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文忌平鋪直叙,貴能波瀾起伏。
這一特點在中國古代詩詞中表現的尤為突出。有時,詩歌描繪的景色與詩人抒發的情感是相反的,利用截然相反的事物在人内心形成的反差來達到一種藝術效果,實為樂景寫哀情。這種情感的抒發,自有一番韻緻。
“以樂景寫哀情”的手法在《詩經 小雅 采薇》中就可覓得蹤迹了。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出發時,春意盎然;歸來時,已是白雪皚皚,家裡的她還好嗎
“楊柳依依”是樂景,寫的卻是離家做征夫的哀情; 清人王夫之在《姜齋詩話》裡這樣評價這四句詩:“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也就是說當初離家出征的時候,心裡是悲傷的,卻用楊柳春風這樣的明媚春光來反襯,藝術效果突顯了出來。
唐朝詩人李華的《春行即興》。
“宜陽城下草萋萋, 澗水東流複向西。芳樹無人花自落, 春山一路鳥空啼。”
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他的孤獨你可懂?
這首詩情景交融,以情馭景,以樂寫哀,句句含情,凄美孤寂,歎惋深沉。
《春行即興》寫于安史之亂平息後不久。詩人帶着仕途不利的忡忡憂心和國家敗亡的綿綿長恨,在落英缤紛黃鳥空鳴的春天經由宜陽(今河南宜陽縣)時,因對眼前景物有所感觸,即興抒發了國破山河在,花落鳥空啼的愁緒。
四句詩,句句景,構畫出了被詩人感情沾染過的春天。——宜陽城下的草,長得非常茂盛,山澗的水向東又轉向西流去。芬芳的花兒無人欣賞也就自己零落了,在春光滿山的小路上,鳥兒在空闊山林中孤獨地鳴叫。
詩人寫暮春的風景,草、水、樹、鳥,動靜結合,聲色俱美,仿佛把讀者也帶到了這種意境中。而花開無人賞,鳥鳴無人聽,作者的失意和不遇知音的心情也自然可見。
“宜陽城下草萋萋”, 讓我們不能不想起杜甫《春望》中的名句——“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别鳥驚心。”
杜甫的詩成為了曆史的忠實記錄者
鳥語花香,本是令人賞心悅目的景色,花鳥本是娛人之物,但因感時恨别,使詩人見了反而淚落心驚。這樣以樂景襯哀情,就使哀情更哀了。
“春山一路鳥空啼”,春山一路,不僅使人想象到山花爛熳,鳥語宛轉的佳境,綠草、芳樹、山泉、鳥語,都是一些宜人之景,但是這些景色都是以樂寫哀,為襯托詩人凄涼的心境服務的,它充分顯示了詩人對時代的深沉歎惋。這裡同樣運用了“以樂景寫哀景,一倍增其哀”的傳統表現手法。
這裡我們又不能不憶起杜甫的《蜀相》: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鹂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黃鹂啼唱雖婉轉,但聆聽之人卻悲傷難抑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鹂空好音”是樂景寫哀:武侯祠内翠柏森森,芳草萋萋,堂下的碧草亮得耀眼,映得石階泛起一片綠光;黃鹂在密葉間婉轉啼唱,隻聞其聲,不見其影,更覺美好誘人。
盎然春色令人賞心悅目,然而詩人的心情是悲傷的。碧草、黃鹂固然怡目悅耳,但是無人欣賞,隻好自生自滅;丞相祠堂如此冷清,悄然而無人迹,丞相身後如此寂寞,難道他的千秋功業、偉大精神統統被人遺忘了嗎?“自”“空”二字是對壯志未酬、赍志而殁的古代英雄的追念,也是對當代英雄的企盼和呼喚。詩人的一片詩心,全在此處凝結。我們應透過喜樂之景領略詩人的歎惋之情。
懷念喟歎的雖是諸葛,但任誰也明白這是在抒己之憤懑悲傷之情
杜甫的《登樓》更令我們肝腸寸斷。
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
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
北極朝庭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
可憐後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父吟。
詩中“花近高樓傷客心”“錦江春色來天地”兩句,描寫花朵盛開,豔麗多姿,給人以賞心悅目之感;錦江的無限春光好象是随着那浩浩蕩蕩的江水到來,充盈了天地,景色廣闊雄渾,無限生趣。但這一切卻引起了杜甫的傷心,使杜甫産生了曆史滄桑的悲涼感,這種寫法是典型的“以樂景寫哀情”的手法。
王維一首《送元二使安西 》,讓我們領略到了“樂景寫哀情”的精妙。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故友離别,一切盡在不言中,飲下此杯,莫回頭
詩中的景是亮麗而美好的,情是依依難舍讓人心生惆怅的離别之情,情景之間有點不“和諧”。詩是“樂景寫哀”,正是這種“不和諧”把惜别之情表達得格外濃烈,“增其一倍之哀”。
宋代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間”,以愉快的筆調寫他從京口渡江,抵達瓜洲。“春風又綠江南岸”描繪了生機盎然的景色,而平時人們在引用“春風又綠江南岸”詩句時,也大都是用它來描繪美麗春色、表現喜悅心情的。
這裡看似寫江南春天美景,實則是以樂景寫哀情,一倍增其哀。而“春風又綠江南岸”句的重心,也當在“又”字,而非“綠”字,詩人着重描寫的不是江南春色如何之美,而是要感歎自己官身不自由,有家不能歸,竟不如一年一度回到江南的春風。真是憂心忡忡,扼腕而歎,好一個“愁”字了得啊!
