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七夕,我們更多想到的是牛郎織女浪漫的愛情故事,當然,我們知道這隻是一個神話傳說,這反映了我們古代人民對于愛情的美好追求。
但其實在古代,七夕又叫做乞巧節,意為向上天祈求美好之意,婦女祈禱能夠心靈手巧,男子祈禱自己仕途順利。當然,也有對愛情的美好祈求
圖片來源網絡
提到七夕,我們更多想到的是女郎織女浪漫的愛情故事,當然,我們知道這隻是一個神話傳說,這反映了我們古代人民對于愛情的美
七夕的起源
七夕始于上古,普及于漢代,發展于唐代,鼎盛于宋代。
七夕最早來源于人們對自然的崇拜,至少可以追溯到三四千年前。
衆所周知,中國古代的星象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在我國最古老的時間知識文獻《夏小正》中有這樣的記載:“七月……漢案戶。寒蟬鳴。初昏,織女正東向……鬥柄懸在下,則旦。”這說明在七月,織女星正朝向東方,與她正對的正是牽牛星。而七月初秋的夜晚,銀河正好轉到了正南北方向。我們看到的正是牽牛織女遙相望的景象。
到了漢代,七夕節就正式出現在了書面記載上。在當時,七夕又叫做乞巧節,在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中,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而在《東京歲時錄》中,也有:“七夕家家錦彩,結為乞巧棚。”的記載。
毫無疑問,在漢代的七夕并不是為了紀念愛情,它隻是為了紀念“織女”這個人,而在當時,織女叫做“七姐”,所以又叫做“七姐節”。
在當時,這是一個女子專屬的節日,在那個男耕女織的社會,“織”是生活中很重要的一環,織女作為紡織的鼻祖似的人物,在女子的心目中有重要的地位。而當時為女子設置這樣一個節日,無疑是對女子勞動的一種認可。
後來,随着曆史的發展,七夕節也被賦予了愛情的含義,受到了廣大年輕人的推崇。尤其是在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圖片來源于網絡
七夕的習俗及寓意
吃七巧果 種生 拜魁星 曬書曬衣服 穿針乞巧 拜織女
染指甲 婦女洗發
當然,關于七夕各地有各地的風俗習慣,各地有各地的寓意。但總而言之,無一不表達着各地勞動人民的美好願望,體現了各地人堆美好生活的追求。
從文化層面來講,這是一種文化的傳承與凝聚力的體現。在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的社會中,缺任何一方都是對家庭的重大打擊,這正是中華民族所重視的責任意識。而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正是男耕女織生活的縮影,牛郎代表了當時的廣大男性,“牛”這一稱呼更是反映了他們吃苦耐勞的品質,“織女”這一形象則是細心勤勞的象征。而這,正是我們中華民族精神的體現。
圖片來源于網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