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翻譯很傳神的句子

翻譯很傳神的句子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03 01:34:48

  歌德之于國人是異邦人,對托馬斯·卡萊爾(Thomas Carlyle)來說,也是異邦人。前者在魏瑪的小宮廷裡惬意地生活,後者在蘇格蘭高地,頂着刺骨寒風,面朝大海。

翻譯很傳神的句子(不完美的翻譯與不朽的靈魂)1

以但丁、莎士比亞和歌德為範

  我收藏的波士頓James R. Osgood and Company 于1883年出版的《卡萊爾與愛默生的通訊集》(The Correspondence of Thomas Carlyle and Ralph Waldo Emerson),上冊書中有一幅鋼版的肖像畫,圖像源于1846年達蓋爾版的攝影。簡練的線條,淡褐色的油墨,頭部刻畫尤其精彩,濃密的頭發由左梳向右邊,耳朵幾乎被鬓角邊的頭發遮住,稍稍突出的額頭,凹陷的雙眼,眼神凝視前方,若有所思,嘴唇微抿,下巴方正,不用說,這是個性格怪僻的人。在衆多名人的評價中,我覺得伍爾夫對他的描述最為恰切:這是一張備受折磨而死氣沉沉的臉。伍爾芙要晚于卡萊爾近一個世紀出生。看來,她對這位一輩子吃苦寫作的前輩,似乎并沒有多少崇敬之心。

翻譯很傳神的句子(不完美的翻譯與不朽的靈魂)2

  梵高名畫《吃土豆的人》,畫面上一家人擠在昏暗的汽油燈下,面對一鍋熱氣騰騰的土豆,父母孩子瞪大眼睛,正準備下箸。不知怎麼的,這幅畫會讓我想到早年的卡萊爾和妻子Jane Welsh,19世紀20—30年代,他們居住在蘇格拉的一處荒涼之所,這個地方還有一個奇怪的名字Craigenputtock,他像梵高筆下的人兒,一邊吃着土豆,一邊奮筆疾書,堅定地認為,此生必定能寫出傳世之作。果然,皇天不負有心人,他一輩子碩果累累,名垂青史。他在随筆《勞動》一文中寫道:“因為工作裡面有一種垂之永久的高尚之處,甚至神聖之處。一個人盡管如何冥頑不靈,盡管忘記他的崇高使命,隻要是踏踏實實,埋頭苦幹,這個人便不緻沒有救藥:隻有怠惰才會永無希望。”卡萊爾的一生就踐行着上面的承諾,誠懇而踏實地寫作,以但丁、莎士比亞和歌德為範,希望用手中的鋼筆,揭開曆史的真相。

“不完美的翻譯”

  19世紀20年代,卡萊爾大學畢業,憑着自己曾經學過德語,他思考如何将所學轉化為成果。他想到歌德乃當今歐洲文壇的巨擘,為何不拿他的作品做個嘗試呢?在《歌德書信集》中有一封卡萊爾的來信,寫于1824年6月24日,信中寫道:“我不敢奢望您認可這份不完美的翻譯。我一直以來對您抱以最為誠摯的敬佩,我的想象力受益于與您的交流。四年前,我在蘇格蘭山區的家中,閱讀《浮士德》,雖然暫時不能親見,但期望有一天能與您相遇,恰如與父聊天,我将暢所欲言,一吐心中的憂郁與孤獨。自從認識您以來,以往文學史的那些人物都一一褪色,您的形象越來越高大鮮亮。對于後人而言,您的生命将永垂不朽。您忠實的侍者,托馬斯·卡萊爾。”

翻譯很傳神的句子(不完美的翻譯與不朽的靈魂)3

  他所說的“不完美的翻譯”乃是歌德名著《威廉·邁斯特的學習時代》的英文譯作,這可謂英語世界中珠玉之作。國内有廣西師大出版社出版的中譯本,譯者是楊武能。楊老師的翻譯給我很多啟發。不過書中有一處地方值得商榷。在第八集的第一章,他将“bilder”翻譯成“照片”,這部小說完稿于1796年,彼時攝影術還沒有誕生,何來照片:我認為翻譯為“圖畫”較為妥當。

  卡萊爾在英國赫赫有名。談到維多利亞時代,說來說去無非是狄更斯、拉斯金、卡萊爾、莫裡斯等幾位大佬。卡萊爾在英國有幾個版本的出版物,比如有一套30冊的全集,還有一些零散的作品集、随筆集。國内關于卡萊爾的圖書,現有商務印書館出的《論英雄,英雄崇拜和曆史上的英雄業績》、廣西師大出版社出版的《卡萊爾文學史演講集》《卡萊爾與愛默生的通訊集》和《拼湊的裁縫》(Sartor Resartus,這本書日本人翻譯為《衣裳哲學》),此外,還有吉林出版集團的《法國大革命史》。國内除了他的《普魯士腓特烈大帝史》沒有中譯本外,現有出版物基本可以領略其大概。

一代文人寫另一代文人的故事

  1824年10月30日,歌德給卡萊爾回信,在《歌德書信集》裡,這封書翰應該是歌德寫給卡萊爾的第一封信。歌德在信中,談到自己的生活遠沒有卡萊爾那樣甯靜惬意,需要忙于很多應酬、聊天和酒會。他要卡萊爾一邊關注德國文學,一邊也關注他的生活,以便卡萊爾日後可以寫點他生活方面的文章。1832年,歌德去世了。這對于卡萊爾來說是巨大的悲痛。在其英文随筆集(Critical and Miscellaneous Esssays)第二卷,有三篇文章,記錄寫作的時間是1832年,想必這些文字應該是他聽到歌德去世的消息後所作。彼時,他和妻子還未搬家到倫敦,住在蘇格蘭那個偏僻的屋子裡,他看着牆上歌德的畫像,再望望窗外的荒原,三月(歌德死于三月)的蘇格蘭剛剛有點春的消息,他想到,春天,那是獻給83歲歌德的最好禮物。

  他洋洋灑灑寫了三篇文章,題目分别是《歌德的肖像》《歌德的死亡》和《歌德的作品》。卡萊爾未曾見過歌德,他和我們現代人一樣,通過歌德的肖像畫,感知這位大文豪的存在。在《歌德的肖像》中,他寫道:“讀者們,我們正注視着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的幻象。83歲的他,看起來生機勃勃,他來自遙遠的而具有愉快氛圍的魏瑪。他是那個時代最為清晰,最為全面的人。那充滿魔性的十指,他用鉛筆和鋼筆創造出神秘。歌德未曾見過英國,如今,英國卻在Fraser雜志(1830—1832年倫敦的一本文學雜志)中見到他的畫像,他将目光投向我們,無疑,這目光如同一道光束,抑或是燦爛的銀河。”(社會科學報社融媒體“思想工坊”出品 點擊“了解更多”獲取全文)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