崔颢的《黃鶴樓》是一首感懷身世之作。頸聯“晴川曆曆漢陽樹,芳草萋萋鹦鹉洲”寫的是一幅明麗開闊,生機盎然的自然之景,然而現實社會卻是這樣如此醜陋渾濁,我的天地卻是這樣的暗淡。詩人以樂景襯哀情,眼前景與“心中景”形成了極大反差,一股悲涼的情感油然而生。
唐代元稹的詩《行宮》更甚一步。
寥落古行宮,宮花寂寞紅。
白頭宮女在,閑坐說玄宗。
紅花與白發,對比鮮豔,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悲哉恸哉
這首詩抒寫了宮女一生的凄涼,哀怨的情懷,寄托了詩人對世事昔盛今衰的感慨。詩歌所表現的是凄涼哀婉的心情,卻着意描寫"宮花紅",根據我們生活中的體會,紅花那熱烈的色彩,盛開的景象,往往烘托歡樂的心情,熱鬧的場面,生機勃勃的青春,但在這首詩中,卻與"古行宮""白頭宮女"形成了反差,盛開的紅花和寥落的行宮相映襯,讓人有一種時移事遷的盛衰之感,春天的紅花和宮女的白發相映襯,表現了紅顔易老的人生感慨;紅花美景與凄涼的心境相映襯,突出了宮女被禁閉的哀怨情緒——《唐詩鑒賞辭典》
還有的許渾《謝亭送别》讓我們進一步感知此等手法的妙處。
勞歌一曲解行舟,紅葉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遠,滿天風雨下西樓。
古人囿于交通和通信的落後閉塞,送别詩成為了詩歌的主要類型,共鳴共情
注:勞歌本指在勞勞亭(舊址在南京南)送客時唱的歌,後來成為送别歌的代稱。
這是一首送别詩,離愁别恨自然是詩歌抒發的感情。第二句寫景,"紅葉青山水急流"寫詩人送别朋友後所見的江上的景色。深秋時節,青巒疊翠,層林盡染,江水青碧,景色明麗爽潔,正是良辰美景,這應該屬樂景。但友人卻解行舟,平添傷感,這景色與離别的愁緒形成反差,景色越美,對歡聚的留戀之情越深,也就反襯出離别的愁苦。
李煜的《采桑子》更為典型。
庭前春逐紅英盡 舞态徘徊
細雨霏微 不放雙眉時暫開
綠窗冷靜芳音斷 香印成灰
可奈情懷 欲睡朦胧入夢來
春色将闌,莺聲漸老,紅英落盡青梅小
這是一首春天懷人的詞。上篇說亭前的紅花紛紛墜落,春天即将消逝,細雨迷夢中主人公終日愁眉不展。下篇說主人公獨自在綠紗窗下靜候伊人到來,情懷傷感,無可奈何下相思入夢。
“庭前春逐紅英盡,舞态徘徊”。展示了一幅庭前落英缤紛的畫面。春逐紅英,舞态徘徊,一副鮮活的暮春景象。但“細雨霏微,不放雙眉時暫開”,由落英缤紛而知春天将盡,從細雨霏微而愁煩不已,主觀的感受外射于客觀事物之上,落英細雨都染上了愁思。這裡用的就是“以樂景寫哀”的手法。
一首《望江南》寫出了曾貴為帝王,而如今卻變為階下囚的尴尬處境。
“多少恨,昨夜夢魂中。還似舊時遊上苑,車如流水馬如龍,花月正春風。”
江南再美,已是恨,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由于首句中的“恨”字,我們原以為會看到一個凄慘的夢。結果卻恰恰相反,出現的卻是一個興高采烈、歡樂洋溢的夢。對于李煜來說,重溫歡樂的夢,是他對“失去天堂”的晝思夜想的結果,同時,這種重溫歡樂的夢,的确要比品嘗痛苦的夢,會給他醒後帶來更加難以忍受的痛苦。這樣就造成夢中的歡樂與悲慘現實的強烈對比,從而收到了以樂寫愁的藝術效果。
“以樂景寫哀情”的寫景抒情手法正如瀑布,由于有了水位差, 才會呈現出瀑布的奇觀。這種手法正是把握了情感的落差問題, 從反面寫來把感情推向兩極,使之在一哀一樂之間,造成最大限度的感情落差。
理論的指導,讓我們理解詩詞更易更美
劉熙載在《藝概》裡,則把這種加大感情落差的藝術手法,稱為“襯跌”。他認為“詞之妙全在襯跌”。這個“跌”字,即是跌落之義。 其實,這種正面不寫寫反面,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反襯手法。
我們在欣賞古詩時,要準确把握這種手法,避免望文生義,誤解了詩詞的原意,我們将會愛詩,讀詩,品詩;賞詩中之美景,體詩人之境遇,歎自我之處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