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教學設計中持續性評價

教學設計中持續性評價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10 13:07:59

教學設計中持續性評價?教學評價是教學設計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學設計包括對解決教學問題的預想方案進行評價和修正的内容,評價是修改和完善教學的基礎,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教學設計中持續性評價?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教學設計中持續性評價(教學設計過程的要素之教學評價的設計)1

教學設計中持續性評價

教學設計過程的要素之教學評價的設計

教學評價是教學設計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學設計包括對解決教學問題的預想方案進行評價和修正的内容,評價是修改和完善教學的基礎。

一、教學評價的概念和意義

(一)教學評價的概念

教學評價是指按照一定的教學目标,運用科學可行的标準和方法,對教學活動的過程及其結果進行測量和價值判斷的過程。

教學評價的内容包括對教學目标指定情況的評價、教學設計中的教學策略是否正确地體現了相應的學習原理和教學原理、所設計的具體教學方案是否得到順利實施。

1.教學目标标準評價

(1)是否清晰地反映了某類知識的特定領域和層次。

(2)是否在進行某一具體目标的學習中兼顧了其他領域或層次的教學目标要求。

(3)是否符合學生身心發展水平的要求,即難易、複雜程度與學生的認知風格,一般特性的關系。

(4)是否具備專門的學習内容(教材或活動)來支持教學目标的實現。

2.教學策略符合理性的評價标準

(1)符合教學内容的特點。

(2)符合學生的能力水平。

(3)體現教學特殊認識活動的規律。

3.教學設計方案有效性的評價标準

(1)考慮教學設計是否充分分析了學生的原有知識技能基礎,教學實施步驟是否清晰、明确,使學生有能力參與相應的活動,同時又有一定的啟發性,給學生提供了發展能力的空間。

(2)考慮所設計的教學方案應具有充分的針對性,即是否針對學生原有認知圖示中的觀念,思維定勢,生活經驗等與新知識之間的聯系與矛盾,設置了有效的問題情境。所取得的認識成果是否揭示了新知識與學生原有認知圖式的聯系與區别。

(3)考察教學設計方案的可操作性。

(二)教學評價的意義

(1)是在教學中落實教育方針體現教育目的的重要措施。

(2) 是推動教學改革的巨大動力。

(3)是加強教師隊伍管理科學化的重要手段。

(4)有利于引導教師按照教學規律進行教學。

二、教學評價的依據和功能

1、教學評價的依據

教學評價的依據是指開展教學評價活動所根據的教育方針與教育目的、教學規律,教學對象的若幹項目的總和。一般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依據教育方針與教育目的

(2)依據教學大綱

(3)依據學生的身心特點

(4)依據社會發展的要求

2、教學評價的功能

(1)導向功能(定向控制功能)

(2)調控功能(過程控制功能)

(3)診斷功能(結果控制、評價鑒定功能)

(4)激勵功能(競争意識,行為控制功能)

三、教學評價的分類、原則、對象

1、教學評價的分類

(1)按評價基準可分為相對評價和絕對評價

a.相對評價:

是在被評價對象的集合中選取一個或若幹個個體為基準,然後把各個評價對象與基準進行比較,确定每個評價對象在集合中所處的相對位置。

相對評價用于了解學生的總體表現和學生之間的差異,或比較不同群體間學習成績的優劣,是常用的評價方法。

它的缺點是基準會随着群體的不同而發生變化,因而易使評價标準偏離教學目标,不能充分反映教學上的優缺點,也不能有效地為改進教學提供依據。

b.絕對評價:

絕對評價是在被評價對象的集合之外确定一個标準,這個标準被稱為客觀标準。評價時把評價對象與客觀标準進行比較,從而判斷其優劣。

絕對評價的标準比較客觀。如果評價是準确的,那麼評價之後每個被評價者都可以明确自己與客觀标準的差距,從而可以激勵被評價者積極上進。

它的缺點是客觀标準很難做到客觀,容易受評價者的原有經驗和主觀意願的影響。

(2)按評價功能可分為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總結性評價

a.診斷性評價

也稱教學前評價或前置評價。

一般是在某項活動開始之前,為使計劃更有效地實施而進行的評價。通過診斷性評價,可以了解學習的準備情況,也可以了解學生學習困難的原因,由此決定對學生的适當的教學策略。

b.形成性評價

在教學進行過程中,為引導教學前進或使教學更為完善而進行的對學生學習結果的确定。

它能及時了解階段教學的結果和學生學習的進展情況、存在問題等,以便及時反饋,及時調整和改進教學工作。

形成性評價進行的一般較頻繁, 如一個單元活動結束時的評估,一個章節後的小測驗等。

形成性評價一般又是絕對評價,即它着重于判斷前期工作達到目标的情況。對于提高教學質量來說,重視形成性評價比重視總結性評價更有實際意義。

c.總結性評價

又稱事後評價,一般是在教學活動告一段落時 為把握最終的活動成果而進行的評價。

例如,學期末或學年末各門學科的考核、考試,目的是驗明學生的學習是否達到了各科教學目标的要求。

總結性評價注重的是教與學的結果,借此對被評價者所取得的成績做出全面鑒定,區分等級,對整個教學方案的有效性做出評定。

(3)按評價表達可分為定性評價、定量評價

a.定性評價

定性評價是對評價資料作“質”的分析,是運用分析和綜合、比較與分類、歸納和演繹等邏輯分析的方法,對評價所獲得的數據、資料進行思維加工。

b.定量評價

定量評價則是從“量”的角度,運用統計分析、多元分析等數學方法,在複雜紛亂的評價數據中總結出規律性的結論。

由于教學涉及人的因素,各種變量及其相互作用關系是比較複雜的,因此為了提示數據的特征和規律性,定量評價的方向、範圍必須由定性評價來規定。

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是密不可分的,兩者互為補充,相得益彰,不可片面強調一方面而忽視了另一方面。

