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七下語文書孫權勸學

七下語文書孫權勸學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30 20:01:20

【這套資料,根據部編最新初中段語文教材,結合近二年各地中考試題,整理編寫的古詩文資料。便于同學自學複習】

呂蒙孫權勸學

七下語文書孫權勸學(七下孫權勸學)1

孫權勸學呂蒙後,呂蒙戎馬倥偬也也常常手不釋卷,成為一個有勇有謀的傑出将領,令魯肅刮目相待。

【文學常識】①《資治通鑒》北宋司馬光主持編纂的一部編年體通史,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共1362年間的史事。②司馬光,北宋政治家、史學家。

【内容提要】

文章先寫“孫權勸學”。孫權首先向呂蒙指出學習的必要性,“當塗掌事,不可不學”(孫權勸學的原因);當呂蒙“以軍中多務”推辭時,孫權接着現身說法,指出“學”的可能性。指出了(但當涉獵)學習的方法和“見往事耳”的學習目的,而且現身說法(卿言多務,孰若孤),并用自己的體會強調了學習的作用(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呂蒙無可推辭,“乃始就學”

再寫“與蒙論議”。這部分着重二人風趣問答,側面表現呂蒙才略的驚人進步。

本文詳寫孫權“勸學”,意在突出孫權“善勸”;詳寫二人問答,意在突出呂蒙才略的驚人進步。呂蒙學習的過程和“與蒙論議”忽略不寫。

本文以“學”為線索,孫權“勸學”—呂蒙“就學”—魯肅“贊學”。

【原文】初( ),權謂()呂蒙曰:“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權曰:“孤()豈( )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 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 )學。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複()吳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别。

【詞語】初(當初),權謂(告訴,或對……說)呂蒙曰:“卿(古代君對臣的愛稱;或朋友、夫婦間的愛稱)今(現在)當塗(當道、當權)掌(掌管)事(事務),不可不學!”蒙辭(推托)以(用)軍中多務(事務)。權曰:“孤(古時王侯的自稱)豈(難道 )欲卿治(研究)經(指儒家經典)為(成為)博士(專掌經學傳授的學管)邪(語氣詞,同“耶”)!但(隻,隻是)當涉獵(粗略地閱讀),見(了解)往事(曆史)耳(表阻止的語氣詞,罷了)。 卿言多務,孰(誰)若(比得上)孤?孤常讀書,自以為(認為)大有所益(好處)。”蒙乃(于是)始就(從事)學。及(到,等到)魯肅過(經過)尋陽,與蒙論議(讨論),大(十分)驚(驚奇)曰:“卿今者(如今,現在)才(才幹)略(謀略),非複(不再是)吳下阿蒙(比喻學識尚欠)!”蒙曰:“士(有抱負的人)别三日,即(就)更(另外)刮(擦拭)目相待(拭目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大兄(長兄,對朋友輩的敬稱)何見(知曉)事(事情)之(這麼)晚乎(表感歎的語氣詞,啊)!”肅遂(于是)拜蒙母,結友而别。

【譯文】當初,孫權對呂蒙說:“你現在當權管事了,不可不學習!”呂蒙用軍中事務繁多來推托。孫權說:“我難道想要你鑽研經書成為博士嗎! 隻是應當粗略地閱讀,了解以往的事情(曆史)罷了。你說事務多,誰比得上我事務多呢?我經常讀書,自認為很有好處。”呂蒙于是開始學習。到了魯肅來到尋陽的時候,與呂蒙讨論事情,非常驚奇地說:“你現在的才幹、謀略,已不再是原來吳地的那個阿蒙了!”呂蒙說:“對于有抱負的人來說,分别了數日後,就應當用新的眼光看待,長兄為什麼知道這件事這麼晚呢!”魯肅于是叩拜呂蒙的母親,與呂蒙結為朋友,然後分别了。

