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個煽情視角切入的話,描繪知乎十年應該冠之以節點性的回顧和社區産品成長之路。
但這顯然不符合知乎氣質。更何況,以知乎答主一以貫之的邏輯來看,知乎的十年于内容社區史不過是短暫的一截。如果和中文互聯網的宏大維度比起來,知乎也隻是其中的一段故事。
所以,聊知乎十年,也許不用編年體式的叙述,更不必上升到古早互聯網,從當下、從此刻就能說清楚。
這是一個知識社區、内容平台,有時新的前沿科技問答,也有老問題在互聯網時代的新呈現。而故事,離我們很近,也離我們很遠,近到是鏡像問題裡的「世界上的另一個我」,遠到是宇宙盡頭的好奇心投射。
01
内容産品前兩屏的故事
中文互聯網能活過十年的産品,大多在你手機的前兩屏裡,而知乎能幸占一角,說明還是有唯一性在。
這個唯一性是什麼?顯然不僅僅是那個調侃中的「精英世界」,而是更具體、可觸摸的價值。
在具體論述這個價值前,可能還是得把時間線往回拉十年。
是的,2010年,傳說中的平民話語權發轫之年,這一年除了3Q大戰震驚中文互聯網外,還發生了很多事,比如社交媒體的崛起、三網融合下的媒介革新。直到2011年初,知乎出現在我們面前。
在這之前,互聯網即使做内容産品也帶有很重的功能屬性,大家着眼點在技術,而非用戶,但随着社交媒體平台的初步誕生,互聯網作為媒體和傳播的整體調性,開始轉向「人」本身。也就是說,關注個體發聲、分享和互動,成為這個時代互聯網内容産品的底色,而從業者也開始更加關注作為主體的「人」。
不得不說,這是一個劃時代的變化,個人化内容在虛拟空間有了更強的存在感,人與人之間構築起社交關系網,而每個網絡節點間的互動也開始成倍增加。
在同樣的時間裡,知乎在幹什麼,它承接了互聯網哪一部分的需求,又進化出什麼樣的内容社區?
事實上,知乎的解法并不讨巧。在2010年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知乎在普世大衆的空間裡沒有顯示出更強的存在感,小衆、圈層感,極高的認知門檻,這是知乎早年最大的烙印。但這并不意味着,知乎就此走入曲高和寡的境地,相反,基于知乎問答社區特殊的信息傳播機制,以及獨特的長内容沉澱,社區影響力反而呈現厚積薄發的态勢,
知乎在用戶發問、解答、評論、互動裡,延展出了一個不可替代的内容場景,這個場景,就是知乎的唯一性。
舉個例子,對于當代用戶來說,單純的動态分享發在哪個平台都可以,但具象到某種人生決策與選擇時,你一定不願意接受算法的推送,而是更願意主動檢索。但大多數平台的内容都是散在的,并不具備系統性。而知乎不一樣,同一個問題下,有上百個回答,用戶甚至不必全部看完,就能從排列在前的高贊中,總結出最不出錯的那個選擇。
我們人生一定有無數個這樣的時刻,大到高考擇校、大學選專業,小到買個電子産品。
所以,開頭的提問就有回答了。知乎的價值與唯一性,其實就在我們的「好奇心」裡。
02
價值三重奏
知乎誕生的前兩年是邀請制。大V們在封閉社區裡開荒拓土,不用僞飾就拉開了精英階層的競技場。「剛下飛機,人在紐約」是知乎最初的「傲慢與偏見」
但最近幾年,知乎的謎面是什麼,謎底又是什麼?
六年前,時值知乎結束封閉測試第一年,知乎創始人周源接受「愛範兒」采訪。他說,希望知乎成為基礎設施級的産品,像搜索一樣滿足了人的普遍基礎需求,最終形态會是一個知識中樞,把各種需求和各種人在一個問題上連接了起來,形式上非常高效。
六年後的今天,知乎做到了嗎?一份知乎十年百問榜單或許能回答這個問題。
2011年,知乎用戶對手機APP的形态充滿好奇,2012年,知乎用戶對音樂付費展開長足探讨。而最近兩年,人們一邊關心嫦娥四号成功着陸月球,一邊對《流浪地球》裡的蚯蚓幹念念不忘。
回顧這一百個問題,輕易就會發現,十年時間于網絡世界是一瞬,于現實則是巨大的認知鴻溝,無論是來自行業内的技術大牛,或是幾十人關注的普通用戶,在知乎都有發問時刻,也都能獲得有價值的回答。
而從現在來看,如今的知乎,聚集了各行各業的專業人士,且用戶規模不斷增長,内容覆蓋範圍從互聯網領域向外延展。上至成年人實用的生活哲學,下至青年人極簡的人生建議,無數優秀創作者在這裡聚集、交流,話題數量、回答數量、評論數量也在快速增加。
截至目前,知乎已經積累了超過4400萬個問題和2.4億個回答。同時,它所呈現的知識深度與廣度,是知乎和知乎用戶沉澱下來的虛拟資産。
不僅如此,對于知乎來說,這麼多年來沉澱的影響力,早就不止于知識社區領域了。在内容産業或明或暗的争鬥中,知乎一直保持着自身的演化節奏,當底層内容建設有了一定厚度後,其他層面的建設也開始顯山露水。
比如,2014年舉辦的鹽Club,一個小衆的用戶聚會活動,在五年後的今天,已經演變為一個囊括文化、科技、經濟等各領域人才的行業盛會。上線一年的知乎鹽選會員,已經為用戶提供了超過5.7萬個知識服務産品:2000多場鹽選專欄,近1萬場知乎Live,3.4萬本優質電子書和講書,以及共計約1.1萬本國内外一線雜志。
濃縮來看,這十年來,知乎所構建的内容價值,在于承上啟下。它既承接了互聯網早期的文化幹貨、知識啟蒙,也開啟了移動時代知識分享與消費的雛形。
這兩年,知乎則在問答社區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從單純的圖文,擴展到集短視頻、直播于一體的内容聚合平台,同時兼具社區和媒體屬性,既是内容産品,也是公共輿論集散地,同時還是流行文化和消費文化策源地。
可以看到,知乎獨特的問答體系在奠定社區氣質的同時,正在醞釀更多可能性。
03
是理論地圖,也是告解之書
如何評價知乎?
