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成書于春秋時期,是道家哲學思想的根本來源。《道德經》蘊含着老子李耳的大智慧,以“道德”為總綱,講述修身、用兵、養生之道,被譽為“萬經之首”。道家典籍的晦澀艱深,自古以來便是公認的。司馬遷曾經說過:“道家之理,其實易行,其辭難知。”意思就是說道家典籍中的言辭很難以理解。
自魏晉以來,天下的讀書人就把《道德經》、《易經》和《莊子》合稱為“三玄”,即三本最玄奧難懂的書。難懂歸難懂,書中蘊含的智慧和哲理可是真金經得起火煉的。《道德經》全書不過五千餘字,内容卻包羅萬象,傳承三千多年。今天,咱們就來看一看老祖宗李耳在《道德經》中留下的3條大智慧,悟透這3句話,福氣自然來。
1、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
這句話出自于《道德經》中的第六十三章,這句話很好理解,就是說天下任何艱難的任務,都得從簡單的步驟開始做起;天下任何恢弘的大事,都是從細小的地方一步步形成的。
在如今這個競争日益激烈的社會,我們身邊不缺乏成功的人。你也許會羨慕身邊某個同事有一口流利無比的英語,可你卻不曾注意到他每天都會在地鐵上背單詞,一個一個背;你也許會羨慕身邊某個朋友的身材越來越好,卻不曾想過他每天揮汗如雨堅持鍛煉的辛苦。
很多人能夠成功,就是因為他們每天重複做一件很簡單的事情,你做不到,他卻能做到。隻有把簡單的事情耐心一步一步做好,做到信手拈來,才能去做大事情,并且能把大事情做好。也隻有做好每一件小事的人,才能做好大事。
因為所謂的大事,其實就是一件件小事的積累。滄海遼闊無邊,卻也是由一滴滴小水珠彙聚而成的。也許你離自己心中的目标還很遙遠,但若不認認真真,一步一步踏踏實實向前走,多麼美好的遠方都到達不了。
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這句話出自《道德經》的第三十三章,翻譯過來就是:能洞察别人心機城府的是智者,能認識、了解自己的人才算真正的聰明。能戰勝别人、超越對手是有力量的,能克制自己的弱點、戰勝自己的人才算真正的強者。
這句話看似很簡單,但其實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能夠做到有“自知之明”的人恰恰是少數。平時生活和工作中,我們總是習慣了去揣摩别人的心思,無論是上司還是合作夥伴,卻很少認真思考自己的言行舉止在旁人眼中是如何被看待的。
我們總想着超過對手,超過身邊的人,卻從沒想過,我們最大的敵人就是我們自己。那什麼才叫做“勝過自己”呢?“勝過自己”說直白點就是和自己戰鬥,其實就是常說的“自律”。當你明白做某一件事對你有益時,内心深處卻不喜歡做這件事,于是在自己的潛意識中就想放棄做這件事。
“勝過自己”,就是讓自己去做這件不想做的事,克服自己的潛意識和倦怠心理。再往深裡說,勝過自己的不僅僅是做某一件事,而是改變自己内心的觀念,從厭倦某一件事變成喜歡某一件事。隻有這樣,才是真正的“自勝者”。
3、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
這句話出自《道德經》第六十三章,翻譯過來就是:那些輕易發出諾言的人,必定是很少能夠兌現的,把事情看得太容易的人,勢必要遇到很多困難。這句話包含着大智慧,既可以識人,也可以自省。
俗話說“無志者常立志”,每天都告訴别人自己要做到哪一件事,輕易就許下了諾言。這樣的人一般都言行不一,他們也很難實現自己許下的諾言。下半句是這句話的精髓所在,“多易必多難”。無論做什麼事,盲目樂觀最要不得。盲目樂觀會導緻你放松意志,消磨鬥志,覺得事情不過如此。切記行百裡者半九十,不堅持到最後,誰也不敢說自己就成功了。
以上三句話是老祖宗留在《道德經》中的三條大智慧,隻要認真領悟,并在生活中做到,那麼福氣自然不請自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