【主要問題】

1.文學常識

①《孫權勸學》節選自 ,是 (朝代)政治家、史學家 (人名),主持編撰的一部這是一部 通史,記載了從 共1362年的史事。

②“經”具體是指《 》《 》《 》《 》《 》等書。

2.啟示:讀書學習對人成長成才都很重要;要善于聽取他人好的建議或意見;我們不要以一成不變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發展變化的眼光看待事物。

3.兩個成語: ①吳下阿蒙,比喻學識尚欠。

②刮目相待,意思是别人已有了明顯的進步,不能用老眼光來看待。

4. 三個人物:孫權、呂蒙、魯肅

①孫權——循循善誘、關心下屬、嚴格要求、勤奮好學 ②呂蒙——虛心聽勸、知錯能改、學有所成、勤奮好學

③魯肅——敬才愛才、真誠待友

5.課文是怎樣表現呂蒙學識進步的?

主要通過魯肅與呂蒙的對話和結友,側面表現呂蒙學識進步的(具體分析略)

6. 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所表示的語氣。

1.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 邪:表示反問語氣,可譯為“嗎”。

2.但當涉獵,見往事。 耳:表示限止語氣,可譯為“罷了”。

3.大兄何見事之晚! 乎:表示感歎語氣,可譯為“啊”。

【中考鍊接】

【語段一】【甲】《孫權勸學》

【乙】傅永字修期,清河人也。幼随叔父洪仲入魏,尋複南奔。有氣幹,拳勇過人,能手執鞍橋,倒立馳騁。年二十餘,有友人與之書而不能答,請洪仲,洪仲深讓之而不為報。永乃發憤讀書,涉獵經史,兼有才幹。為崔道固城局參軍,與道固俱降,入為平齊百姓。帝每歎曰:“上馬能擊賊,下馬能做露布,唯傅修期耳。”

1.解釋加點的詞。

(1)卿言多務,若孤 (2)大兄何見事之晚乎(3)複南奔(4)涉獵經史,兼有才幹

2.翻譯句子。

(1)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 (2)有友人與之書而不能答。

3. 呂蒙在短時間内才略驚人長進的原因是什麼?

4.傅永為什麼能夠“發憤讀書”?

5.呂蒙、傅永這兩個人物有哪些共同特點?

【答案】1.(1)誰 (2)知曉事情 (3)不久 (4)粗略閱讀

2.(1)略 (2)有個友人寄給他一封信,他卻不能回複。

3.他認清了學習的重要性,刻苦學習。

4.他遭叔父責備,受到刺激,認識到讀書的重要性。

5.二人身份相同,都是武将,認識到讀書的意義後都能刻苦學習,都有了驚人的長進。

【乙文譯文】傅永,字修期,是清河人。幼時跟随叔父傅洪仲從青州到魏,不久又投奔南方。他很有氣魄和才幹,勇力過人,能夠用手抓住馬鞍,倒立在馬上馳騁。他二十多歲的時候,有個朋友給他寫信,但是他卻不會寫回信,就請教叔父洪仲,洪仲嚴厲地責備他不讀書,也不幫他回信。傅永便發奮讀書, 廣泛閱讀經書和史書,兼有文韬武略。皇上(北魏孝文帝)常贊歎說:“戰場上能擊退賊兵,平時能作文書,隻有傅修期了。”

【語段二】【甲】《孫權勸學》

【乙】邴原少孤,數歲時,過書舍而泣。師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傷,貧者易感。凡得學者,有親也。一則願其不孤,二則羨其得學,中心感傷,故泣耳。”師恻然曰:“欲書可耳!”原曰:“無錢資。”師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資也。”于是遂就書。一冬之間,誦《孝經》《論語》。

1.解釋加點詞。(1)但當涉獵 (2)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 (3)邴原少 (4)欲可耳

2.翻譯句子。

(1)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2)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資也。