2、教學評價的原則

教學評價原則,是指導教學評價活動的基本原理,是正确處理各種因素關系的規範體系。具體來說,教學評價應貫徹以下幾條原則。

(1)目的性原則

(2)客觀性原則

(3)整體性原則

(4)指導性原則

(5)科學性原則

3、教學評價的對象

教學評價常常是按照評價對象的不同而進行組織實施的。其中,在實踐中通常是對以下三方面進行評價:課程材料、教師授課質量和學生學業成就。

四、教學設計中的教學評價

1、信息技術環境下教學評價的内容

(1)對學習者的評價

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教學,學習者是學習的主體,對于學習者的評價主要體現在學習者是否主動學習、以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方式參與教學,并在此過程中獲得知識和技能,培養認知和元認知策略,最終獲得發展。

具體地說,對學習者的評價主要包括學習者與信息技術環境的交互程度、資源利用情況、作業、答疑和考試情況等幾個方面。

(2)對教師的評價

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教學,教師不再是教學的主體,而是成為學習者學習的輔助者,所以對教學的評價一般包含師生交互程度、作業答疑情況、學習材料的提供等幾個方面。

(3)對教學内容的評價

信息技術環境下教學的教學内容,包括一切能夠為學習者學習所服務的所有資源。以多媒體課件為例,對教學内容的評價包括課件的内容、練習與反饋、技術性、交互性等方面。

(4)對信息技術環境的評價

對信息技術環境的評價可分為對硬件設施的評價和軟件環境的評價。

對于硬件設施的評價依據是否能夠在教學中為學習者提供安全、可靠、穩定的硬件設備來決定的,如高性能的PC等;

對于軟件環境的評價則是根據學習系統能夠為學習者提供實現自主學習、協作學習、讨論學習、探索學習、問題解決學習等策略支持系統。

2、教學設計中的評價模式

(1)決策性評價模式

在這種模式中,評價的作用是為決策者提供信息。

因此,評價被看成是确定事件決策的過程。選擇适當的信息、收集和分析數據都是為了向決策者提供有用的綜合信息。

這類評價模式中最具代表性的模式就是斯塔福畢姆( Srufflebeam)等人提出的CIPP模式。這個模式包括:背景評價(Context evaluation)、輸入評價( InPut evaluation)、過程評價( Processevaluation)、産品評價(Product evaluation)四個部分。

背景評價的目的就是為了指明評價的操作背景,根據需要确定問題。輸入評價是确定和評估系統的能力。過程評價的目的則是為了确定設計過程和實現過程中的不足,為項目活動提供文件證明。産品評價的目的是将結果信息與目标、背景、輸入、過程相關聯。如果這些關系在設計中不明确,那麼可以認為項目設計存在一定的缺點。

CIPP評價模式的優點是,它能夠推動教學設計者進一步将 教學目标概念化,更加明确教學的目标。

它的缺點是評價集中于短暫的結果、強調測量、有限的判斷标準。

(2)研究性評價模式

研究性的評價模式包括三個部分:輸入、程序、結果。

輸入是指參與者的特性,它通常被看做是可變的。

程序是指那些參與者所再現出來的經曆。

結果是指某種預定技能和能力,它們是在程序完成過程中進行測量的。

這種研究性評價模式的目的是建立教學過程和教學結果之間的因果聯系。一般情況下,設立兩個學生小組,并且,這兩組學生具有不同的教學經曆。然後,對這兩組學生進行測驗,确定某一組學生的學習結果是否超過、相當、落後于另一組的學生。當兩組學生具有“顯著性”差異,并且隻通過輸入信息已經無法解釋結果變量時,可用程序影響進行推斷。

(3)價值性評價模式

價值性的評價模式強調在教學評價過程中所作的價值判斷,它描述了判斷優點或者價值的行為。因而在這種評價模式中,評價者是整個評價的中心。提出這種評價模式的學者都認為,價值判斷在任何科學中都處于關鍵的地位,特别是在方法論上的價值判斷,所以沒有理由在教學評價中消除價值判斷。

(4)系統性的評價模式

系統論觀點認為,總體大于部分之和,為了研究總體必須了解總體,許多教學設計者都接受了這種系統的觀點。像教學這樣的複雜系統,不可能通過單一的方法來認識和理解。而應該把教學項目看成是既能夠進化,也能夠衰弱的有機體,這個有機體的進化和衰弱都依賴于它與其他項目或更大的背景之間的關系。因為教學項目中各個部分都是相互關聯的,項目某一部分的變化必定暗示着它 是更大系統變化的一部分。所以說,教學中不存在所謂的“獨立變量”,教學的每個事件都與另外的事件有關。

優點:

(1)可用系統的觀點考慮特定的評價項目與其環境條件之間的關系,确定影響項目的背景因素和變量。

(2)當處理教學項目的各種不同因素時,能夠用系統的觀點确定目标間的不一緻性。

(3)系統觀點為所要評價的各種項目、子項目、整個系統的操作運行提供了框架。

(4)系統的觀點及其方法論可以用于檢驗同一系統中不同項目之間的相對價值。

總結

在教學設計成果的實施過程中,評價活動始終貫穿其中。因此,無論是對教學設計的設計過程中涉及的多種因素的評價活動,還是對教學設計結果的肯定或否定,修改及完善,評價活動始終給予教學設計價值體現,引導教學設計工作朝實現預定目标方向進展。

參考文獻:陳曉慧.教學設計[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9:136-163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