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下方文字觀看視頻
王德峰教授: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淵源
一、當下中國社會的兩個基本問題1.整個民族沒有精神家園——沒有一個階層有生命幸福感、找到安生立命的地方。從一個物質上普遍不滿足的時代,進入了一個精神上普遍不安甯的時代。
2.普遍的信任危機,社會處于解體的邊緣。并沒有由于資本邏輯的引進,而形成一個理性的社會秩序,獨立的個人彼此之間并未形成按照理性做基礎的契約的原則打交道。
二、我們學不成西方——學習西方的沖擊1.西方資本的特征及其形成的社會原則
資本的增殖,把全世界人的消費需求看成市場,把整個地球的自然資源作為資本增殖的材料。資本也帶來了真正的世界史,結束了各民族孤立發展的曆史。
資本邏輯所要求的社會關系的主導原則在獨立的個體之間,建立以理性為基礎的契約,于是西方的人權的原則和人道主義的原則被廣泛地接受。那中國文化之中的社會原則如何體現與重建?
2.中國人為什麼學不成西方?根源在哪裡?在漢語!
語言的科學觀——語言是人發明的一套符号工具的系統,用于保存和傳達信息和知識。而海德格爾說,language is the home of existence 語言是人類存在的家。人類對世界的經驗和理解,都是在語言之中;最基本的生存情感也是在語言之中,漢語存在一天,就仍然在中國思想中。
一個語言的消失,是一種對世界理解框架的消失、生命情感特征的消失。
eg:中西基督徒在禱告時内容的不同:不是西方的神學觀念,不是有罪的靈魂亟待拯救,而是對現實生活需求的祈求,祈禱能獲得神的幫助以滿足需求。
凡是凝聚了中國人生态度的中國文化精神的詞語,是無法翻譯成歐洲語言的。
eg:緣分,将偶然性和必然性統一在一起,西方人難以理解,西方的理性主義,其所做的一切事情來自明确的理性的計劃和意志的執行。
3.《金剛經》佛教三句義與破除實體觀念
如來說世界——如來說有一個世界,但千萬别把這個世界看成是實體;
即非世界——就不是世界,世界不是作為實體存在,但也不能否定這個世界。
佛教以為萬事萬物皆“緣起性空”,即自性本空,萬物由各種因緣、條件聚合而成,但條件會聚合也會離散,緣彙則生,緣離則滅。不要因為性空便執着于空。世界作為實體是不存在的,要以空的态度視之;但作為緣起的世界是真實的,不能因為性空而否定緣起的真實性。
是名世界——所以稱它為世界。世界本身是一系列的緣起,緣起本身要确認為實體。
證婚詞——如來說你們是夫妻,即非夫妻,所以是夫妻。
注解:男女今天結婚了,如來也承認;馬上要開始婚後的生活,首先會經曆一個磨合期,會發現對方不符合心目中的理想,即非夫妻;但千萬别停留在這個階段,因為正是這樣,所以才是夫妻。
當兩人在戀愛時,雙方心目中正在尋找一個各自心中理想的丈夫或妻子,然後他們結合了,彼此用一個實體的标準來衡量對方。但會發現,這是個錯誤的,因為實體本不存在,沒有誰是天生的丈夫或妻子,這個身份是彼此把對方做出來的,這叫做交互性關系,缺了一方就沒有另一方,也叫做緣。
三、西方哲學與宗教1.西方的原始宗教:此岸與彼岸——契約的神聖化
原始宗教、希臘神話構造出一個宙斯和諸神的超現實世界,諸神之間形成了某種道德法則和秩序。
構造神的秩序的目的是什麼?為了讓人間的秩序由其神聖性的遵循。為何需要神聖性?
根源首先在于地理環境。中西文明的差異:中國是内陸國家,在自然村落長久定居,人與人之間有血緣關系可以追溯,群體之間可以用親族關系做基礎來奠定社會秩序。
古希臘屬于海洋文明,當不同的部落在一個海島相遇,由于彼此之間沒有血緣關系,為了建構社會秩序,隻能采用契約。但如果是人定的契約,也是可以被破壞的,因此要想辦法讓契約變得神聖,就構造了一個神的世界,用神與神之間的秩序道德來規定人間的秩序。這是西方哲學之前的宗教的基本任務。
宗教的本意,是恢複人與神之間所訂立的契約,重建這個契約叫宗教,重建人與神之間的契約叫宗教的活動。
西方哲學起步之前的西方宗教思想已經區分出兩個世界:現實世界與神的世界,一個此岸、一個彼岸。
2.西方哲學起步之後——柏拉圖的“理念論”——曆史進步論
柏拉圖不再用宗教的語言說話,代之以理性的語言,用理性的語言構造出一個彼岸的”理念世界“。
每一個感性的事物,都是對理念的不完善的模仿、分有。eg:必要時,手表可作為錘子,手機也可作為錘子,去錘一個圖釘,錘子之為錘子,不在于其具體形象,而是人的心中有個錘子的理念。
由此推理出的重要結論:
A.現實世界是不完善的、有缺陷的;因為現實世界都是由感性事物構成,而感性事物隻是對理念的不完善的模仿。
B.現實世界與理念世界之間的差距,是能夠通過改造來糾正的,理念世界可以作為改造現實世界的指引方向,西方由此提出了”曆史進步論“,可以創造出自然界本來沒有的東西
西方的改造世界VS中國的天人合一:
中國思想文化之中,很難發展出西方的技術,改造自然物的方法不是處理它、改造它,而是更好地實現天人合一。
3.理性的社會秩序
社會生活不再有唯靈論的光環,而是遵循理性的原則,因為理性的安排帶來了效率。
四、中國的哲學——儒佛道1.中國的佛教:佛在世間衆生
佛教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宗教,本質是無神論的,因為民間信仰的方式,才取得了神的形象、神的地位。佛、菩薩、羅漢,都是普通的人,因為修佛修到了一定境界,才取得神的形象。Buddha的本意是覺悟者,佛就是覺悟者,衆生現在還不是佛,是因為還沒有覺悟,但是衆生都有佛性。佛學不是神性,衆生是尚未覺醒的佛,佛是已經覺醒的衆生。