3.甲乙兩文的内容都與學習有關。甲文側重 。乙文側重

【答案】1.(1)粗略閱讀(2)研究儒家經典(3)幼時喪父,(4)讀書。

2.(1)略(2)你如立志學習,我願意白教你,不要學費。

3.學習可以改變一個人, 贊美邴原少而好學。

【乙文譯文】邴原從小就失去父親,幾歲時,從書塾經過就哭起來了,書塾的老師問他說:“孩子,你為什麼哭泣?”邴原答道:“孤兒容易悲哀,窮人容易感傷。凡是能夠學習的人,都是些有父母的孩子。我一來羨慕他們有父親,二來羨慕他們能夠上學。内心感到悲傷,所以就哭了。”老師為他感到悲傷,說:“你想要讀書嗎?”邴原說:“我沒有錢支付學費。”老師說:“孩子你如果有志向,我傳授你知識,不收學費。”于是邴原就開始讀書。隻過了一個冬天,就已能背誦《孝經》《論語》。

【語段三】【甲】孫權勸學(略)

【乙】餘近日軍務倥偬①,寝食不安。吾家本詩禮門閥 ②,勤與樸為餘處世立身之道,有恒又為勤樸之根源。餘雖在軍中,尚日日寫字一頁,看書二十頁。看後,用朱筆圈批,日必了此功課為佳。偶遇事冗③,雖明日補書補看亦不歡,故必忙裡偷閑而為之。然此策尚下,故必早起數時以為之。決不肯今日耽擱,謂有明日可樸;亦不肯以明日有事,今日預為。如是者數年,未嘗間斷,亦無所苦。 (節選自《清代四名人家書》)

【注釋】①倥偬(kǒngzǒng):事多,繁忙。②門閥:名門貴室。③事冗:事務繁忙複雜。

12.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思。(2 分)①孤豈欲卿經為博士邪 ( ) ②餘近日軍務倥偬( )

13.下面句子朗讀節奏劃分不正确的一項是()(2 分)

A.自/以為/在有所益 B.肅/遂拜/蒙母 C.有恒/又為/勤樸之根源 D.日/必了此/功課為佳

14.用現代漢語翻譯乙文中畫線的句子。(2 分) 如是者數年,未嘗間斷,亦無所苦。

15.甲乙兩文都講到了讀書的作用。甲文通過寫魯肅“與蒙論議”後,與呂蒙“ ”這一舉動,側面表現了呂蒙讀書後才略的驚人長進;乙文則指出讀書可以傳承“詩禮”家風,培養“ ”品質。(2 分)

16.甲乙兩文中多種讀書方法值得借鑒,試概括出一種并結合原諒說明。(2 分)

【參考答案】 12.①研究 ②因為 13.D

14.像這樣堅持幾年,不曾間斷,也不感到什麼苦(也沒什麼感到苦的)

15.結友 有恒(勤樸)

16.示例:①泛讀法,如“但當涉獵,見往事耳”;②定量讀書法,如“日日寫字一頁,看書二十頁”;③圈點批注法,如“用朱筆圈批”;④定時讀書法,如“決不肯今日耽擱”“亦不肯以明日有事,今日預為”。

【乙文譯文】我最近軍務事情紛繁緊迫,吃睡不安。我們家本是知書達禮名門貴室,勤奮和樸實是我處世立身之道,有恒心又是勤勞樸實的根源。我雖然在軍隊中,還天天寫字一頁,看書二十頁。看後,用紅筆圈批,每天必定了結這些功課為自己定下的好習慣。偶然遇到事情繁忙,雖然第二天補充書寫補看,也不高興,所以一定要忙裡偷閑而為之。但是這種方法還是下策,所以一定要早起些,當時就是這樣認為的。決不肯今天耽擱,對有第二天可以樸實;也不肯把明天有事,今天準備。這樣的幾年,不曾間斷,也沒有任何痛苦。

【語段四】

【甲】(節選自《資治通鑒》)

