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這幾個詞彙合成到一塊,造就的是什麼樣的化學反應,産物是如何進入大衆視野的呢?
第一次看到這個詞,是偶爾聽朋友談起,接下去便是它的一番批駁:污染文學環境,影響青年心智發展······
它究竟是什麼?
它究竟有什麼影響?
我們應該如何對待它?
它是什麼?
不懂就問,我找到度娘,逐字敲出我的問題,得到的答複是:查無此人
我隻好換條路再次向度娘抛出我的問題,我逐一詢問青春、疼痛、文學。
這次度娘給了我答案:
度娘說青春是:
指人生中明媚的詩篇,範圍是15到20周歲。
度娘說疼痛是:
一種令人不快的感覺和情緒上的感受,伴有實質上的或潛在的組織損傷,它是一種主觀感受。
度娘說文學是:
一種語言藝術,話語蘊藉中的審美意識形态。
是啊,連度娘都認為青春應當是明媚的詩篇,是屬于陽光照耀下閃耀希望的絢爛時光。那麼這裡的疼痛,是誰在承受這樣的疼痛?承受的是哪裡的疼痛?是因為什麼造就的疼痛?
度娘輕撫我面頰,給了我另一個詞條---青春文學
詞條裡并沒有疼痛兩個字,但解釋裡全好似又寫滿了疼。
我想,我明白了。
疼痛兩個字就是這類文學作品的特點,甚至于自扉頁開始,你就知道這是一部你看了之後會“疼”的作品
針對度娘的解釋,我們不難發現作品并沒有歸屬到文學的類别下,而是一類商業化産品;主題大都以描寫愛情故事為主;因為銷量居高不下,被翻拍成影視作品才引起關注。
這段話吸引人的可不就是三個字---商業化麼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作品的銷量高了,把作品的旗号打到影視界,又是一波情懷收割,水漲船高,那這自然而然便趨之若鹜。
那麼為何它會暢銷起來?為何是現在暢銷起來了?
大家都知道,這類文學作品的受衆是青年人,是正處于15歲左右的學生。他們生在在中國學生群體這個大環境下,面對的是枯燥乏味的五年高考三年模拟,是漫天飛舞的試卷、成績單,是來自老師、家長的監督,是升學的壓力。
這些我想大家都有過親身體會,不言而喻的苦悶充斥着整個青春生涯。不過,這個群體也是由一個個人組成的,他們呢,也擁有着培育情感的土壤,總會有新芽冒出。那麼其中,最令人向往的但同時也是被嚴厲制止的情感那可不就是愛情了呢?
大人總會發出這樣那樣的感歎:都是些臭屁孩子,懂什麼愛情?他們或許真的不明白愛情是什麼,但那個時期的他們渴望着這份感情的萌發,大人往往一腳踩爛,恨不得連根拔起,但那是頑固的草,就算紮根于石縫,也要心向天空怒放生命的那種。
那麼這個時候,偶然間的一句話,或許讓他覺得找到了知心的朋友,于是他尋找源頭,沒錯,這句話來自一本青春文學類作品。
如今的這類作品價格不高,青年學生也有購買力,自然而然這個群體成為了忠實的客戶,加之群體數量龐大,銷量自然而然居高不下,相對于那些有着豐富文學底蘊的作品,晦澀難懂,大部分青年群體自然是喜歡這類作品的,也可謂之:看書、知識、情操。
這個現象早已出現,也已是大勢之下的洪流,其實也大可不必給其分三六九等。
我們應該也看到其有利的一面:作品給這個群體帶來的情感幫助,讓其度過乏味的幾年苦悶生涯;作品本身的文筆辭藻或許也能成為少年行文的助手······
不過,身處如詩般明媚的美好時期的青年才俊們。采取正确的、積極的、陽光的态度去面對自己内心萌發的每一種情感,用合适的方式表達,才不會受到那種“疼痛”的困擾。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