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底,澳門回歸。1999年,“圓屁股”奧迪A6國産,作為澳門回歸儀式上的禮賓車,那一代A6驚豔絕倫。但今天,捷登要說的是另一部大衆車。
同年年底,還有一部車實現了國産——帕薩特B5,它在老三樣和桑塔納2000當道的時期顯得那麼的清新脫俗。那時我高二,每天晚自習前坐在成都甯夏街路口嚼八寶海味的脆臊面,如果瞄到西大街上有台帕薩特路過,必然會放下筷子,分心去想象這車裡面什麼樣子?開起來是什麼感覺?我相信肯定有“85前”的愛車男孩在當時跟我一樣——注意到了這台車。
八寶海味面
有些朋友善于用事件來記住時光,我習慣用車來标注年代,1999年在我記憶中最深刻的地方就是澳門回歸儀式上的A6以及同樣好看但牌子不同的Passat。
很多車,如果你當時錯過,可能一輩子也就錯過了,還好在這點上我已經盡力讓自己少留遺憾。18年後,我終于有機會解開當年那份好奇。生意風生水起的L先生同樣愛車,閑來沒事收了台B5的帕薩特,我必須搶來細細過瘾,順便了卻1999和千禧年間的心事。
千禧年間路上跑的車都是“方”的——桑塔納、捷達、奧拓方得最徹底;富康和桑塔納2000隻是把直線變成了斜線;夏利雖然不“方”,但松松垮垮的樣子還不如另外那幾台讓人舒服。帕薩特B5放在這一群車當中俨然陽春白雪一般,順滑的外觀就算和同級别的第5代、6代雅閣相比也能稍稍高出一籌。車頭、車頂十分圓潤,尾燈則用了豎直線,既給當時的國人帶來新意又保留了高檔車的比例感。
直線條的車尾燈
國産帕薩特B5比原版加長了100mm,和當時的奧迪A4、A6同平台,縱置發動機前輪驅動,動力傳遞需要“拐彎”,如此糾結的布局在今天的A6、A4上依然沿用。(據傳在2000年到2005年間上海大衆莫名其妙的生産了77輛四驅型号Passat,可惜後來無一例外進行了召回)
縱置發動機前輪驅動
那時候,上海大衆就懂得打破原版車型結構加長車身——營造更大的内部空間來迎合國人,現在想來真是高瞻遠矚。後排可以翹二郎腿,而且奇怪的是當時B5的座椅相當柔軟,雖比不上今天日産天籁上的“零重力座椅”那麼舒服,但絕對秒殺最新一代上海大衆帕薩特。
寬敞舒适的後排
後排腿部空間
L先生也給我描述他自己的感受,比他C7代奧迪A6的後排還舒服,我猜想那時的乘客落座後排也應該很是享受。所以我一直很困惑為什麼現在大衆中檔轎的車座椅越做越硬,平時乘專車如果遇到天籁或凱美瑞我會很開心,但如果是帕薩特、邁騰我就會緊張——後排像是包了層薄皮的小闆凳。
那年代,汽車的内飾沒有花哨和詭異的設計,都是靠實在和用心來體現誠意——簡潔厚實的大面積皮質包裹門闆,頂棚考究的絨質覆蓋面,複雜的杯架機構,别緻的後排安全帶開口,像模像樣的豪華型腳下出風口。此外,頂棚上精緻的頂燈與其他車比起來簡直就像天上的繁星般漂亮,闆正的門鉸鍊,能停在任意位置的後尾蓋挺杆……在這台車上很難找到一處廉價的地方,手到之處都是享受。
皮質包裹門闆
頂棚的絲絨
考究的邊框裝飾
隐蔽複雜難用的杯架
安全帶送出口
像模像樣的腳步出風口
精緻的頂燈和絲柔頂棚
堅固的門鉸鍊
尾蓋能停留在任意位置
可能恰恰因為那年頭德國人的設計水平還處在“複雜有餘可靠性不足”的程度,帕薩特B5的毛病也不少。比如沒開幾萬公裡就出現了油耗升高、渦輪噪音大、開關失靈、無故亮故障燈等小毛病,還好那時的車主抱怨并不多,因為他們以為所有的車差不多都是一個樣——邊開邊修一路過來的。