【乙】薛譚學讴于秦青,未青之技,自謂盡之,遂辭歸,秦青弗止,錢行于郊衢,撫節悲歡聲震林木響遏行雲薛譚乃謝求反,終身不敢言歸

12.解釋文中加點的字。(2分)(1)魯肅過尋陽( ) (2)未青之技 ( )

13.文中畫波浪線處斷句正确的一項是( )(2分)

A.撫節悲/歌聲振/林木響遏行雲 B.撫節悲歌/聲振/林木響遏行雲

C.撫節悲/歌聲振林木/響遏行雲 D.撫節悲歌/聲振林木/響遏行雲

14.翻譯文中畫橫線的句子。(4分)

(1)但當涉獵,見往事耳。(2分) (2)薛譚乃謝求反,終身不敢言歸。(2分)

15.讀了甲乙兩文,你認為孫權和秦青在勸說藝術上有哪些高妙之處?呂蒙和薛譚的變化對你有什麼啟示?(4分)

【答案】12(1)等到 (2)未盡,即指沒有學完 13. D.

14.翻譯文中畫橫線的句子。(4分)

(1)你應當粗略地閱讀,了解曆史罷了。

(2)于是薛譚向秦青道歉,要求回來繼續學習。從此以後,他一輩子也不敢再說要回家。

15.二人都是以自己的實際行動來達到勸人的目的。孫權是現身說法,直言勸說,提出要求,易為人所接受;秦青則不說話,以自身的行動,即演奏的高超技巧讓秦青折服,從而達到勸人的目的。

啟示:我們要善于聽取别人的意見;不要滿足于眼前所學,隻有不斷努力學習,才能達到更高的目标。

【乙文譯文】薛譚向秦青學習唱歌,還沒有學完秦青的技藝,就以為學盡了,于是就告辭回家。秦青沒有勸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給他餞行,秦青打着拍節,高唱悲歌。歌聲振動了林木,那音響止住了行雲。薛譚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來繼續學習。從此以後,他一輩子也不敢再說要回家。

【語段五】【甲】(選自《孫權勸學》)

【乙】董遇字季直,性質讷而好學。人有從學者,遇不肯教,而雲:“必當先讀百遍。”言:“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從學者雲:“苦渴無日。”遇言:“當以‘三餘’。”或問“三餘”之意。遇言:“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陰雨者時之餘也。”

7.解釋下列加點字的意思。(2 分)

(1) 蒙辭.以軍中多務 (2) 及.魯肅過尋陽 (3) 即更.刮目相待 (4) 有人從.學者

8.将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4 分) (1) 卿今者才略,非複吳下阿蒙! (2)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9. 【甲】【乙】兩文中呂蒙和從學者在學習中遇到的困難有什麼相似的地方?孫權和董遇是如何解決他們學習上的困難的?

【答案】7.(1)推辭 (2)等到 (3)重新 (4)跟随,跟從

8(1)你如今的才幹和謀略,不再是以前那個吳縣的阿蒙了啊! (2)讀書一百遍,其中的含義自然就會顯現出來了。

9.呂蒙和從學者都認為自己沒有學習的時間。孫權通過舉出自己的例子來給呂蒙做 榜樣,鼓勵他抽出時間粗略浏覽了解曆史;董遇直接教導從學者在生活中擠出時間來學習, 例如冬天、晚上和陰雨天。

【乙文譯文】董遇,字季直。為人樸實敦厚,從小喜歡學習。附近的讀書人請他講學,他不肯教,卻對人家說:“讀書一定要先讀百遍。”又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請教的人說:“隻是苦于沒有時間。”董遇說:“應當用‘三餘’時間”有人問“三餘”是什麼,董遇說:“冬天沒農活是一年裡的空閑時間,夜間不便下地幹活是一天裡的空閑時間,陰雨天無法幹活也是一種空閑時間。”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