答主們可能會給出這樣的回答:一個杠精出現頻率很高的内容社區,且對理性的聲音過于倚恃,以至于每個回答下注定要發生一場思想上的「交通事故」。
從用戶視角來看的話,我們可能過于習慣在知乎圍觀神仙打架、大V開挂了,甚至到了忽視其他高質内容的程度。
這是好事也是壞事,問答社區的稀缺物品是答主,或者說是知識,用戶認可它的專業性,因此社區才能借此建立護城河。但事實上,知識隻是社區的一部分,讓知識變得更有價值的,反而是普通用戶的問題。
這也是知乎此前能構成影響力的原因。人們更願意在這裡提問題,而不是在其他地方提問題。
知乎十周年,上線了一項特别的企劃——知乎十年曆。在這個企劃裡,每個用戶都可以看到自己在知乎這十年來的數據,注冊時間、第一個關注的人、第一次贊同,以及整個2020的浏覽數據。
無數人曬出自己今年的閱讀數據,有人相當于讀了13遍紅樓夢,有人相當于讀了兩遍哈利波特,還有人相當于讀了四本新華字典。
最近幾年,很多人都說,知乎十年,沉澱了,老了,但知乎十年曆的廣泛傳播告訴我們不是這樣。
從這些閱讀日曆就可以看出,好奇與新知依然是知乎的底色,從PS5的上手體驗到賽博朋克2077的文化解讀,再次世代的問題,知乎都有答案,再具象化的腦洞,知乎答主都能一本正經地援引。而這些問題,你發在抖音、微博、朋友圈,都無法引起波瀾。
知乎是不同的,這種不同,在于社區本身的兼容并包。舉個例子,你可能有一種既定印象,比如,小紅書是網紅種草的天下,微博是有名的星粉互動陣地,抖音、快手是殺時間利器。而知乎,入口很淺,但内容很深,你可以随便刷刷逛逛,派遣時間,也可以很認真地汲取内容。
準确來說,知乎既有「鏡式認知」,也有「燈式認知」,人們可以在這裡尋找技術流回答,也可以獲得靈光啟示。前者代表着一種可以按圖索骥的知識内容,而後者則教會我們探索未知世界的方式。
大多數内容平台在做的,不過是短平快的熱點解讀,互動性雖強,但無法沉澱,甚至難以形成最基本的信息傳遞和互動,也就難以構成文化影響力,而知乎不同,它以「謝邀」而開啟的,是一種論證,是内容創作和解讀,且參與的人,是疊樓一樣在增長的,長久疊加後的文本厚度不亞于垂類書籍,甚至在觀點的多樣性與可讀性上要遠超某一類單體解答。
本質而言,現在的知乎在滿足用戶「問與答」兩方面的需求外,還承擔着通過問答實現信息傳播和輿論發酵的任務。它一方面像百科全書一樣,是一張不斷自我填充的理論地圖。另一方面,又記錄與折射着整個時代,從個人命運的微小轉折到整個社會的群體焦慮,知乎也是中文互聯網少有的告解之書。
所謂「知識造城」,不外如是。
04
下個十年,繼續好奇心
内容行業的進化和洗牌常常給人一種錯覺,仿佛中文互聯網時刻身處大變革的前夜。
但事實是,新故事并不多。即使到2020年,在中文互聯網說代際故事的也大多還是老面孔,短視頻算是很新了,至今也有四五年,遑論其他。
而就知乎而言,好奇心的故事遠未到終局,而今走過的,不過是内容長河一隅。
總的來說,知乎也好,其他平台也好,做内容産品,最重要的是,要在洶湧的變化中保留基本的控盤能力,快一點或慢一點都沒關系,嘗試新的東西也很好,隻是得明白,社區是内容、用戶、文化這三者來構成的。
這兩年,知乎的大衆化趨勢不停為一些人所诟病,但實際上,大衆本身并沒有消解其作為知識社區的角度。内容創作要論深度,仍以知乎為代表。隻不過,随着觸網用戶的增加,這一代人的内容消費需求發生了變化,相比以往,如今的設問沒有那麼多既定的圖景了。
知乎為此也在打造新的知識網,從去年推出鹽選會員服務體系,到今年上線圖文轉視頻工具,一切頂層設計和底層設計都還在叠代中。
以十年為刻度,丈量知乎,這個從問答社區壯大而來的内容平台,如今正處在他新十年的關鍵節點。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