2.道不遠人——天道不在彼岸世界,而在人民的生活中。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明德“是人本有的仁心,相當于禅宗講的佛性,人人都具備,是一種天地之性。而人有了肉體,便具有器質之性,飲食男女、趨利避害,肉體之欲讓明德被遮蔽,于是要明”明德“,也叫做複性之功夫,恢複人本有的明德。”萬物皆備于我,反身而誠樂莫大焉。“(與之相反,基督教認為,人本身具有的是原罪,人的希望在于上帝對我們有罪的靈魂進行拯救。)
”親民“是進入和真切體察人民的生活,是明明德的途徑。”在止于至善“,達到最高的完善,像人生的最高目标。
VS西方:真理不懸在現實人事之外,而就在人事之中。
3.兩種境界——神秀與慧能的偈句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神秀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慧能
神秀——什麼叫修行?我們本有明鏡般的心,很幹淨,現在出了問題,叫做煩惱。煩惱來自何處?來自現實世界,現實世界充滿灰塵,叫塵世。所謂的修行就是把本來明鏡般的心,跟現實的塵世之間隔開。遠離現實人生,遠離衆生之煩惱。(小乘度己,大乘度人。)
領會佛法、見到佛性、進入菩提之智慧,前提是要看到,人世間的煩惱與智慧來自同一根源——人的本心。本心會生起兩種念——妄念,即煩惱;正念,即智慧。煩惱與智慧皆來自本心,産生于同一處。
慧能——先否定了煩惱和智慧的對立,集中于”無“。但停留在”無“(無樹、非台、無一物)也不行,要把”無“再”無“一次,即”空空“。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住”即停留、執着,是“住相”。“相”是把世上所有事物與人都區分出高低貴賤。停留在這種區分中,叫“住相”。
“無所住”,即無所區分,不等于什麼都沒了;“而生其心”,“心”即自本心,也叫自本性,即佛性。
如果世上本無煩惱,要智慧幹嘛?所以佛法在世間,天道在人民生活之中,衆生的煩惱以及克服煩惱的努力就是天道的體現。不要害怕煩惱,煩惱是用于修行的。
五、中西方思想之比較兩點基本認識:中國無宗教,中國有哲學。
A.中國不承認彼岸世界,不承認真理在彼岸世界裡;
B.中國人所能接受的真理,不是理性邏輯的真理,而是生命情感的境界。
1.理性VS人生哲學
人生哲學——升華人生情感,是中國哲學的基本目标。不是給一些幹巴巴的理性規則,而是訴諸生命情感本身,将人生的真相說出,然後讓我們去體現、去發揮自身的生命情感時都”中節“。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
無邪者,誠也,性情之正。人活在世上,讓我們站在大地上的,是生命情感,絕不是頭腦的理性。
人無時無刻不在情感之中,當我歡樂時,我就是這份歡樂,悲哀時,我就是這份悲哀。人生哲學的用力所在,是生命情感的規範和升華。
中國哲學是每個人的人生教科書,而不是理論的書。中國經典讀的時候,會讓人心生喜悅,法喜充滿,一下子将生命的某個方面看通了,不一定是理智上的通,而是生命感受上的通。放掉小我、融入宇宙,此等感受,無可名狀,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西方哲學剛好相反,對世界的理解是羅格斯中心主義,第一等級理性、第二等級意志、第三等級才叫情感。
2.推理的真理VS直覺的真理
西方哲學是一個個範疇推演的,要通過理性地思考,一環扣一環,邏輯上十分徹底和周密,此謂推理的真理。
中國哲學在于滋養心靈,涉及到生命本身的種種生命情感,能讀得懂,在于有過一份生命感受。一句話并不是靠推理得出,而是聖人将其所見所感直接說出來,告訴别人,此謂直覺的真理,需要别人慢慢體會。
推理的真理與直覺的真理,哪一種更為根本?
西方邏輯有三段式,一個結論是以另一個推論為前提的,一個推出另一個,依次相推,由此将向源頭無窮追溯,直到最後有一個結論不需要經過推斷得出,那這個結論一定是直覺所得。
中國哲學,全都是可作為不需要前提的直覺的真理。所說皆所見所感,見是心靈的見到,偉大的直覺。
3.儒家與道家的互補與結合
老子:反者道之動。
世界上所有事物都必然走向其反面,這不是任何推論的結果,而是對世界的直觀判斷。
A.要得到一個事物,就要從其反面開始。
B.要長久地保持一個事物,必須讓這個事物包含其對立面。如果沒有一種能力包容其對立面,将很快結束。一切順利都包含其對立面——困難,困難時恩人,敵人是老師。
道家沒有教給我們一個道德标準,而是傳達如何在世上自由一點、更自在一點,不論好壞與善惡,隻是有這麼一股變通的力量,如果光有道家,容易是非不分,形成一種奸猾的人生态度。
為了保持道家這股力量朝着正确的方向前進,擁有其正當性,必須要有儒家作為基礎、前提,因為儒家指明了要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
4.中國古代思想的現實意義
中國古代的思想,不能簡單說成是古代朝廷的意思形态的用法,中國儒家所闡述的人生境界,是千古不變的真理。
漢語永遠是漢語,其生命力全在于民間對它的用法中。
重建中國社會的精神基礎,就是重建中國人對生活的基本理解和人生态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