒來。
亦有一種說法是,逝者的靈魂會在“頭七”的這天回來看一看,最後再領略一下這個令他不舍的大千世界,然後重入輪回投胎轉世。屆時,他前世的肉體就成了無用的軀殼,即可入土。在停靈的這幾天裡,親朋好友會幫逝者完成一些未了的心願,倘若逝者“在天有靈”或“泉下有知”,那麼他一定會安下心來。到了最後,一捧黃土陰陽兩隔,才算是真正的“入土為安。”
并且,在死者“頭七”返家之時,家人應該于魂魄回來前,給死者魂魄預備一頓飯,之後必須回避,最好的方法就是睡覺,睡不着也應該要躲入被窩。如果讓死者魂魄看見家人,會令他記挂,便影響他投胎再世為人。亦有一些地方會于家中燒一個梯子形狀的東西,讓魂魄順着這趟“天梯”上到天上。内容出自《北史·胡國珍傳》:“國珍年雖笃老,而雅佛法”,及薨,“诏自始薨至七七,皆為設千僧齋”;《北齊書·孫靈晖傳》:“從(南陽王)綽死後,每至七日及百日終,靈晖恒為綽請僧設齋。”
當然,此風俗并不是迷信,而是民俗文化的一部分。
畢竟,即便沒有假死還魂和頭七返家的說法,活着的人也需要一個緩沖的時間,接受斯人已逝的事實,好好看看故去的親友。
“七”這個數字,在中國的意義很大,中國的喪葬文化中,不光有“頭七”,還有“做七”,就是頭七之後的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七七。
那麼,為什麼會有這些呢?
筆者認為中國的“做七”習俗,來源于“生緣說”,大約在佛教傳至東漢後到南北朝這段時期内形成,從唐初起突破信衆範圍,走向了世俗化。
那麼,為何要規定“七”為忌日呢?
謂人生有六道流轉,在一個人死此生彼之間,有一個“中陰身”階段,如童子形,在陰間尋求生緣,以七日為一期;若七日終,仍未尋到生緣,則可以更續七日,到第七個七日終,必生一處。所以,在這七七四十九天中,親人必須逢七為亡靈超度、祭奠。
參考資料:
【《中國的喪葬習俗》、《瑜珈論》、《去佛齋說》】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