我開的這台帕薩特是2003年生産的1.8T車型,雖然裡程隻有8萬多公裡但距今已有14年,點火線圈顯然已經換過,渦輪也出現了毛病——每次加速的時候渦輪跟着起哄,轉速越高聲音越尖,就像消防車警報聲在旁邊助威,好在我還比較享受這個過程,這跟類似開隔音不好的性能車一樣,渦輪加壓的同時伴随嘯叫,叫聲越大動力越嗨,超車輕松,儀式感十足。
點火線圈已經換過
但和現代的小慣量渦輪車一踩油門就像超頻一樣起勁不同,這台車的動力是逐步增強的,階梯感存在但特别不明顯,反而有點像自然吸氣引擎,當然那是的1.8T就這點動力水平,要是放到今天肯定說不過去。
排擋機構不像大衆MQ200系列那麼頂尖,略微斜向左前的H型軌道有點像MK2捷達的感覺,行程偏長,一擋難入,在轉速中等的情況下加速和收油時擋把都會跳動,這或多或少體現出些許粗糙感,但和那時市面上大多數手動車型相比已經是優等生。齒比的設定顯然對油耗不利,5擋70kph已經達到2000rpm,100kph已經是3000rpm,120kph巡航居然需要3500rpm,這轉速加載到老一輩發動機上簡直是油耗的噩夢。
70kph5檔轉速已經2000
100kph5檔轉速接近3000
120kph巡航轉速接近3500
當然帕薩特B5在機械性能上的特點還是很突出的。懸架是明顯的舒适調校,過溝坎很柔軟也沒有異響,但高速變線一次還行,來回折騰就沒信心,尾巴不太聽話。2000年左右,我經常在論壇裡看到有人說帕薩特操控好,現在想來是被騙了十幾年(或者是因為時代不同标準不同)。
這部帕薩特跑直線順暢、跑彎道吃力。大概那時人們對車輛所謂“飄不飄”應該是誤解成了“厚不厚重”,跟當時的大多數車比起來,這幅底盤過爛路絕對的厚重。它的後橋是C5代奧迪A6一樣的扭力梁,前橋居然是多連杆而非麥弗遜,下面還有一根鋁合金連杆、轉向拉杆上置,作為B級車搞這麼複雜放今天肯定會被吹噓一番。
轉向部分是大衆的傳統風味,直線保持能力強,轉彎時力道回饋有溝通感。方向盤能四向調節,對駕駛員還是頗為體貼。但這車開着并不讓人覺得輕快,踩離合、進擋、放離合、加速、轉向、刹車所有操作動作都是一闆一眼的,說實話并不能提供輕松駕駛的惬意。
方向盤四向調節
主力車型搭載1.8L自然吸氣和1.8T的發動機,匹配一個中規中矩的手動變速箱或者是不太出彩的自動擋變速箱。回想起來,帕薩特B5的機械素質在2000年初超越了大部分在中國路面上的汽車,但是和同級别的神車雅閣、佳美相比就欠缺火候了。
帕薩特B5在行駛的順滑和流暢性方面都跟那時的日系對手有差距,動力系統的動靜也不小,再加上日系車的内飾在2000年初并不像今天這麼“精明”,若論産品力帕薩特會輸。但無論如何B5帕薩特始終占據了我心中一個位置,那年它是那麼清新脫俗,在我看來它的出現是“行駛在中國馬路上的汽車從醜變漂亮”的一個分水嶺。
有天早上我用這部帕薩特B5送老婆上班想看看她的反應,當她坐進來後就問這是八十年代的車嗎?我差點噴出來,居然不是說的90年代,我問她為什麼會這麼覺得?她說,放手機沒地方,水杯沒地方放,什麼東西都沒地方放,太不方便了,哪像現代的車嘛……
手機無處安家
放不進一瓶水
好吧,還是讓它留在澳門回歸那年的記憶中吧。
本文是駕仕派的原創文章,來自撰稿人捷登。
★轉載請注明出處:駕仕派(jiashipai)&作者名
__________________
獲取前沿汽車觀點,關注駕仕派。
jiashipai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