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課本
知識點
一、作者簡介
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shè)縣人,著名教育家和實踐家。他在實踐中創立的以“生活即教育”“教學做合一”“社會即學校”為中心的教育理論,是我國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座豐碑。主要著作有《中國教育改造》《中國大衆教育問題》等。
二、故事背景
陶行知(1891-1946),中國偉大的人民教育家。1891年10月18日生于安徽歙縣。1914年畢業于金陵大學,後赴美留學。推行平民教育。“五·四”運動後,從事平民教育運動,創辦曉莊師範。1934年7月,正式宣布将自己的名字由“知行”改為“行知”。陶行知以“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心,為人民教育事業,為中國的民族解放和民主鬥争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一生著作宏富,論述精當,堪稱中國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代巨人”。
三、理解詞義
宣言:(國家、政黨或團體)對重大問題公 開表示意見以 進行宣傳号召的文告;宣告; 聲明。
中傷:誣陷或惡意造謠,旨在毀壞人的名譽。
畫龍點睛:原形容梁代畫家張僧繇作畫的神妙。後多比喻寫文章或講話時,在關鍵處用幾句話 點明實質,使内容生動有力。
遁詞:因為理屈詞窮而故意避開正題的話。
啞口無言:像啞巴一樣說不出話來。形容理屈 詞窮的樣子。
魯鈍:愚笨,不敏銳。
自暴自棄:自己瞧不起自己,甘于落後或堕落。
崇拜:尊敬佩服。
四、課文分段
第一部分(1~4):引出論題:人類離不開創造。
第二部分(5~11):作者駁斥了幾種不能“創造”的錯誤觀點,并得出“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的結論。
第三部分(12~15):以東山樵夫為例,指出創造要從點滴做起,要讓創造之神常駐心中。
第四部分(16):發出創造宣言,表達獻身創造的強烈願望。
五、問題解疑
1.如何理解本文的題目?
本題運用議論文标題作用分析 法。文題的意思是:對創造的宣告, 表達了作者的一種堅定信念。題目 雖為“創造宣言”,但不是講一般 的創造,其話題範圍是教育問題, 是在教育育人這個領域裡講創造。
2.為什麼說“這成功失敗也是屬于集體而不是僅僅屬于個人”?
教師的創造工作是一項集體活動,創造的成敗屬于集體,不屬于個人,号召教師要團結協作。
3.第四段結尾這句話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有什麼作用?
本題運用比喻作用分析法。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刀法”比喻教育方法;“萬像”比喻衆多教育對象。生動形象地說明了教育方法不當,可能使衆多受教育者被毀,教育方法得當,可以使衆多受教育者成才。
4.第⑥自然段中,連用三個“單調”“無過于”有什麼作用?
三個“單調”“無過于”既是排比又是對比,加強語勢,通過列舉古今中外的典型事例,有力地批駁“生活太單調了,不能創造”的錯誤觀點,引起讀者注意和思考。
5.第8自然段是如何批駁“年紀太小,不能創造”這一錯誤觀點的?
是通過列舉某些人對幼年研究者的蔑視,和在事實面前啞口 無言的表現,來批駁錯誤觀點的。批駁錯誤觀點,鼓勵學生勇于創造。
6.第九段前兩句話運用了什麼論證方法?有什麼作用?
本題運用引用論證作用分析 法。運用了引用論證的方法,引用慧能的話,作為道理論證,增強文章的說服力。
7.第⑫自然段作者舉“水滴石穿”的例子,有什麼目的?
用“水滴石穿”的例子,來 告誡我們不要輕視點滴的創造, 不要因為點滴的創造小而不做, 要從基礎做起,積小成大,不要 奢望“一口吃個胖子”。
8.作者寫東山樵夫斷定“泰山沒有東山好”的目的是什麼?
批評東山樵夫隻注重表面現象,不會變通,不會創造。
9.作者想象樹苗與樵夫的對話,有什麼作用?
樹苗與樵夫的對話,是作者 豐富的想象,增強了文章的趣味 性和感染力。
10.回樹苗與茅草最後的結局是一樣的,都化作了“幾縷黑煙”, 作者這樣寫有什麼作用?
用樹苗和茅草相同的結局, 說明沒有創造的可悲,啟發我們 要“時時處處”進行創造。
11.第⑮自然段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态度?
作者直抒胸臆,熱切呼喚, 表達了渴望創造的急切心情。
12.文章最後一段有什麼作用?
借羅丹的話,發出宣言,号 召我們用自己的“汗”“血’’ “熱 情”去創造。
圖文解讀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